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作为为人处世的教材,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历史可使学生鉴古观今,经世致用。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但应使学生掌握好历史理论,还应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能力 素质 教学
历史作为为人处世的教材,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历史可使学生鉴古观今,经世致用。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但应使学生掌握好历史理论,还应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尤其是在攀根错节、风云变化的今天,该如何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引导学生牢固而灵活地掌握主干历史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稳步而显著地提高历史学科能力
1.提示知识重点。教师要敢于正确地提示历史知识的重点,让学生着重理解掌握,同时也要指示非重点问题让学生了解。
2.划分知识类型,明确各类知识的特点及构成要素,并指导学生加以落实。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史实性、理论性、方法性三类,其三者各有特点,与其他学科互相联系,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分解和落实知识构成要素是掌握主干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所在。
3.注意变换知识的表达形式。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时,要注意利用文字和图像的变换,把抽象的文字变换为简明的图像,把明确的图像用抽象的文字表述出来。
4.理清知识系统,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要让学生掌握点、线、面、体的结合,以点成线,以线带面,以面画体,但应以点、线为主,也要纵横联系,以便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
5.发掘知识的现实意义与教育功能。历史有古为今用、教为人处世的一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从历史知识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启迪。
6.勤督促,多检查。同时还要接受反馈信息,以改进教学。
二、以主干历史基础知识为基础,着重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
1.历史阐释能力的培养。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在结构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观点对现象进行阐释时,应解决以下问题:(1)揭示历史概念的含义,说明历史概念的外延。(2)正确进行判断和推理。(3)正确进行论证。
在阐释历史问题时,一定要把历史现象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具体分析,运用唯物辩证中的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与本质、系统与要素的范畴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阐释。
2.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中,教师要清楚看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历史学科是一门更多地体现具体性、综合性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联系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不但涉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涉及到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科技等多个领域,成为多种学科的基础,是引导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因此,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要加强与其它学科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3.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和提高青年一代的创造能力是新时代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采用新的模式和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拓宽学生视野,深化课堂教学。在尊重科学、服从真理的前提下,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向课本说“不”,敢向老师说“不”,敢向资料说“不”,但决不可放弃思想教育的原则性——历史的严密性,而脱离教材、学生、现实生活插科打诨,滥加臧否,放任自由。这样就违背了创新的真谛。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青少年学生高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都包含在璀璨丰厚的中华文化中,如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浑天仪。在平常教育中要利用这些知识去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因此,要通过历史知识让学生学习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高尚的情操、热爱祖国的美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6.培养对外开放的思想意识。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历史知识教育,对其培养对外开放的思想意识以及将来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重大意义。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三、借助史料,深化历史学习的内涵
无论哪一类史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因此,对教材中的重要史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史料“细嚼慢咽”地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实现。教材中的史料,大部分没有配思考题。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年龄,设计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以取得历史学习的好成绩。譬如,在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史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古代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这些必将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其学习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的主要手段。课堂本身就是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氛围”的优与劣,将直接影响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浓淡。良好的课堂环境主要靠教师去营造。首先,教师要因材施教,按照所要讲授的内容,设计一套既不偏离教材要求,又能诱发学生兴趣的精彩教案。其次,教师的语言要简练、明快、严谨,既要有逻辑性和哲理性,又要风趣、诙谐。同时还要伴以用语言难以代替的表情和形象,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再次,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如同身临重大历史事件之境地。当学生走出课堂时,要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灵魂、情感等方面产生一种如同经过“洗礼”的快感。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突出地表现在它的思想性、深刻性、生动性和广泛性等方面。如果历史教学只局限于将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生吞活剥地接受具体知识,怎能不让学生望而生厌呢?所以,应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氛围,创造良好的、愉快的学习氛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我们的工作与培养2l世纪建设人才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知识构成和能力素质紧密相关。因此,我们要以探索的精神不懈追求,勇于开拓历史教学的广阔天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关键词:能力 素质 教学
历史作为为人处世的教材,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历史可使学生鉴古观今,经世致用。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但应使学生掌握好历史理论,还应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尤其是在攀根错节、风云变化的今天,该如何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引导学生牢固而灵活地掌握主干历史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稳步而显著地提高历史学科能力
1.提示知识重点。教师要敢于正确地提示历史知识的重点,让学生着重理解掌握,同时也要指示非重点问题让学生了解。
2.划分知识类型,明确各类知识的特点及构成要素,并指导学生加以落实。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史实性、理论性、方法性三类,其三者各有特点,与其他学科互相联系,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分解和落实知识构成要素是掌握主干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所在。
3.注意变换知识的表达形式。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时,要注意利用文字和图像的变换,把抽象的文字变换为简明的图像,把明确的图像用抽象的文字表述出来。
4.理清知识系统,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要让学生掌握点、线、面、体的结合,以点成线,以线带面,以面画体,但应以点、线为主,也要纵横联系,以便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
5.发掘知识的现实意义与教育功能。历史有古为今用、教为人处世的一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从历史知识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启迪。
6.勤督促,多检查。同时还要接受反馈信息,以改进教学。
二、以主干历史基础知识为基础,着重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
1.历史阐释能力的培养。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在结构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观点对现象进行阐释时,应解决以下问题:(1)揭示历史概念的含义,说明历史概念的外延。(2)正确进行判断和推理。(3)正确进行论证。
在阐释历史问题时,一定要把历史现象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具体分析,运用唯物辩证中的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与本质、系统与要素的范畴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阐释。
2.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中,教师要清楚看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历史学科是一门更多地体现具体性、综合性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联系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不但涉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涉及到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科技等多个领域,成为多种学科的基础,是引导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因此,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要加强与其它学科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3.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和提高青年一代的创造能力是新时代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采用新的模式和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拓宽学生视野,深化课堂教学。在尊重科学、服从真理的前提下,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向课本说“不”,敢向老师说“不”,敢向资料说“不”,但决不可放弃思想教育的原则性——历史的严密性,而脱离教材、学生、现实生活插科打诨,滥加臧否,放任自由。这样就违背了创新的真谛。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青少年学生高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都包含在璀璨丰厚的中华文化中,如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浑天仪。在平常教育中要利用这些知识去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因此,要通过历史知识让学生学习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高尚的情操、热爱祖国的美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6.培养对外开放的思想意识。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历史知识教育,对其培养对外开放的思想意识以及将来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重大意义。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三、借助史料,深化历史学习的内涵
无论哪一类史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因此,对教材中的重要史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史料“细嚼慢咽”地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实现。教材中的史料,大部分没有配思考题。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年龄,设计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以取得历史学习的好成绩。譬如,在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史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古代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这些必将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其学习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的主要手段。课堂本身就是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氛围”的优与劣,将直接影响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浓淡。良好的课堂环境主要靠教师去营造。首先,教师要因材施教,按照所要讲授的内容,设计一套既不偏离教材要求,又能诱发学生兴趣的精彩教案。其次,教师的语言要简练、明快、严谨,既要有逻辑性和哲理性,又要风趣、诙谐。同时还要伴以用语言难以代替的表情和形象,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再次,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如同身临重大历史事件之境地。当学生走出课堂时,要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灵魂、情感等方面产生一种如同经过“洗礼”的快感。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突出地表现在它的思想性、深刻性、生动性和广泛性等方面。如果历史教学只局限于将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生吞活剥地接受具体知识,怎能不让学生望而生厌呢?所以,应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氛围,创造良好的、愉快的学习氛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我们的工作与培养2l世纪建设人才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知识构成和能力素质紧密相关。因此,我们要以探索的精神不懈追求,勇于开拓历史教学的广阔天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