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现代社会中,雅乐舞蹈较少为人们所提及,而在我国古代舞蹈史上,雅乐舞蹈曾被封建统治者推至舞蹈领域内的至高地位,但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及舞蹈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经历了一个漫长且曲折的由没落至复兴之路。
【关键词】雅乐舞蹈;发展现象;原因;西周;汉代
一、雅乐舞蹈
古代所谓的“乐”,往往是指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得艺术形式,有时也单只音乐或舞蹈。当然,有舞必有乐,所以“乐”常常是指乐舞而言的。自然而然,“雅乐”(或称雅乐体系和礼乐制度)同样是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的,为了便于读者做区分以及文中的表达,我称呼作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的“雅乐体系”一份子的舞蹈为雅乐舞蹈。雅乐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贯穿着整个封建王朝的发展史。在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中,权利的掌握以及稳固是各个帝王将相所追求的,舞蹈作为一种可以传情达意、宣传教化、甚至“通灵”的艺术自然会被统治阶级拿来为己所用,以巩固政权。
雅乐舞蹈在每个封建王朝中都有新作,并且政治地位高。如周代的《六大舞》和《六小舞》,汉代的《巴渝舞》、《灵星舞》。雅乐舞蹈分为“文舞”和“武舞”,“文舞”执籥翟(编管乐器与羽毛装饰的舞具),如《羽舞》是执折羽而舞,“武舞”执干戚(盾和大斧武器),如《干武》是执盾牌而舞。它是歌颂历代封建帝王文德与武功的固定程式,帝王在世时,用这些舞歌颂他们,帝王过世了,便用这些舞蹈祭祀他们,只是按时代、人物不同,填入大同小异的歌词内容,如歌颂唐太宗的《破阵乐》,因此雅乐舞蹈也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先王之乐”或“雅正之声”。当然古代的雅乐舞蹈除了用于礼仪祭祀外,也用于宫廷礼仪乐舞,但含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在其,如“天子舞八佾,诸侯舞六佾,卿、大夫四佾。”
二、西周雅乐舞蹈的兴盛现象及其原因
西周是雅乐舞蹈的巅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1.西周有一套乐舞教育体制,其中有统治乐舞的机构——“大司乐”,负责音乐、舞蹈、诗歌的管理和教育,如位于“大胥”职位的人负责舞蹈人员的管理,“舞师”主要承担乐舞的演出和教学。2.用雅乐舞蹈教育贵族子弟,如《六小舞》、《舞勺》和《舞象》。这时雅乐还是作为学府中“六艺”的一部分来教予贵族子弟的。以上现象足见雅乐在整个西周的社会地位之高。
周朝初建(西周),认同思想家孔子的“乐与政通”的观点,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雅乐体系,成立了相应的乐舞机构,为雅乐的兴盛提供了最基本,也最关键的生长土壤。除此之外,西周社会稳定,并逐渐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领主制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为雅乐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最后,孔子致力于儒家礼乐思想的传播,这使得孔子的“乐则韶舞”和“乐节礼乐”等相关乐舞理论逐渐深入人心,为雅乐的兴盛奠定了较为有力的思想基础。
三、春秋战国时期雅乐舞蹈的没落现象及其原因
万事万物,有盛必有衰。春秋战国时期(又称东周时期),曾风靡真整个西周的雅乐开始走向没落,这主要表现在除普通百姓外,连统治阶级也对雅乐提不起兴趣。其原因不难得知,第一:在上文中笔者就说到雅乐的社会地位虽高,但长期用于礼仪祭祀,程式过于刻板,没有乐舞应当具有的生命力、感染力和较高的欣赏性。第二: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西周为了强化统治而建立起来的礼乐制度,随着周王权的奔溃而“礼崩乐坏”,孔子奠定的思想基础也不再起效,人们的思想逐渐不过于受儒家思想的束缚,而相对地更遵从于内心,于是,在西周就一直在民间默默流传的充满生机又富于欣赏性的民间舞蹈迅速兴盛起来了,这使得孔子不禁发出了“郑声乱雅乐”的愤慨与厌恶。第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阶级醉心于乐舞享乐,并且将女乐歌舞作为争霸斗争中的工具,因而在宫廷当中,不再是雅乐的天下,表演性舞蹈更得统治阶级的喜爱,如较为出名的《激楚》和《结风》。
四、汉代雅乐舞蹈的复兴现象及其原因
汉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史上乐舞的第二高峰,周代历经兴衰的雅乐在这时得到复兴,体现在俗乐舞中融合了雅乐舞蹈的成分,并且出现了较有名的的雅乐舞蹈,如《巴渝舞》,《灵星舞》等。
