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出发,把握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民主、和谐、自主且趣味十足的学习氛围,使音乐课堂教学走上生活化、趣味化、活动化和自主化的道路。丰富学生审美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 音乐 课改 情感 教学
《音乐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要求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不断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唤起他们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有必要对小学音乐课教学方法进行一些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丰富音乐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课堂。
一、联系生活,情感铺垫
课堂情感目标的达成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音乐情感目标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才能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应该抓住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情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激活和体验,成功地达到审美情感教育的目标。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也就会自然地形成。
音乐课堂教学的情感交流活动比较多,要注意这种教学中情感的交流作用。如在上音乐课之前,可以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或面带微笑和学生轻松地谈话,或敲一敲打击乐器等。以亲切随和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听着音乐做活动,创设一种愉悦、合作的学习气氛,在一种激奋情感的驱使下,学生易于产生投入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情感的心理需求,这就为后一环节的教学,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如果音乐教师只是有感情地教唱歌曲,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么学生就会慢慢地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在教学中要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表现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让其优点、特长得以展示和发挥,进行赏识教育。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音乐课的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善于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创设情境的措施可以从问题的创设、积极性评价、和谐的情感以及教学媒体的采用等几方面具体实施。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征,可以运用激励措施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也可通过声、光、图等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音乐。如在导入新课时,呈现优美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歌曲《小青蛙,你唱吧》中,以“可爱的青蛙”“可怜的青蛙”“我们爱青蛙”三组镜头为主线,通过欣赏视频、模仿动作、模拟叫声、多声部节奏练习感受小青蛙的活泼可爱。在凄婉的背景音乐中观看青蛙逃命、被宰杀、哭泣的图片,提出“小青蛙好可怜呀!你能和它说说话吗?”的讨论。在背景音乐和教师语言设置的情境中引发“爱护青蛙”的主题。在学生发自肺腑的讨论后,师生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朗读起了歌词:“小青蛙,你别害怕……”
三、以情带声,理解感受
音乐审美过程是一种情感的积累状态,情感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经过日积月累,可以使感情变得丰富细腻,有利于构建和完善人格。
生活是认知发展的直接源泉。学习音乐,首先要在生活中感悟,有了生活体会后,理解音长、音高、音色就水到渠成了。其次,要注意教学活动的情趣化。乐理教学趣味化正是激发学生体验情感、增强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根据这一情况,对于部分乐理内容可变换教学方法与形式,淡化枯燥的技巧训练。如上“附点”的乐理教学时,可以运用加减法对附点音符的时值做分析讲解,使乐理知识教学形象化、直观化。
四、自主参与,获得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习,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学生自己的想象,采用即兴表演、自主编排、相互指导等多种方式,从中体会创造想象和演唱的乐趣。
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内涵,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提高音乐学习效果,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孩子们一走进音乐课堂就开始享受音乐,在美妙的音乐殿堂里放声歌唱。
关键词 音乐 课改 情感 教学
《音乐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要求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不断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唤起他们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有必要对小学音乐课教学方法进行一些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丰富音乐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课堂。
一、联系生活,情感铺垫
课堂情感目标的达成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音乐情感目标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才能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应该抓住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情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激活和体验,成功地达到审美情感教育的目标。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也就会自然地形成。
音乐课堂教学的情感交流活动比较多,要注意这种教学中情感的交流作用。如在上音乐课之前,可以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或面带微笑和学生轻松地谈话,或敲一敲打击乐器等。以亲切随和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听着音乐做活动,创设一种愉悦、合作的学习气氛,在一种激奋情感的驱使下,学生易于产生投入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情感的心理需求,这就为后一环节的教学,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如果音乐教师只是有感情地教唱歌曲,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么学生就会慢慢地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在教学中要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表现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让其优点、特长得以展示和发挥,进行赏识教育。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音乐课的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善于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创设情境的措施可以从问题的创设、积极性评价、和谐的情感以及教学媒体的采用等几方面具体实施。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征,可以运用激励措施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也可通过声、光、图等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音乐。如在导入新课时,呈现优美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歌曲《小青蛙,你唱吧》中,以“可爱的青蛙”“可怜的青蛙”“我们爱青蛙”三组镜头为主线,通过欣赏视频、模仿动作、模拟叫声、多声部节奏练习感受小青蛙的活泼可爱。在凄婉的背景音乐中观看青蛙逃命、被宰杀、哭泣的图片,提出“小青蛙好可怜呀!你能和它说说话吗?”的讨论。在背景音乐和教师语言设置的情境中引发“爱护青蛙”的主题。在学生发自肺腑的讨论后,师生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朗读起了歌词:“小青蛙,你别害怕……”
三、以情带声,理解感受
音乐审美过程是一种情感的积累状态,情感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经过日积月累,可以使感情变得丰富细腻,有利于构建和完善人格。
生活是认知发展的直接源泉。学习音乐,首先要在生活中感悟,有了生活体会后,理解音长、音高、音色就水到渠成了。其次,要注意教学活动的情趣化。乐理教学趣味化正是激发学生体验情感、增强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根据这一情况,对于部分乐理内容可变换教学方法与形式,淡化枯燥的技巧训练。如上“附点”的乐理教学时,可以运用加减法对附点音符的时值做分析讲解,使乐理知识教学形象化、直观化。
四、自主参与,获得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习,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学生自己的想象,采用即兴表演、自主编排、相互指导等多种方式,从中体会创造想象和演唱的乐趣。
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内涵,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提高音乐学习效果,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孩子们一走进音乐课堂就开始享受音乐,在美妙的音乐殿堂里放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