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悖论

来源 :心理技术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进入老年之后,人的身体健康、心理机能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在注意和记忆中却存在积极效应,即与消极材料相比,老年人更倾向于注意和记忆积极材料。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者关于积极效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研究结果出现分歧的原因,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老化悖论;积极效应;注意;记忆
  分类号B8423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2.0051老化悖论与积极效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身体健康、心理机能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申继亮,陈勃和王大华(2000)在一项横断研究中发现,成人的各项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这与外国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Kensinger,2009)。除此之外,老年人还面临着退休、丧偶、疾病等重大生活事件,因此,老年人可能会遭受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但是,正如毕生发展观所指出的,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多维、动态、多功能、非线性的贯穿一生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的获得与丧失是相伴相随的,老年人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出下降的现象(龚先旻,王大华,2012)。在情绪方面,老年人并未表现出下降趋势,其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基本保持稳定甚至有所提升,而消极情绪体验的频率逐渐下降(Carstensen,Mikels, & Mather,2006;Carstensen et al., 2011)。年轻人比老年人有更高的抑郁风险,老年人对情绪满意度的评价高于年轻人,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经历的消极情绪的频率和持久性有所降低,老年人会比年轻人经历更少的消极情绪(Gross,Carstensen,Pasupathi,Tsai, & Hsu 1997;Carstensen,Isaacowitz, & Charles,2000)。这种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而幸福感保持稳定甚至有所上升的现象被称为“老化悖论”(paradox of aging) (Mather & Carstensen,2005;伍麟,邢小莉,2009)。
  “积极效应”(positive effect)这一概念是由Kennedy,Mather和Carstensen(2004)提出的,是指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倾向于注意和记忆积极信息,且对积极信息的加工效果好于消极信息(Mather & Carstensen,2005;Carstensen,2006)。积极效应作为一种主要出现在老年人群体中的现象,对老年人的情绪调节有重要作用。老年人通过对积极信息的优先加工,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使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得到提升。积极效应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因此一直备受研究者的重视。积极效应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领域中的注意和记忆这两个方面,也有研究者关注情绪体验中的积极效应。这些研究大都是采用年轻组和老年组的对比研究范式,研究材料主要为情绪图片、单词、录像、问卷、量表等。使用的方法以实验研究为主,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也广泛应用于研究之中。
  2注意中的积极效应
  21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中积极效应的研究多采用点探测任务(dot-probe task)。此实验范式已被用于揭示沮丧人群对悲伤面孔的注意偏向和焦虑人群对威胁面孔的注意偏向。如果老年人在此实验范式中表现出对积极刺激的注意偏向并回避消极刺激,则表明其在选择性注意中存在积极效应。点探测实验范式是指先在电脑屏幕上向被试呈现配对情绪面孔(一个中性面孔与一个积极面孔或消极面孔配对),每对情绪面孔呈现1000ms,随后情绪面孔对消失,电脑屏幕上随即出现一个点,可能位于中性面孔呈现的中心或情绪面孔呈现的中心,让被试对不同位置的点尽快做出反应。Mather和Carstensen(2003)的实验研究采用了点探测实验范式证明老年人在选择性注意中的积极效应。后来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Mather,Knight,& McCaffrey,2005;Mather & Carstensen,2005)。
  心理技术与应用4卷
  2期尤梦施蒋京川: 老化悖论——注意和记忆中的积极效应
  22持续性注意
  持续性注意的研究是在选择性注意研究分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少研究发现老年人对积极信息并未表现出注意偏向(Mather & Knight,2006)。Rosler,Billino,Muller,Weidauer,Steinmetz和Kleinschmidt(2005)在眼动研究中发现了个体持续性注意的年龄差异。实验中用眼动仪测量了老年人和年轻人对配对情绪图片的视觉空间注意模式,结果发现,年轻人和老年人在积极刺激和消极刺激的注意选择上没有出现差异,但年轻人对消极刺激的注意时间明显长于老年人。这说明个体对情绪性刺激的选择不存在年龄差异,但在随后的持续性注意中出现了年龄差异。这一研究结果的出现就与选择性注意中积极效应的结果出现了分歧,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积极效应在注意中的表现并不是绝对的,选择性注意和持续性注意中都可能出现积极效应。
  3记忆中的积极效应31回忆与再认范式回忆与再认是记忆研究中的经典实验范式,对记忆中的积极效应的研究也可采用回忆与再认的实验范式,Charles,Mather和Carstensen(2003)在研究中就采用了回忆和再认范式。实验从年轻组(18~29岁)、中年组(41~53岁)和老年组(65~68岁)三组被试对实验任务的回忆和再认测试成绩中发现了积极效应。虽然再认和回忆的总体成绩随年龄增加有所下降,但是被试对积极材料和消极材料的再认和记忆的比率却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Mather和Carstensen(2003)随后又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来验证这一结果,得到了同样的实验结果。老年人对情绪性材料的回忆和再认成绩好于年轻人,而且老年人加工积极材料时杏仁核的活动显著高于加工消极材料时,在年轻人中并未出现这种现象。   32工作记忆
