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上红梅开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剧《江姐》是根据长篇小说《红岩》改编而成。歌曲《红梅赞》选自歌剧《江姐》。通过观看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对歌剧《江姐》的演绎以及文献查阅。本文将通过故事背景、《红梅赞》对江姐音乐形象塑造以及音乐的多重表现,结合自己的感悟,对江姐这一革命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塑造进行探析。
  【关键词】江姐;《红梅赞》;音乐形象塑造
  歌剧,作为一门综合类艺术形式,集音乐、文学、戏剧为一体。其中剧本是基础,音乐是先导,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宗旨,通过音乐刻画人物形象来展开剧情发展。一部歌剧的成功演绎体现在对观众进行的是听觉、视觉、心灵的三重震撼。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所表演的歌剧《江姐》,导演对歌剧剧本的准确剖析,故事剧情的细致到位以及演员的传神演技。成功地再现了历史,让每一位观看者都受到了震撼,同时感叹以江姐为代表的众多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爱国主义情怀。
  一、歌剧(《江姐》简介
  歌剧《江姐》是由阎肃根据长篇小说《红岩》中的共产党员江竹筠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故事改编创作。作为核心人物的江姐肩负着革命任务,与敌人斗智斗勇,却因为遭到叛徒甫志高的出卖而被捕入狱。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江姐临危不惧、正气凌然,最后在重庆解放前期遭人暗算,英勇就义,献出了29岁的年轻生命。
  著名词作曲家阎肃满怀的革命热情受到了江姐的伟大形象的启发,连同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赋予了这一历史女英雄新的时代内涵,响应了群众对革命烈士的崇敬,成功地将歌剧《江姐》搬上了中国民族歌剧的舞台,把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红梅赞》对江姐音乐形象的塑造
  舞台上那个身穿蓝旗袍、红毛衣和白围巾的江姐形象,深入人心。一身正气的她在面对战争时,虽为女革命者,面对敌人和战斗,却丝毫没有畏惧退缩。歌剧中为塑造歌颂人物而创作的许多片段都广为流传,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革命到底志如钢》更是久唱不衰。
  纵观整部歌剧,江姐有着多重身份。她对革命的执着追求表现了她作为一名革命者的崇高伟大。而同时,她又扮演着一位母亲和妻子的女性形象。她内心的活动除了英勇抗敌救国以外,还有这对家人的爱护。歌剧很好地将她的机智勇敢和内心的细微变化的温柔善良做了恰当融合与诠释,对江姐这个音乐形象在多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塑造。
  歌剧片段《红梅赞》中婉转的旋律和抒情性的曲风音调正是塑造了江姐,这一个革命女英雄内心的细腻与柔软。
  从歌词上来看,歌词积极向上、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同时,歌词采取了自然的语调,与旋律进行中的此起彼伏的吻合,“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表现了一位感情细腻丰富,对敌人深恶痛绝,对党的革命胜利充满希望的江姐形象,“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的词句则极富诗意和寓意,赞颂了江姐高贵而崇高的品质。同时,表现了这位女革命者内心的坚强与勇敢,为革命事业而无私奉献,不畏生死的英雄气节。
  从演员的表演中来看,南师大音乐学院的江姐扮演者,通过自己的演唱技术,用唱腔把江姐的内心情绪和心理变化过程细腻的刻画传达,将情感全部孕育到歌曲中,成功塑造了一位善良、柔美的女性内心深处的坚贞不屈、正义凛然。开头“红岩上红梅开”这一句仿佛预示着她在之后肩负着重任时的果敢刚毅,以及在敌人的逼迫下毅然就义、奉献祖国的伟大情怀。
  三、音乐的多重表现
  歌剧《江姐》之所以成功,不得不提的是借鉴了外国歌剧的主题曲形式,这是一次尝试。歌曲《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在主题思想和音乐风格上都是全剧的集中体现。这一主题旋律贯穿在全剧的剧情发展中,一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场,江姐和孙明霞在朝天门码头,江姐为了鼓舞激励孙明霞而同她一同演唱;第二场,江姐在得知老彭英勇牺牲后,沉浸在痛苦的追忆中无法自拔,由一男高音伴唱唱出;歌曲在这两次的出现,节奏十分的跳跃,在高音区加入了密集的同音反复对人物情绪进行烘托。表达了对革命事业奋斗的壮志,以及对革命成功的憧憬。第七场,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酷打,二胡独奏的《红梅赞》主题再现,此处的旋律线条转为柔和,用这种音乐情绪来讲述江姐身处环境的险恶,同时表达了江姐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歌剧的最后,大合唱形式的《红梅赞》背景下,江姐昂首挺立在红岩上。充分地体现了这位革命女烈士,不畏险阻、英勇就义的壮举。
  歌曲《红梅赞》的每一次出现,都让我们对这个历史故事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同样,也对江姐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江姐就像是歌曲唱到的,是开在红岩上的梅花,坚毅而不畏严寒。而这位温柔、善良的女革命者,在革命事业面前所展现出的内心的坚毅而勇敢,也像梅花一样,将坚强和毅力融入精神中,永久不衰!