在东周时期,雅乐舞蹈因过于刻板而不受人们所欢迎。但西汉前期的雅乐舞蹈从舞蹈本身的特点出发为雅乐舞蹈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它除了继承前代的舞蹈之外,还吸收、借鉴,融合了民间舞的元素,对雅乐舞蹈进行,从而既娱神又娱人,使得雅乐舞蹈的生命力、感染力和欣赏性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使得统治阶级和普通百姓们相对西周的形式来说更乐于接受一些,比如雅乐舞蹈中用于宫廷礼仪祭祀的乐舞在内容上愈加宽泛了,有宴享宾客的乐舞、祭天敬地的乐舞和丰年庆祀的乐舞等。第二个复兴原因在于汉代成立了专门掌管雅乐的太乐署,使得汉代的文化操持者和文化工作者可以依据历史记忆修复有关在春秋战国时期丢失的雅乐舞蹈的形态与记录,对“雅乐舞蹈”进行再现和继承。第三个复兴原因在于汉代的政治局面稳定,经济繁荣昌盛,随着汉代“独尊儒术”这一思想的长期推广,人们又回归到了礼乐之路上来,为雅乐舞蹈的复兴提高了政治、经济和思想这三方面的条件。用马克思的辩证法观点来看,重新回归于礼乐思想为雅乐复兴创造了思想条件,同时也使得雅乐舞蹈又回归到那个刻板僵化的固定程式当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俗乐舞糅入雅乐,使部分雅乐舞蹈呈现出新的面貌,这说明汉代雅乐舞蹈的复兴不是西周雅乐舞蹈的完全复制,而依然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发展。
最后,笔者个人认为,雅乐舞蹈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应当在现代以及未来社会继承并发展下去,让其与现代技术结合,从而散发出新的文化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发展史》王克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2014.7重印)
[2]《中国舞蹈史即作品鉴赏》冯双白,茅慧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2012.10重印)
[3]《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于平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2015.2重印)
[4]《樂舞<韶>研究》梁李婷,山东师范大学,2011.4
作者简介:谢玉,湖南人,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
【关键词】雅乐舞蹈;发展现象;原因;西周;汉代
一、雅乐舞蹈
古代所谓的“乐”,往往是指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得艺术形式,有时也单只音乐或舞蹈。当然,有舞必有乐,所以“乐”常常是指乐舞而言的。自然而然,“雅乐”(或称雅乐体系和礼乐制度)同样是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的,为了便于读者做区分以及文中的表达,我称呼作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的“雅乐体系”一份子的舞蹈为雅乐舞蹈。雅乐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贯穿着整个封建王朝的发展史。在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中,权利的掌握以及稳固是各个帝王将相所追求的,舞蹈作为一种可以传情达意、宣传教化、甚至“通灵”的艺术自然会被统治阶级拿来为己所用,以巩固政权。
雅乐舞蹈在每个封建王朝中都有新作,并且政治地位高。如周代的《六大舞》和《六小舞》,汉代的《巴渝舞》、《灵星舞》。雅乐舞蹈分为“文舞”和“武舞”,“文舞”执籥翟(编管乐器与羽毛装饰的舞具),如《羽舞》是执折羽而舞,“武舞”执干戚(盾和大斧武器),如《干武》是执盾牌而舞。它是歌颂历代封建帝王文德与武功的固定程式,帝王在世时,用这些舞歌颂他们,帝王过世了,便用这些舞蹈祭祀他们,只是按时代、人物不同,填入大同小异的歌词内容,如歌颂唐太宗的《破阵乐》,因此雅乐舞蹈也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先王之乐”或“雅正之声”。当然古代的雅乐舞蹈除了用于礼仪祭祀外,也用于宫廷礼仪乐舞,但含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在其,如“天子舞八佾,诸侯舞六佾,卿、大夫四佾。”
二、西周雅乐舞蹈的兴盛现象及其原因
西周是雅乐舞蹈的巅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1.西周有一套乐舞教育体制,其中有统治乐舞的机构——“大司乐”,负责音乐、舞蹈、诗歌的管理和教育,如位于“大胥”职位的人负责舞蹈人员的管理,“舞师”主要承担乐舞的演出和教学。2.用雅乐舞蹈教育贵族子弟,如《六小舞》、《舞勺》和《舞象》。这时雅乐还是作为学府中“六艺”的一部分来教予贵族子弟的。以上现象足见雅乐在整个西周的社会地位之高。
