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七夕情味浓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d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夜苍穹,晴朗如洗,繁星闪烁,构成一幅灿烂的巨大天幕。亮丽的银河,像一条洁白的飘带,隔河遥望的牛郎、织女星如同明眸含情脉脉。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属于妇女的节日,被喻为“中国情人节”,《天仙配》中牛郎织女争取婚姻自主,盼望早日团聚,以及对夫妻恩爱,耕织自足生活的强烈向往和勇敢追求是七夕节的主题。还有就是“乞巧”了,它反映古时妇女们希望自己变得心灵手巧,身怀绝技,能够适应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特别在旧社会处于无权和受压抑地位的妇女们,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实属来之不易。七夕之夜,天公热情不减,漳州地区妇女吃罢晚饭,习惯把茶几搬到庭院、阳台,摆上葡萄、龙眼、黄旦等几盘时令佳果,燃香点烛。仰望着缓缓渡桥的双星,脉脉含情地窃窃私语,倾诉衷肠。天上人间,融为一体。妇女们将深藏心底的美好愿望默默对着天幕明亮的牛女星表露,舒泄心中积郁的种种情思。
  在亲历亲闻亲见许多地方的节俗后,觉得漳州的七夕节最富人情味和节日样。七夕节是漳州“时年八节”中最富浪漫色彩的节日,在漳州各地有一些七娘妈庙,每年七夕前后总是人声鼎沸,一对对情侣带着她们的愿望朝觐七娘妈,立下她们的山盟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姑娘們在虔诚供奉七娘妈时,习惯将自己的住址、姓名、出生年月日,以及对象的基本情况一并奉告。若还没有对象,也可以把“理想情人”的条件一一列出,以期有个美满姻缘。许多男女情人喜欢来到情人庙,举行交换婚戒的神圣仪式,让月下老人为他们的浓情蜜意做见证。
  漳州人称织女为“七娘妈”,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闽南籍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书中记叙,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的祈祷。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像北方人赶庙会似的,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和牲礼。当子女长到16岁虚龄时,父母就会在七夕节这天领着他(她)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护佑孩子安度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
  漳州人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前,都是由“七娘妈”照护大的。“七娘妈”俨然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供品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长命锁串上红包绒线,挂在颈上,一直到16岁那年的七夕节那天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并将长命锁永久性收存纪念。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让身处现代文明下的孩子和妇女们,度过一个比古人更浪漫、唯美、有意境的七夕节。
