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诚然,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可以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而且矛盾的观点,将始终贯穿于所有事物发展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把中国社会建设成和谐社会过程中,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恰当地使用矛盾分析方法,处理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促进我国和谐社会更好地建设。
关键词: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72-02
一、矛盾分析法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占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地位,矛盾的观点可以说,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其观点主要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与统一、主次矛盾和矛盾分析法。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也就是对立与统一。对立,就是矛盾两个方面既排斥又斗争的关系。统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一定条件下矛盾两方面在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是把另一方的存在当做前提,两方面在一个统一体中共存。另一种情况是矛盾双方依照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1.矛盾的同一和斗争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个最基本的属性而存在。矛盾对立面间的互相依存以及互相转化,这样的性质,就是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也称矛盾的统一性。矛盾的统一性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说对立面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方的存在要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另一层含义是说对立面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斗争性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任何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都存在着矛盾,而且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也就是说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个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矛盾不同;构成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是不相同的。
(二)矛盾分析方法。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它不仅能解释还能预测。
矛盾分析法一般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抓重点与抓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发展过程都是有矛盾存在的,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化解老矛盾与产生新的矛盾中向前发展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把握关键,要坚持把经济建设当做中心,科学发展,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在引进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的同时我们要警惕和抵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及腐朽的西方文化。社会主义的性质,揭示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需要条件的。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我党积极倡导的、全国各族人民期望的、遵循着社会的规律并且代表时代趋势的和谐社会。我们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遇到矛盾时既要研究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除此,我们还要考虑我国最大的国情。
二、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我们不难发现,这六个方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益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以及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正确处理好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正确把握。它不是把以往的其他社会形态的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和谐标准,自然必须是社会主义。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的条件。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我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并且是相互包容的。在相辅相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三、矛盾分析法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最大的国情是,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两者的矛盾。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矛盾的社会,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总是在矛盾中进行。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前人,创立了唯物史观,彰显了社会的本质、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动力,从此和谐的理想逐渐成了科学。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使命不是凭空能够想出来的,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这里的和谐社会不仅包括和谐的经济还包括文化的和谐以及指导方法的和谐。我们应该把矛盾分析方法摆在重要的位置,将它融入到对和谐社会的分析以及判断中,促进和谐社会朝着更加合理方向发展,实现我国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首先,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把矛盾的普遍性当做前提,然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包括主次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而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即坚持两点论又坚持重点论。我们既要认识事物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事物的次要矛盾;我们在具体分析某一矛盾时,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其次,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看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将矛盾分析法运用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树立矛盾的观点,承认矛盾无时无刻的存在,分析矛盾,并且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整个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最后,我们要坚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用客观的态度对待矛盾,冷静的分析矛盾,正确的处理现实中的矛盾。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们国家正处于而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面对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资源极少的现状,并且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其他社会难问题,都是如今我们面临的矛盾。如果简单地认为和谐就是矛盾的消失,这是不正确的。和谐就是说各种矛盾处在一定时期的并且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和谐社会并不是说没有矛盾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J].2006:706.
作者简介:
张莹,女(1991-),籍贯:河北唐山,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72-02
一、矛盾分析法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占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地位,矛盾的观点可以说,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其观点主要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与统一、主次矛盾和矛盾分析法。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也就是对立与统一。对立,就是矛盾两个方面既排斥又斗争的关系。统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一定条件下矛盾两方面在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是把另一方的存在当做前提,两方面在一个统一体中共存。另一种情况是矛盾双方依照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1.矛盾的同一和斗争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个最基本的属性而存在。矛盾对立面间的互相依存以及互相转化,这样的性质,就是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也称矛盾的统一性。矛盾的统一性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说对立面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方的存在要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另一层含义是说对立面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斗争性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任何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都存在着矛盾,而且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也就是说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个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矛盾不同;构成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是不相同的。
(二)矛盾分析方法。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它不仅能解释还能预测。
矛盾分析法一般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抓重点与抓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发展过程都是有矛盾存在的,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化解老矛盾与产生新的矛盾中向前发展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把握关键,要坚持把经济建设当做中心,科学发展,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在引进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的同时我们要警惕和抵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及腐朽的西方文化。社会主义的性质,揭示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需要条件的。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我党积极倡导的、全国各族人民期望的、遵循着社会的规律并且代表时代趋势的和谐社会。我们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遇到矛盾时既要研究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除此,我们还要考虑我国最大的国情。
二、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我们不难发现,这六个方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益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以及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正确处理好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正确把握。它不是把以往的其他社会形态的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和谐标准,自然必须是社会主义。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的条件。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我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并且是相互包容的。在相辅相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三、矛盾分析法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最大的国情是,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两者的矛盾。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矛盾的社会,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总是在矛盾中进行。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前人,创立了唯物史观,彰显了社会的本质、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动力,从此和谐的理想逐渐成了科学。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使命不是凭空能够想出来的,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这里的和谐社会不仅包括和谐的经济还包括文化的和谐以及指导方法的和谐。我们应该把矛盾分析方法摆在重要的位置,将它融入到对和谐社会的分析以及判断中,促进和谐社会朝着更加合理方向发展,实现我国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首先,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把矛盾的普遍性当做前提,然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包括主次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而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即坚持两点论又坚持重点论。我们既要认识事物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事物的次要矛盾;我们在具体分析某一矛盾时,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其次,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看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将矛盾分析法运用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树立矛盾的观点,承认矛盾无时无刻的存在,分析矛盾,并且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整个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最后,我们要坚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用客观的态度对待矛盾,冷静的分析矛盾,正确的处理现实中的矛盾。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们国家正处于而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面对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资源极少的现状,并且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其他社会难问题,都是如今我们面临的矛盾。如果简单地认为和谐就是矛盾的消失,这是不正确的。和谐就是说各种矛盾处在一定时期的并且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和谐社会并不是说没有矛盾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J].2006:706.
作者简介:
张莹,女(1991-),籍贯:河北唐山,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