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于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何才能较好地达到新课标的阅读要求,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以兴趣激发引领阅读行为
一个人阅读习惯的养成同他的动机、兴趣、情感、意识、技能、性格等心理要素密切相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养成。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有的教师忽视或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习惯于分析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即使提问学生,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则直接告知答案。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过多过细,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剥夺了他们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久而久之,学生感到阅读索然寡味,毫无乐趣兴趣可言,他们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阅读的惰性逐渐地形成固化。教师应该较少干涉学生的阅读范围、阅读时间和方法,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选择阅读的内容,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真正投入到阅读实践之中,让学生从自觉广泛的阅读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能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探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状态中获得独特认知和体验的过程,那种把知识点从文章中分离出来,将文章的整体进行肢解的剖析式讲解,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但阅读的量和阅读的目的要有明确的规定和及时的检查督促。
二、以评价互动强化阅读行为
作为教师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觉意识自己的对错,避免因为教师直接生硬的否定而打击学生的自信。要让学生参与阅读的评价和交流过程,让学生甲评价学生乙和丙的阅读成效和理解。这种反馈的方式是由学生完成的,有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或完善、更正。学生有权评价、有权参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参与之中学会了比单纯阅读更重要的技能。
三、以方法指导促进阅读行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教给学生自读方法,培养他们自我阅读的能力。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重点。阅读记叙文要紧紧抓住人物、事件和情节,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去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如果阅读说明文,应弄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方法是什么、说明的顺序如何、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说明的语言有何特色;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当阅读诗歌时,要知道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创造了什么意象、作者的感情如何等;阅读应用文时要重点了解格式的构成、写作思路套路以及写作意图何在、语言组织的特点等;阅读散文时要弄清是何类散文及大致内容,把握散文的描写对象和抒情基调、散文的文眼是什么等。
要养成根据文章题目猜测文章内容和话题的习惯、圈点勾画的习惯。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把生字圈出来,把好词好句划出来,这本身就强化了学生关注陌生或重点信息的意识。这样既能积累词语和成语,赏析品味优美语句,又能感悟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中的情感。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或事例随时记下。
阅读教学在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讲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做到有取有舍,即使是必读内容也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采取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中学生常用的阅读方法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品读、复述和点评等。其中精读和略读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的方法。精读与略读之间无优劣之别,也无难易之分,它们只不过是为达到不同的目的而采取的不同的阅读方法。要教会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阅读方式。
精读就是精细地读、反复地读。要认真地揣摩词语,要求学生逐章逐节、逐段逐行、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再根据全文的内容、上下文的语境重读原文,要求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掌握,学会综合运用它们,深入理解文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精读训练有助于积累阅读经验,养成深入阅读的好习惯,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语言材料,为略读打下基础。略读的关键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学会快速地捕捉某些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用的信息。抓住文章中心主旨的方法有三:从文章的标题上看;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注意关键句子,特别是从重复出现的句子或者段落入手。
总之,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多方努力、长期实践、持之以恒才会有积极的效果,这需要教师严格的要求和不懈的督促,需要纠正不良的习惯,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播种了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
一、以兴趣激发引领阅读行为
一个人阅读习惯的养成同他的动机、兴趣、情感、意识、技能、性格等心理要素密切相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养成。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有的教师忽视或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习惯于分析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即使提问学生,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则直接告知答案。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过多过细,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剥夺了他们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久而久之,学生感到阅读索然寡味,毫无乐趣兴趣可言,他们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阅读的惰性逐渐地形成固化。教师应该较少干涉学生的阅读范围、阅读时间和方法,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选择阅读的内容,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真正投入到阅读实践之中,让学生从自觉广泛的阅读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能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探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状态中获得独特认知和体验的过程,那种把知识点从文章中分离出来,将文章的整体进行肢解的剖析式讲解,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但阅读的量和阅读的目的要有明确的规定和及时的检查督促。
二、以评价互动强化阅读行为
作为教师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觉意识自己的对错,避免因为教师直接生硬的否定而打击学生的自信。要让学生参与阅读的评价和交流过程,让学生甲评价学生乙和丙的阅读成效和理解。这种反馈的方式是由学生完成的,有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或完善、更正。学生有权评价、有权参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参与之中学会了比单纯阅读更重要的技能。
三、以方法指导促进阅读行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教给学生自读方法,培养他们自我阅读的能力。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重点。阅读记叙文要紧紧抓住人物、事件和情节,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去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如果阅读说明文,应弄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方法是什么、说明的顺序如何、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说明的语言有何特色;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当阅读诗歌时,要知道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创造了什么意象、作者的感情如何等;阅读应用文时要重点了解格式的构成、写作思路套路以及写作意图何在、语言组织的特点等;阅读散文时要弄清是何类散文及大致内容,把握散文的描写对象和抒情基调、散文的文眼是什么等。
要养成根据文章题目猜测文章内容和话题的习惯、圈点勾画的习惯。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把生字圈出来,把好词好句划出来,这本身就强化了学生关注陌生或重点信息的意识。这样既能积累词语和成语,赏析品味优美语句,又能感悟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中的情感。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或事例随时记下。
阅读教学在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讲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做到有取有舍,即使是必读内容也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采取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中学生常用的阅读方法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品读、复述和点评等。其中精读和略读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的方法。精读与略读之间无优劣之别,也无难易之分,它们只不过是为达到不同的目的而采取的不同的阅读方法。要教会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阅读方式。
精读就是精细地读、反复地读。要认真地揣摩词语,要求学生逐章逐节、逐段逐行、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再根据全文的内容、上下文的语境重读原文,要求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掌握,学会综合运用它们,深入理解文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精读训练有助于积累阅读经验,养成深入阅读的好习惯,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语言材料,为略读打下基础。略读的关键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学会快速地捕捉某些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用的信息。抓住文章中心主旨的方法有三:从文章的标题上看;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注意关键句子,特别是从重复出现的句子或者段落入手。
总之,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多方努力、长期实践、持之以恒才会有积极的效果,这需要教师严格的要求和不懈的督促,需要纠正不良的习惯,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播种了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