  “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气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唐代文人林杰写的《乞巧》风情诗。七夕乞巧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勤劳手巧的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但在漳州地区,乞巧活动并不很盛行,这是为何?原来,漳州地区不产棉,妇女少问女红事。另外,七夕节前后正是夏收夏种,漳州人农事最忙的时候,没有工夫去乞巧。漳州民间七夕虽不很重视乞巧,却很看重保健食俗,这在其他地区是极其少见的。每年临近七夕节,多数人家习惯购买中药“使君子”和石榴。七夕节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瘦猪肉、猪小肠、螃蟹等。晚饭后,一家老少分食石榴,这两种食物均有驱虫功能,因而很受欢迎。说来有趣,七夕节的晚餐许多家庭习惯煮食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了辅助作用。
  因何有此独特节俗?相传出自两岸同胞尊奉的北宋名医“保生大帝”吴夲。宋代景祐元年(1034)夏令,吴夲看到家乡漳州贫困百姓面黄肌瘦,知是患了虫疾之故,便劝说民众在七夕节食用“使君子”和石榴果。“使君子”入脾胃经,杀虫、消积,而石榴果也是驱虫消积良果,七夕期间正是旺产季节,民众遵照吴夲的吩咐去做,竟然起到意想不到的驱虫效果,治好了虫疾。清代《龙溪县志》记载,唐代以前,漳州人多嚼食槟榔,因为槟榔是一种预防虫疾的中药材,性温辛苦,入胃、大肠经,杀虫、行气、消水,主治绦虫、蛔虫、姜滴虫及食滞腹满等症,在古代缺医少药的“瘴疠之地”,自然广泛应用。但口嚼槟榔染得满嘴紫黑色,且其味苦涩,这种习惯慢慢消失。自从吴夲介绍吃“使君子”和石榴果后,人们便在七夕节这天煮“使君子”熬肉汤吃,晚饭后食用石榴果,这种有益的节俗后来流传下来。吴夲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贫民,都尊崇他为医神。宋代乾道年间,皇上封他为“忠显侯”“大道真人”。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又追封吴夲为“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而漳州老百姓至今仍尊称“先生公”。在东山岛铜陵镇南门边有一座规模壮观的“真君宫”就是供奉吴夲这位“先生公”,可见为民救死扶伤、排忧解难的好人,人们世世代代是不会忘记他的。
  七夕是个最能撩拨人情缘思绪的节日,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东山岛,1950年5月12日解放前夕,这个当时不到7万人口的海岛被蒋军抓走近5000名青壮汉,落下“八百活寡”,演绎了半个多世纪的生离死别悲剧。年年七夕,两岸离人尤喜写诗寄情思,写下不少充满悲与欢、情与恨的七夕诗。去台人员蔡波先生的《离乡人》写道:“离乡人愁难归根,愁难归根自伤神。自伤神黯然无奈,黯然无奈离乡人。”这首流露离愁别恨的七夕诗,道出了无数去台人员有家不能归,有妻不能见,比“牛郎织女”还不如的境遇。直到台海涌动祥和的暖流时,两岸离人方有阔别半世纪后的拥抱。
  传统的七夕节俗文化是一种最具亲和力、人情味的大众文化。在热衷过新节、洋节的当今,有些传统节日被漠视,少了几分气氛,也少了几分情味。然而,漳州地区自古至今七夕节不但古风未泯,而且过得有情有味,多彩多姿,这便是七夕节的神奇魅力。
其他文献
炊烟袅袅,河流奔腾  嫩绿的草尖上露珠滚圆  三月清风,拨弄琴弦  我用梧桐叶子写诗,港西村  彩虹路上铃儿响叮当  丰饶的村庄来自汗水和智慧的浇灌  每一粒白米都有一张干净的脸  每一粒麦子都有一个明媚的春天  港西村的石头不动声色  铭刻八卦图腾的那块石头  藏着好风水 乡村的好气质  庄稼,草木,学堂  朗朗读书声,有人播种  有人收获  游人如织的中驰山庄,可以荡漾  可以筑梦,可以呼吸的
期刊
漳州市区自东向西有十一座桥横跨九龙江南北两岸,它是连接漳州市区和漳州高新区的重要通道,十一座桥犹如十一条彩虹,把九龙江点缀得异彩纷呈、璀璨夺目。  自西向东称得上大桥的有:金峰大桥、芝山大桥(建设中)、战备大桥、水仙花大桥、漳州大桥、九龙江大桥、马洲大桥(建设中)西溪大桥,总共有八座;另三座桥,有两座是景观桥,中山桥和南山桥,一座防洪桥,西溪桥闸,这三座桥只准摩托车和行人通过,机动车辆不能通过,所
期刊
