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默读是使用最广、实用性最强的一种个体阅读方式,教师应按照课堂的进程采取不同的默读手段和策略,引领学生运用多种默读形式来进行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默读 作用
前段时间,学校进行了一次赛教。笔者听了几节语文课,感到语文课堂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琅琅的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极具个性的表演与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等代替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了,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了,新课程的理念似乎已深入人心。
但仔细想想,除了“热闹”与“生动”之外,课堂似乎还缺少了什么。笔者注意到,除了朗读以外,课堂上其他活动往往只是少数优等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而且,学生思考问题并不深刻,往往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举手发言,说的只是对文章浅层的理解,有的干脆从辅导书上照搬答案。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和思考——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缺乏“默读静思”的过程。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性认识。但多数教师却忽视了默读的作用,一味强调课堂的“动”,以致造成了看似热闹的一节课后学生却收获甚少的结果。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与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默读是使用最广、实用性最强的一种个体阅读方式,教师应按照课堂的进程采取不同的默读手段和策略,引领学生运用多种默读形式来进行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默读有什么作用呢?
一、默读有助于深入研读
默读有助于对读物的深入理解。在习惯认识中,朗读有助于理解,而根据语言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默读在加深理解方面并不亚于朗读。这是因为在默读时,言语听觉、动觉、视觉等分析器之间及与大脑皮层之间复杂的神经联系,被简化为言语视觉分析器与大脑皮层直接联系的沟通,因而可以从容地思考;再加上默读无需仔细辨别字词的声音,这使得言语活动的皮层优势兴奋中心更为集中;默记还可以自由停顿、重复等,因而有助于对读物的深入理解。
在默读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来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几点:1.仔细阅读,你明白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2.仔细阅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会性的要求;3.仔细阅读,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的要求。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清静的环境、一个品尝的境地。学生在默读时要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通过“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凭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靠小组合作也是不能代替的。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
有位教师在教学《泉城》第一自然段时,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划出表现泉城“泉水美、多样”的词语,用“~~~~~~”划出有关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有的学生从“白浪翻滚”、“明珠散落”这些词体会到了泉城中泉水的形态美;有的从“洪大”、“低细”等词句体会到了泉水的声音美。也有的学生对“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说到济南就会想到七十二泉,而不是其他的一些特点呢?”就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了默读能力。
二、默读有助于释疑解难
宋代苏轼说:“故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要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
一位教师教学《珍珠鸟》一文,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说‘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个问题确实是本文理解上的一个重点,教师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专心默读全文进行理解。于是,学生默默研读,他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默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初读时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作者为珍珠鸟编了一个很温暖、舒适的笼子。”有的说:“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有的说:“作者从来都不打扰它们。”……
有了这一番默默的研读,才有学生这样精彩的表达!所以,遇到疑难处可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要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通过反复默读,细细品位,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助于释疑解难,为学生深入感悟扬起风帆。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主得之”的“忘师”境界。
三、默读有助于体会情感
语文教材,选文精当,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情,款款的意,深深的理……无不渗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只有在静静的读书中,全体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倾心地对话。当教师给时间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时,学生就会走进文章,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干扰,达到“文我合一”,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情感得到交流,思想受到启迪,认识得以升华。如《斑羚飞渡》中:“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这一段的教学:教师深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再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眼睛开始晶莹起来!尽管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流,但可以断定的是,在潜心文本、忘我入境的平静下,学生的纯真和善良的思绪在奔涌不息。他们已经体察到了这段文字的悲剧美:在绝境中曾经如此脆弱而又伟大的生命……“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是生命的希望,却又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为代价的。“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猎人们也“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此时所有的语言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学生那静静的体味。
四、默读有助于学生形成内部言语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熟练的默读在视觉言语分析器接收到书面语言符号的信息后,就直接在大脑言语中枢完成了对应译码。这一反映活动,是由不出声的内部言语过程来实现的。因此,从生理和心理机能方面分析,默读要求把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转化为不出声的内部言语活动,促使学生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和发展,换言之,学生的内部言语能力在默读过程中最易形成。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默读”,更能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深地感动。
我们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244页。
2.周红央《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九期第48页。
3.栾德尚《让语文课堂静一静》[J].《教学月刊》2005年第二期。
4.人教论坛《默读,说爱你不容易》——从这些获奖课的默读安排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关键词:语文教学 默读 作用
前段时间,学校进行了一次赛教。笔者听了几节语文课,感到语文课堂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琅琅的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极具个性的表演与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等代替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了,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了,新课程的理念似乎已深入人心。
但仔细想想,除了“热闹”与“生动”之外,课堂似乎还缺少了什么。笔者注意到,除了朗读以外,课堂上其他活动往往只是少数优等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而且,学生思考问题并不深刻,往往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举手发言,说的只是对文章浅层的理解,有的干脆从辅导书上照搬答案。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和思考——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缺乏“默读静思”的过程。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性认识。但多数教师却忽视了默读的作用,一味强调课堂的“动”,以致造成了看似热闹的一节课后学生却收获甚少的结果。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与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默读是使用最广、实用性最强的一种个体阅读方式,教师应按照课堂的进程采取不同的默读手段和策略,引领学生运用多种默读形式来进行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默读有什么作用呢?