周朝初建(西周),认同思想家孔子的“乐与政通”的观点,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雅乐体系,成立了相应的乐舞机构,为雅乐的兴盛提供了最基本,也最关键的生长土壤。除此之外,西周社会稳定,并逐渐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领主制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为雅乐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最后,孔子致力于儒家礼乐思想的传播,这使得孔子的“乐则韶舞”和“乐节礼乐”等相关乐舞理论逐渐深入人心,为雅乐的兴盛奠定了较为有力的思想基础。
三、春秋战国时期雅乐舞蹈的没落现象及其原因
万事万物,有盛必有衰。春秋战国时期(又称东周时期),曾风靡真整个西周的雅乐开始走向没落,这主要表现在除普通百姓外,连统治阶级也对雅乐提不起兴趣。其原因不难得知,第一:在上文中笔者就说到雅乐的社会地位虽高,但长期用于礼仪祭祀,程式过于刻板,没有乐舞应当具有的生命力、感染力和较高的欣赏性。第二: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西周为了强化统治而建立起来的礼乐制度,随着周王权的奔溃而“礼崩乐坏”,孔子奠定的思想基础也不再起效,人们的思想逐渐不过于受儒家思想的束缚,而相对地更遵从于内心,于是,在西周就一直在民间默默流传的充满生机又富于欣赏性的民间舞蹈迅速兴盛起来了,这使得孔子不禁发出了“郑声乱雅乐”的愤慨与厌恶。第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阶级醉心于乐舞享乐,并且将女乐歌舞作为争霸斗争中的工具,因而在宫廷当中,不再是雅乐的天下,表演性舞蹈更得统治阶级的喜爱,如较为出名的《激楚》和《结风》。
四、汉代雅乐舞蹈的复兴现象及其原因
汉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史上乐舞的第二高峰,周代历经兴衰的雅乐在这时得到复兴,体现在俗乐舞中融合了雅乐舞蹈的成分,并且出现了较有名的的雅乐舞蹈,如《巴渝舞》,《灵星舞》等。
在东周时期,雅乐舞蹈因过于刻板而不受人们所欢迎。但西汉前期的雅乐舞蹈从舞蹈本身的特点出发为雅乐舞蹈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它除了继承前代的舞蹈之外,还吸收、借鉴,融合了民间舞的元素,对雅乐舞蹈进行,从而既娱神又娱人,使得雅乐舞蹈的生命力、感染力和欣赏性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使得统治阶级和普通百姓们相对西周的形式来说更乐于接受一些,比如雅乐舞蹈中用于宫廷礼仪祭祀的乐舞在内容上愈加宽泛了,有宴享宾客的乐舞、祭天敬地的乐舞和丰年庆祀的乐舞等。第二个复兴原因在于汉代成立了专门掌管雅乐的太乐署,使得汉代的文化操持者和文化工作者可以依据历史记忆修复有关在春秋战国时期丢失的雅乐舞蹈的形态与记录,对“雅乐舞蹈”进行再现和继承。第三个复兴原因在于汉代的政治局面稳定,经济繁荣昌盛,随着汉代“独尊儒术”这一思想的长期推广,人们又回归到了礼乐之路上来,为雅乐舞蹈的复兴提高了政治、经济和思想这三方面的条件。用马克思的辩证法观点来看,重新回归于礼乐思想为雅乐复兴创造了思想条件,同时也使得雅乐舞蹈又回归到那个刻板僵化的固定程式当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俗乐舞糅入雅乐,使部分雅乐舞蹈呈现出新的面貌,这说明汉代雅乐舞蹈的复兴不是西周雅乐舞蹈的完全复制,而依然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发展。
最后,笔者个人认为,雅乐舞蹈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应当在现代以及未来社会继承并发展下去,让其与现代技术结合,从而散发出新的文化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发展史》王克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2014.7重印)
[2]《中国舞蹈史即作品鉴赏》冯双白,茅慧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2012.10重印)
[3]《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于平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2015.2重印)
[4]《樂舞<韶>研究》梁李婷,山东师范大学,2011.4
作者简介:谢玉,湖南人,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