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家校合作,更多的是家、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即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直接对接,而且孩子在校表现的信息多数是来自教师语言上的反馈,不能真正意义上掌握孩子在校表现,如何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学秩序的情况下,有效利用非教育教学时段,让家长走进学校,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共促学生幸福成长,让学校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们,在家校合作中发展,走向新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转变意识,拓宽渠道,非教育教学时段,家校学习共同体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去丰富家校合作的内涵:
一、 转变家校合作意识,形成良好教育氛围
传统的家校合作,更多的是家、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即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直接对接。而孩子,原本是家校合作的桥梁,却往往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呈现被忽视的尴尬境地。而“21世纪的学生,已经需要更综合的教育力量与环境。他们有着新的发展基础,面对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与发展需要,也有着更为复杂的发展机制”。
因此,在“互学共长”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们,“不仅仅成为家校合作的受益者,也成了家校合作的推动者”。以光明小学五年级小太阳中队开展的“亲子跑跑团”活动为例。活动是立足于孩子们的运动需求,由班级的四个跑步团升级为亲子跑步团。班级的四个跑步团在校内开展跑团活动,四个跑团互相竞争互相鼓动,班主任作为班级跑团活动的组织者,一开始承担着主要的组织协调工作。当活动坚持一个学期以后,孩子们渐渐承担起跑团活动的组织角色。当学校早操时段不到10分钟的跑步时间已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跑步需求时,孩子们将班级跑步活动带回了家,发动家长参与班级的跑团活动。于是,在活动的发起阶段,作为班主任,并没有直接向家长做任何的鼓动宣传,只是发放了问卷,调查了家长们对于亲子跑步这项活动的意愿,并将家长们的意愿跟孩子们沟通交流。交流完后,孩子们便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去鼓动爸妈陪伴他们去跑步,并且请求爸妈坚持到群里打卡。班级的校内跑步活动,转向每个家庭自由选择时间坚持锻炼,而当孩子的跑步情况交流受阻,班主任的角色则变成了为50个家庭搭建时空交流的推动者。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利用希沃平台,定期将四个跑团的跑步活动情况在班里展示,并对坚持跑步和打卡的孩子,给予大大的鼓励。个体影响个体,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班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圈,优质资源得到不断地放大。
二、 拓宽家校合作渠道,充实学校教育内涵
“21世纪的学校,已经不能再关门办学了。学校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把家长视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校相关工作的支持者,而且必须将家长引入学校办学的全领域,以极为丰富的家校关系,充实学校教育的内涵,同时引领家庭、社区的发展。”
因此,光明小学在开展家校合作时,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被动、单线的指导模式,而以“双向互动”的合作模式引导家长参与班级生活,让家校合作建立在“主体之间在相互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共事,而不是单方面的行为”,以达到“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了新事物的诞生,如新的学生活动、新的学生作业等”。以光明小学开展一年级的“午间项目课程”为例。
作为光明区域的中心小学,学校近年来努力加快学校发展,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在校学生已达两千六百多人。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家庭条件良莠不齐。有些双职工父母因忙于工作,孩子无暇看管,便早早将孩子送来学校。学校为顺应人性化管理,中午13:40分准时打开校门让早到的学生到班午休。但老师们正式上班时间为14:00,中间这20分钟无教师监督的缝隙时间,便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自律能力、管理能力相比高年级要薄弱很多,这20分钟也成为一年级班主任们更为头疼的时间段。