  对于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工作记忆而言,老化通畅是个消极影响因素,但由于积极效应的存在,不同年龄段个体对情绪性信息的工作记忆的变化情况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工作记忆的研究多采用延迟-反应任务(delayed-response task),在此类研究中多使用情绪图片测量老年和成年被试的工作记忆,并完成亮度判断任务。实验结果显示,年轻组被试完成亮度判断任务的成绩显著好于老年组被试,而在情绪比较任务中并未表现出年龄效应,还表现出了交互作用,即在比较消极图片时年轻人的成绩好于老年人,而在比较积极图片时老年人的成绩好于年轻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了老年人在情绪工作记忆中表现出了积极效应。虽然工作记忆水平会随着个体的老化不断下降,但老年人对积极信息的工作记忆成绩较好,甚至超过了年轻人(Mikels,Larkin,ReuterLorenz, & Carstensen,2005)。
  33自传体记忆
  老年人喜欢回忆往事,他们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这些情感会影响老年人对以往生活的总结和现在的生活状态。以情绪管理的动机来看,老年人会以更积极的情绪回忆过去,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Kennedy,Mather和Carstensen(2004)通过一项追踪研究证明了自传体记忆中的积极效应,并指出积极效应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受到动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影响年龄效应。这一研究结果与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中的情绪目标驱动的假设是一致的。
  4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分析近年来,随着积极效应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对积极效应的质疑。有研究指出,并未发现与年龄相关的积极效应或积极效应只是边缘显著(Denburg,Buchanan,Tranel, & Adolphs,2003;Grun,Smith, & Baltes,2005;Leigland,Schulz, & Janowsky,2004)。Murphy和Isaacowitz(2008)的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积极偏向与消极偏向间并无显著差异,老年人的积极效应也不显著强于年轻人,老年人的消极效应也只是稍微弱于年轻人。相关的ERP研究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对积极信息的反应只存在很小的差异,即积极效应并不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Kisley,Wood, & Burrows,2007)。除此之外,青年组和老年组的对照研究和多年龄组的比较研究结果也有所差异,跨文化研究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些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41情绪刺激材料的多样性
  情绪刺激材料的多样性包括材料类型的多样性和情绪面孔中情绪效价的多样性。积极效应研究用的情绪材料主要有情绪面孔、情绪图片、情绪词汇、故事、短片等,不同类型的情绪刺激材料对认知资源的要求不同,故对实验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Knight,Seymour, Gaunt, Baker, Nesmith和Mather(2007)发现与情绪图片相比,加工情绪面孔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更容易出现积极效应。Murphy和Isaacowitz(2008)的元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声音与面孔结合的情绪材料更容易出现积极效应。以往的研究往往将情绪面孔中的情绪效价简单分为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类,但由于情绪面孔涉及人类的基本表情分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效度,在实际研究中应采用情绪面孔六分法:快乐、悲伤、恐惧、愤怒、惊讶和厌恶。惊讶和厌恶这两种情绪均未呈现出积极效应。情绪面孔的呈现方式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动态呈现情绪面孔刺激比静态呈现情绪面孔刺激更具生态效度,更易发现积极效应(毕丹丹,韩布新,2014)。因此,情绪刺激材料的选取和呈现的多样性是研究结果出现分歧的原因之一,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情绪刺激材料的选取和呈现。
  42积极效应的评价方式不太统一
  积极效应涉及效价和年龄两个自变量,正因为如此,对积极效应的评价方式不太统一。具体可分为两种常见的定义。其一,有研究者将积极效应定义为老年人对积极刺激的加工效果好于年轻人,其中有直接比较积极刺激数量的,也有比较积极刺激所占比例的。这一评价方式涉及积极效应(positive effect)和消极效应(negative effect)这两个概念,属于毕生发展概念。其二,有研究者将积极效应定义为老年人对积极刺激的加工效果好于消极刺激和中性刺激。这一评价方式衍生出了积极偏向(positive bias)和消极偏向(negative bias)两个概念,属于情绪加工概念。但现有研究对积极偏向和消极偏向的定义有分歧:Murphy和Isaacowitz(2008)将积极刺激与中性刺激的比较结果定义为积极偏向(positive preference),消极刺激与中性刺激的比较结果定义为消极偏向(negative effect);而Carstensen(2006)则认为积极偏向(positive bias)和消极偏向(negative bias)只涉及积极刺激与消极刺激间的比较,与中性刺激无关(毕丹丹,韩布新,2014)。是否有必要统一积极效应的评价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3实验设计未满足前提条件
  Mather和Knight(2006)认为,老年人积极效应的出现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1)与情绪相关的社会目标被激活;(2)老年人有足够的认知能力保证认知控制过程顺利且有效;(3)记忆任务能被控制性加工所影响,即被试采取不同的加工策略时任务表现会不一样。若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前提条件,就可能观察不到积极效应。由于在老化过程中老年人在多种认知功能上出现下降现象,所以在挑选被试的过程中应注重测量老年被试的认知能力,剔除不合格的被试,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44实验范式的多样性
  对积极效应的研究扩展到了多个领域并伴随产生了不同的实验范式。例如,在记忆的研究中实验者可以测量工作记忆、自传体记忆,也可以让被试及时或延迟回忆或再认实验材料。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并不能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实验结果的可比性,这为实验结果的统一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4.5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四个因素,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例如,刺激呈现时间的长短、被试的试验次数、指导语的设计以及记忆中的延迟等,因此,在实验中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的信效度。
  参考文献
  毕丹丹,韩布新(2014).积极效应研究的几个方法学问题.心理科学进展,07(07),1103-1111.