一、默读有助于深入研读
默读有助于对读物的深入理解。在习惯认识中,朗读有助于理解,而根据语言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默读在加深理解方面并不亚于朗读。这是因为在默读时,言语听觉、动觉、视觉等分析器之间及与大脑皮层之间复杂的神经联系,被简化为言语视觉分析器与大脑皮层直接联系的沟通,因而可以从容地思考;再加上默读无需仔细辨别字词的声音,这使得言语活动的皮层优势兴奋中心更为集中;默记还可以自由停顿、重复等,因而有助于对读物的深入理解。
在默读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来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几点:1.仔细阅读,你明白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2.仔细阅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会性的要求;3.仔细阅读,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的要求。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清静的环境、一个品尝的境地。学生在默读时要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通过“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凭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靠小组合作也是不能代替的。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
有位教师在教学《泉城》第一自然段时,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划出表现泉城“泉水美、多样”的词语,用“~~~~~~”划出有关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有的学生从“白浪翻滚”、“明珠散落”这些词体会到了泉城中泉水的形态美;有的从“洪大”、“低细”等词句体会到了泉水的声音美。也有的学生对“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说到济南就会想到七十二泉,而不是其他的一些特点呢?”就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了默读能力。
二、默读有助于释疑解难
宋代苏轼说:“故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要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
一位教师教学《珍珠鸟》一文,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说‘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个问题确实是本文理解上的一个重点,教师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专心默读全文进行理解。于是,学生默默研读,他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默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初读时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作者为珍珠鸟编了一个很温暖、舒适的笼子。”有的说:“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有的说:“作者从来都不打扰它们。”……
有了这一番默默的研读,才有学生这样精彩的表达!所以,遇到疑难处可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要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通过反复默读,细细品位,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助于释疑解难,为学生深入感悟扬起风帆。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主得之”的“忘师”境界。
三、默读有助于体会情感
语文教材,选文精当,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情,款款的意,深深的理……无不渗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只有在静静的读书中,全体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倾心地对话。当教师给时间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时,学生就会走进文章,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干扰,达到“文我合一”,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情感得到交流,思想受到启迪,认识得以升华。如《斑羚飞渡》中:“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这一段的教学:教师深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再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眼睛开始晶莹起来!尽管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流,但可以断定的是,在潜心文本、忘我入境的平静下,学生的纯真和善良的思绪在奔涌不息。他们已经体察到了这段文字的悲剧美:在绝境中曾经如此脆弱而又伟大的生命……“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是生命的希望,却又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为代价的。“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猎人们也“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此时所有的语言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学生那静静的体味。
四、默读有助于学生形成内部言语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熟练的默读在视觉言语分析器接收到书面语言符号的信息后,就直接在大脑言语中枢完成了对应译码。这一反映活动,是由不出声的内部言语过程来实现的。因此,从生理和心理机能方面分析,默读要求把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转化为不出声的内部言语活动,促使学生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和发展,换言之,学生的内部言语能力在默读过程中最易形成。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默读”,更能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深地感动。
我们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244页。
2.周红央《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九期第48页。
3.栾德尚《让语文课堂静一静》[J].《教学月刊》2005年第二期。
4.人教论坛《默读,说爱你不容易》——从这些获奖课的默读安排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