而作为一年级新生家长,幼小衔接的顺利与否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家长们更热切盼望能了解孩子在学校一日的班级生活,包括孩子的学习情况、课堂常规、与同学的交往情况等等,有部分家长甚至更希望能走進学校、了解学校的常态化运转,以此多方面配合学校的要求,为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引导。
鉴于双方的需求,光明小学学生工作者尝试开发午间项目课程,利用好学校非教育教学时段的13:40~14:00这段时间,由家长当老师,老师协助,到班级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午间项目。借此项目,从课程上为家长走入学校、了解班级提供了保障,同时,借此家校身份的转换,为信息时代家校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 构建家校学习共同体,共促学生幸福成长
“家校学习共同体,就是以学习为逻辑起点,以学校和家庭中所有成员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以共同愿景、平等尊重、自主合作、共学共享为表现形态的学习型组织。它将学习视为持续的、积极的必备过程,是一个推动学校、家庭所有成员持续学习和不断成长的过程。”
然而,在开展一年级午间项目课程时,通过“午间活动调查问卷”,光明小学学生工作者发现,大部分家长对于家校合作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无条件配合老师做好每件事情”,被动地等待学校的通知,在身份认同上,家长们则更倾向于“维持课堂秩序、以义工身份参与活动”。而“午间项目课程”的定位,是以家长主导的课堂,老师只是从旁协助。对于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活动的评价,都需要由家长和孩子们主导。因此,我们亟须转变家长们对于午间项目课程的身份转换以及适应家长角色的改变。
基于此,光明小学先后组织召开了几次午间项目活动委员会,会上主要阐述开发午间项目活动的意义,以及对于家校合作的重新定位。第一次会议上,一部分家长代表们依然表示比较茫然,不知如何开展午间活动。极个别家长角色转换的意识较强,表示愿意先在本班中开始初步的尝试。因此,第一次午间项目的尝试,初定先在个别班级进行试点,所需资源该家长愿意全部提供,班主任及时到位,其他家长班级家长代表全程跟进学习,然后回馈到本班级的活动开展中,再由各班级家长代表组成家长指导团,招募班级其他家长,陆续加入班级午间项目课程中来。以班级带动年级,以家长影响家长,不仅创生了新的活动课程,也因家长的积极参与,既保障了孩子们的午间安全,也带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发展。
光明小学学生工作者,将继续摸索班级家校合作的模式,并创生一系列非教育教学时段的班级活动,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共同愿景下,彼此平等尊重、自主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共促学生幸福成长,让学校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们,在家校合作中发展,走向新的生命境界。
作者简介:
谢剑文,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
关键词:转变意识,拓宽渠道,非教育教学时段,家校学习共同体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去丰富家校合作的内涵:
一、 转变家校合作意识,形成良好教育氛围
传统的家校合作,更多的是家、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即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直接对接。而孩子,原本是家校合作的桥梁,却往往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呈现被忽视的尴尬境地。而“21世纪的学生,已经需要更综合的教育力量与环境。他们有着新的发展基础,面对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与发展需要,也有着更为复杂的发展机制”。
因此,在“互学共长”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们,“不仅仅成为家校合作的受益者,也成了家校合作的推动者”。以光明小学五年级小太阳中队开展的“亲子跑跑团”活动为例。活动是立足于孩子们的运动需求,由班级的四个跑步团升级为亲子跑步团。班级的四个跑步团在校内开展跑团活动,四个跑团互相竞争互相鼓动,班主任作为班级跑团活动的组织者,一开始承担着主要的组织协调工作。当活动坚持一个学期以后,孩子们渐渐承担起跑团活动的组织角色。当学校早操时段不到10分钟的跑步时间已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跑步需求时,孩子们将班级跑步活动带回了家,发动家长参与班级的跑团活动。于是,在活动的发起阶段,作为班主任,并没有直接向家长做任何的鼓动宣传,只是发放了问卷,调查了家长们对于亲子跑步这项活动的意愿,并将家长们的意愿跟孩子们沟通交流。交流完后,孩子们便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去鼓动爸妈陪伴他们去跑步,并且请求爸妈坚持到群里打卡。班级的校内跑步活动,转向每个家庭自由选择时间坚持锻炼,而当孩子的跑步情况交流受阻,班主任的角色则变成了为50个家庭搭建时空交流的推动者。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利用希沃平台,定期将四个跑团的跑步活动情况在班里展示,并对坚持跑步和打卡的孩子,给予大大的鼓励。个体影响个体,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班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圈,优质资源得到不断地放大。