  龚先旻, 王大华 (2012). 老年人情绪记忆中的积极效应及其产生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0, 1411-1418.
  申继亮, 陈勃, 王大华 (2000). 成人期基本认知能力的发展状况研究. 心理学报, 32, 54-58.
  伍麟, 邢小莉 (2009). 注意与记忆中的“积极效应”——“老化悖论”与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 17, 362-369.
  Carstensen, L. L. (2006). The influence of a sense of time on human development . Science, 312, 1913-1915.
  Carstensen, L. L., Isaacowitz, D. M., & Charles, S. T. (1999). Taking time seriously: A theory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 166-181.
  Carstensen, L. L., Mikels, J. A., & Mather, M. (2006) . Aging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aging, 6, 343-362.
  Carstensen, L. L., Turan, B., Scheibe, S., Ram, N., Ersner-Hershfield, H., & Samanez-Larkin, G.R.,et al. (2011). Emotional experience improves with age: Evidence based on over 10 yeas experience sampl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26, 21-33
  Charles, S. T., Mather, M., & Carstensen, L. L. (2003). Focusing on the positive: Age differences in memory for positive, negative, and neutral stimuli.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85, 163-178.
  Denburg, N. L., Buchanan, T. W., Tranel, D., & Adolphs, R. (2003). Evidence for preserved emotional memory in normal elder persons. Emotion, 3, 239-253.
  Gross, J. J., Carstensen, L. C., Pasupathi, M., Tsai, J., & Hsu, A. Y. C. (1997). Emotion and aging: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control. Psychology and Aging, 12, 590-599.
  Grun, D., Smith, J., & Baltes, P. B. (2005). No aging bias favoring memory for postive material : Evidence from a heterogeneity homogeneity list paradigm using emotional toned words. Psychology and Aging, 20, 579-588.
  Kennedy, Q., Mather, M., & Carstensen, L. L. (2004).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the age related positivity effect i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 208-214.
  Kensinger, E. A. (2009). Cognition and neural changes with advancing age. In E. A. Kensinger (Ed), Emotional memory across the adult lifespan (pp. 107-117).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Kisley, M. A., Wood, S., & Burrows, C. L. (2007). Looking at sunny side of life: Age-related change in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measure of the negative bias. Psychological Science, 9, 838-843.
  Knight, M., Seymour, T. L., Gaunt, J. T., Baker, C., Nesmith, K., & Mather, M. (2007). Aging and goal-directed emotional attention: Distraction reverses emotional biases. Emotion, 7, 705-714.   Leigland, L. A., Schulz, L. E., & Janowsky, J. S. (2004). Age related changes in emotional memory. Neurobiology of Aging, 25, 1117-1124.
  Mather, M., & Carstensen, L. L. (2003). Aging and attention biases for emotional faces. Psychological Sciences, 14, 409-415.
  Mather, M., & Carstensen, L. L. (2005). Aging and motivated cognition: The positive effect in attention and memor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 496-502.
  Mather, M., Knight, M., & McCaffrey, M. (2005). The allure of the alienable: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false memories of choice featur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4, 38-51.
  Mather, M., & Knight, M. (2006). Angry faces get noticed quickly: Threat detection is not impaired among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1, 54-57.
  Mikels, J. A., Larkin, G. R., Reuter-Lorenz, P. A., & Carstensen, L. L. (2005). Divergent trajectories in the aging mind: Changes in working memory for affective versus visual information with age. Psychology and Aging, 4, 542-553.