早期,漳州老火车站,位于市区北面清静的南坑路终点。南面未建大马路,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两旁桉树林立,右边一片仓储库房,左边是高低错落的水田。土路沿一条水沟延伸通往岳口街道。  漳州老火车站,简陋淳朴,候车室低矮,空间狭小,没有疏散广场。候车室门口,一些小商贩摆摊设点,最吸引人的是一篓篓装好的香蕉、菠萝、龙眼荔枝干。只见络绎不绝的旅客,一手提着香蕉、菠萝;一手拎着行李,穿梭在候车室,正在等候上车;只
期刊
与飞机赛跑的棉花  还是棉花吗  全然不见了当年  被的确良冤枉的颓丧  蓝天成为你真正意义上的  舞台,你成为这个舞台上  可以纵情撒娇的宠儿,爱怎样  绽放自己,唯有初心可以驱使  我懂得你此刻的心情  被平反以后,天上地下  城里城外,尽是雀跃的你  风使起坏来没有边际  约好的结伴成了独行  云心急火燎先走了  让我始料不及  三马赫的速度够快了吧  飞机打开了加力  我却还一再催促机师 
期刊
按理说,赏荷对于自幼生长在洪湖之滨的我而言,早已司空见惯。每到夏日,浩瀚无边的洪湖便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景色,“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誤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晚上归来鱼满仓”的场景如今历历在目。然而,最近我却折服于一个深山古村的别样荷塘。  仲夏时节,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城市开始炎热,而藏在漫漫绿海之中的岛濑村却清凉如春。驾车去深山小村颇费周折,山路蜿蜒起伏,怎一个险
期刊
海天一色、金色沙滩、浪花拍岸……  说起大海,眼前便自然地浮现许多美好的画面,对大海的向往,是很多人的共同情结。漳州地处沿海,作为一个漳州人,有较多的机会与大海“亲密接触”。不管是东山的马銮湾、金銮湾,或者是漳浦的翡翠湾、火山岛,还是龙海的白塘湾,许多漳州人都曾到过。  说起大海,一定要说说夏日的海边风情。每到炎炎的夏日,带着放暑假的孩子,到海边去避暑纳凉,是许多人的“优选”,吹着海风漫步沙滩,游
期刊
朦朦胧胧,似乎从这片宽阔的江面上传来了轻轻的吟唱:  “海邑望茫茫,三隅筑女墙。旧曾名月港,今已隶清漳。东接诸倭国,南连百粤疆。秋深全不雨,冬尽绝无霜。货物通行旅,资财聚富商……”  随着低吟之声,思绪渐渐飘远,依稀看见一位身穿灰色绸袍,手握紙扇的文弱书生站在九龙江畔,瞭望江面叠叠层层的帆影和码头上来来往往的客商,任江风拂过耳际,让发丝随风飘逸……当回过神来,徐勃的诗句依旧在耳畔回荡。  明代文学
期刊
花香溢小城  春是绿色的季节。没有留意地上还是枝头,哪里先有了这悦目的颜色,微雨似油,润开了桃枝柳枝上的一串串蓓蕾。万绿丛中的这团花丛歇了,那团花丛又闹了。绿,就这样在不经意间,翻滚着引领着我们向前。春光中,风翩翩拉开漳州——这个九龙江畔的小城千家万户新一轮故事的篇章。人们在春天的怀抱里彼此祝福:把囤积了一个冬天的情怀呼唤出来吧,和新春一样,绽放其固有的生机。  人们载歌载舞,欢度自己的节日。孩子
期刊
雨势忽大忽小,没有间断过,雨把庄稼泡得奄奄一息,也把人心泡得发霉长毛,所幸,天终于放晴了。1481年5月18日,天边最后一抹云霞悄然隐退之时,时任漳州最高行政长官的姜谅约了几个同僚,带着贴身随从,沿着蜿蜒石头小路,来到云洞岩北坡附近的仙亭。站到山的最高处,凉爽的微风轻抚脸颊,放眼望去皆是盈盈碧绿,抬头,是被冲洗得透明湛蓝的天空,白云悠悠飘荡其中,此时,一想到百姓的庄稼暂时摆脱雨水的侵扰,一丝笑意爬
期刊
距漳州城东南约五十里,在大海与九龙江入海口的接壤处,有一个因海浪冲击而成的月牙形港湾,这个港湾因此拥有了一个诗意般的名字——月港。  当年月港的主要位置就现在海澄镇的境内。但对于月港,对于繁华的商贾船运而使海澄建县这件事而言,小镇外边有条叫豆巷的古街则更有意义。否则,月港古街就会被轻易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这条不起眼的古街,它曾有过太长时间的寂寞。在前些年多少还让人有些生疏,但近段日子它倒成了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