其他文献
【摘要】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其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其回归传统风格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对这部作品在创作背景、旋律与和声方面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巴托克回归传统风格时期的创作特征。  【关键词】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创作背景;旋律特征;和声分析  匈牙利作曲家,民俗音乐家及钢琴家贝拉·巴托克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其《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巴托克回归传统风格的重要作品,与其前
期刊
【摘要】文章从民族音乐学角度阐述了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甘美兰音乐现象。从历史、音乐形式、发展传承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甘美兰  一、甘美兰音乐现象的研究  印尼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群岛国,由一万七千多个岛屿组成。它是一个多民族语言、文化共存,多宗教自由发展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甘美兰作为印尼艺术瑰宝,音乐十分丰富,音色多样,清脆的竹板和响亮的金属板,嘹亮的高音和深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代表其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艺术。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民族,在这里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而音乐正是可以良好沟通的桥梁。各民族通过音乐能够相互谅解、交流,从根本上理解各自的文化,能够有助于加深同学感情,更有利于民族团结。所以,传播、弘扬、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一种,学习起来更加容易,演唱起来
期刊
【摘要】学前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儿童音乐兴趣的同时还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重视,但依然存在着思想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误区,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学前音乐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幼儿;全面发展;价值  学前音乐教育,指在教育的前提下将音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儿童理解与接受的前提
期刊
【摘要】2015年4月17-20日,“第五届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在湖北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本届音乐教育论坛的主题为:“国际化与信息化——学校音乐教育的应对”。论坛旨在强化各地的音乐教育合作,探讨音乐教育发展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论坛;音乐教育合作;音乐教育发展  2015年4月17-20日,“第五届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在湖北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大陆、香港、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对布依族音乐文化中“大歌”、“小歌”的流传形式进行分析,研讨“大歌”和“小歌”的乐曲结构和其弹奏的旋律、节奏,并探索布依族音乐文化中存在的多声思维,以提高多声审美意识。据此,充分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进一步研究民间音乐中的多声音乐。  【关键词】布依族;音乐文化;多声音乐;审美意识;“大歌”;“小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间音乐,在云南省的东部
期刊
【摘要】在大力倡导弘扬大学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普通大学都成立了大学生合唱团。普通大学生合唱团成员大多是没有经过任何音乐专业训练的大学生,针对这样的合唱团队其训练方法与专业合唱团大相径庭。主要从了解普通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音乐程度等方面入手找准定位,改变传统的合唱训练方法,拓展合唱教学资源进行有的放矢的综合训练,既能使合唱团成员们持久保持学习合唱的兴趣和热情,还能获得良好的演唱和
期刊
【摘要】《初阶》是王小盾先生第一次探究音乐文献学的著作,其内容丰富,贴近学术研究,创设学术训练,为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提供一个蓝本。作者以其独特新颖的视角,从自己成长出发、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学生成长为例,以崭新的写作思路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独特价值。不仅充分展示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视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而且体现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鲜明特色。  【关键
期刊
【摘要】20世纪是音乐创作史上的繁荣时期,“现代派”的作曲家们开创了音乐创作风格新的先河。文章着重研究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希望对相关音乐领域的研究提供经验。  【关键词】民族音乐元素;现代作曲技法;音乐创作  新时期的音乐创作逐渐向着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音乐创造的内容也五彩纷呈。现代派的音乐作曲家在对音乐进行创作时,无论是在音乐的旋律曲调、节奏手法、和弦组合,还是在歌词的
期刊
【摘要】在我们的印象里该段著名的民族歌剧选段的演唱音色是水灵、透亮的,运用了偏真声的演唱方法,极具音色个性,生动地刻画出小芹的内心活动,被广大的观众所熟识喜爱。文章将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去探讨该唱段运用该音色演唱的必要性,揭示文化习俗、社会规范等方面对歌剧音色个性的影响。  【关键词】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音色个性;文化语境;民族歌剧  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分为两方面:一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