二、 拓宽家校合作渠道,充实学校教育内涵
“21世纪的学校,已经不能再关门办学了。学校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把家长视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校相关工作的支持者,而且必须将家长引入学校办学的全领域,以极为丰富的家校关系,充实学校教育的内涵,同时引领家庭、社区的发展。”
因此,光明小学在开展家校合作时,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被动、单线的指导模式,而以“双向互动”的合作模式引导家长参与班级生活,让家校合作建立在“主体之间在相互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共事,而不是单方面的行为”,以达到“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了新事物的诞生,如新的学生活动、新的学生作业等”。以光明小学开展一年级的“午间项目课程”为例。
作为光明区域的中心小学,学校近年来努力加快学校发展,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在校学生已达两千六百多人。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家庭条件良莠不齐。有些双职工父母因忙于工作,孩子无暇看管,便早早将孩子送来学校。学校为顺应人性化管理,中午13:40分准时打开校门让早到的学生到班午休。但老师们正式上班时间为14:00,中间这20分钟无教师监督的缝隙时间,便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自律能力、管理能力相比高年级要薄弱很多,这20分钟也成为一年级班主任们更为头疼的时间段。
而作为一年级新生家长,幼小衔接的顺利与否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家长们更热切盼望能了解孩子在学校一日的班级生活,包括孩子的学习情况、课堂常规、与同学的交往情况等等,有部分家长甚至更希望能走進学校、了解学校的常态化运转,以此多方面配合学校的要求,为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引导。
鉴于双方的需求,光明小学学生工作者尝试开发午间项目课程,利用好学校非教育教学时段的13:40~14:00这段时间,由家长当老师,老师协助,到班级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午间项目。借此项目,从课程上为家长走入学校、了解班级提供了保障,同时,借此家校身份的转换,为信息时代家校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 构建家校学习共同体,共促学生幸福成长
“家校学习共同体,就是以学习为逻辑起点,以学校和家庭中所有成员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以共同愿景、平等尊重、自主合作、共学共享为表现形态的学习型组织。它将学习视为持续的、积极的必备过程,是一个推动学校、家庭所有成员持续学习和不断成长的过程。”
然而,在开展一年级午间项目课程时,通过“午间活动调查问卷”,光明小学学生工作者发现,大部分家长对于家校合作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无条件配合老师做好每件事情”,被动地等待学校的通知,在身份认同上,家长们则更倾向于“维持课堂秩序、以义工身份参与活动”。而“午间项目课程”的定位,是以家长主导的课堂,老师只是从旁协助。对于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活动的评价,都需要由家长和孩子们主导。因此,我们亟须转变家长们对于午间项目课程的身份转换以及适应家长角色的改变。
基于此,光明小学先后组织召开了几次午间项目活动委员会,会上主要阐述开发午间项目活动的意义,以及对于家校合作的重新定位。第一次会议上,一部分家长代表们依然表示比较茫然,不知如何开展午间活动。极个别家长角色转换的意识较强,表示愿意先在本班中开始初步的尝试。因此,第一次午间项目的尝试,初定先在个别班级进行试点,所需资源该家长愿意全部提供,班主任及时到位,其他家长班级家长代表全程跟进学习,然后回馈到本班级的活动开展中,再由各班级家长代表组成家长指导团,招募班级其他家长,陆续加入班级午间项目课程中来。以班级带动年级,以家长影响家长,不仅创生了新的活动课程,也因家长的积极参与,既保障了孩子们的午间安全,也带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发展。
光明小学学生工作者,将继续摸索班级家校合作的模式,并创生一系列非教育教学时段的班级活动,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共同愿景下,彼此平等尊重、自主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共促学生幸福成长,让学校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们,在家校合作中发展,走向新的生命境界。
作者简介:
谢剑文,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