  Murphy, N. A., & Isaacowitz, D. M. (2008). Preferences for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older and younger adults: A meta-analysis of memory and attention tasks. Psychology and Aging, 23, 263-286.
  Rosler, A., Billino, J., Muller, N. G., Weidauer,S., Steinmetz, H., & Kleinschmidt, A. (2005). Visual Search in patients with subcortical vascular dementia : Short fixations but long reaction times. Dementia and Geriatric Cognitive Disorders, 20, 375-380
其他文献
摘要意识问题是心理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近二十年来,意识研究迎来了全面复兴。然而,国内心理学界有关意识的跨学科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滞后状态。陈巍博士新近出版的专著《神经现象学: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哲学进路》围绕意识问题系统阐述并推进了神经现象学这一新兴理论框架。这项工作对于处于认知科学时代的有关意识的理论心理学研究具有启示作用,也遗留下诸多亟待进一步反思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意识;神经现象学;身
期刊
摘要 探索李虹编制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sMLS)的结构,并评估其在大学生和中学生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发现,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失败意义获得”和“成败意义超然”两个公因子,符合SMLS量表的道家哲学和佛教哲学的两个理论基础: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该量表的二维结构模型全面优于单维结构模型:该量表总分及其两因子与心理健康指标呈显著相关,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该量表的组合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符合心
期刊
摘 要 学习投入是与学习相关的积极、充实的精神状态。以往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具有良好促进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多重中介模型,来检验积极高唤醒的学业情绪和学业延迟满足能力在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学业延迟满足量表和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对 30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1)专业认同对学习
期刊
摘 要 以大学生为被试,在开放式问卷以及半结构化访谈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35个初始条目,编制大学生心理出轨问卷(CSEIQ)并检验其信效度。选取396名大学生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选取654名大学生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使用关系指数质量量表(QRI)和基本心理需求量表(BPNS)进行效标效度检验;55名大学生间隔4周进行重测,检验重测信度。大学生心理出轨问卷共有11个条目,包含出
期刊
摘要 人们如何做决策是世纪科学之问。在众多决策理论和模型中,齐当别理论作为一种非规范性理论以其对决策的独特解释和预测而显得尤为突出。该理论指出,人们的许多决策行为是在选项的诸多维度中进行差别判断,也即人们会齐同掉较小的维度差别而保留最大的维度差别,并依据后者做出最终决策。齐当别理论的提出者李纾研究员最近将其思想和研究成果撰写成著作《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在该书中,作者集合其在过去20多年间对该理
期刊
摘 要 选择性注意是受众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可以被分解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本文界定了选择性注意的概念后,先回顾认知心理学中关于选择性注意的研究,总结以往研究中关于其发生机制的一致观点和矛盾之处,然后从信息特征、个人特征及情境因素三大方面梳理其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选择性注意机制和遗忘机制进行探索,并讨论不同影响因素下选择性注意的效用差异,从而完善选择性注意的研究体
期刊
摘 要 本研究通过采集心率变异性、情绪主观评定等数据以及点矩阵任务,考察了悲伤、快乐及中性情绪对大学生运动员工作记忆效率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情绪主观评定的组别差异显著,且心率变异性的低频功率(LF)和功率比值(LF/HF)有显著的组别差异,表明视频素材的情绪诱发效果较好;(2)协方差分析表明,在控制被试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分后,中性情绪条件组的点位置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反应时显著低
期刊
摘要为探究国内外商业门户网站信息传递的特点、差异,以及媒体“把关人”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搜狐和雅虎网站新闻标题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搜狐:扎根理论编码的信息群主要有家(女性、婚姻与情欲诱惑)、官(职业)、暴(军事与犯罪)、史(历史及人生、著名的人)、娱(影视娱乐),其中女性、婚姻与情欲诱惑、影视娱乐所占比重较大;标题多采用具有诱惑性、挑逗性的词语;搜狐网站高度关
期刊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本科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爱情观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显著,性别和性别角色在爱情观上无显著交互作用;(2)大学生的爱情观中奉献得分最高,其次是同伴,得分最低的是游戏;(3)男大学生爱情观中的浪漫、游戏、同伴、占有和奉献得分都显著高于女大学生;(4)男性化个体的游戏爱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双性化个体的游戏爱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个体
期刊
摘要积极的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策略的结合是大学生学习绩效达成的必然路径,但学术界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绩效实现机制研究并不深入。该研究抽取699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控制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学习难度、学习投入时间等变量进行了一系列回归分析,以探析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与学习绩效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自主学习策略是达成学习绩效的关键性路径;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绩效促成有着显著的调节效应,其中,深层动机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