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锡德尼和雪莱的《为诗辩护》及西方诗学史上为诗辩护的传统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一书时,笔者发现在十六世纪英国诗人锡德尼著《为诗辩护》一书后,经过了近三百年,英国诗人雪莱也写就了一篇题为《为诗辩护》的论文。这就不禁引发人的思考,为何要为诗辩护?而又为何西方总有诗人为诗辩护?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锡德尼和雪莱为诗辩护的内容,而后梳理了西方诗学史上重要人物关于诗的看法,提出了自古希腊以来使诗和诗人受到质疑的三大因素——哲学,宗教和理性,也即为诗辩护的缘由。
  关键词:菲利浦·锡德尼;雪莱;为诗辩护
  一、菲利浦·锡德尼的《为诗辩护》
  《为诗辩护》一书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诗的辩护,通过论述诗的创造性本质、虚构的创作手段及怡情悦性和道德教化的社会功用,有力地驳斥了宗教禁欲主义和柏拉图对诗的攻击。第二部分阐释了英诗的过去和现在,以及锡德尼对英诗未来的看法。本文重点集中在对《为诗辩护》的核心思想———诗的创造性和德道教化作用的梳理上。就诗和诗人的创造性,锡德尼首先论证了诗的创造性和诗的德行教化作用,以此为基础,一一驳斥了诗歌攻击者们的言论。整个论证根基扎实,有理有据,绝非“作者‘自上而下’提供的诸多证据直接摆到读者面前”。[1]就诗的目的:怡悦性情,教化德行而言,在锡德尼看来,“一切人间学问的目的之目的是德行”,这种德行不是关于德行的观念,而是见诸实际的实践活动。对于诗人而言,“只有那种怡悦性情的,有教育意义的美德、罪恶或其它等等的卓越的虚构,这才是认识诗人的真正的标志。” “怡情是为了感动人们去实践他们本来会逃避的善行,教育则是为了使人们了解那个感动他们,使他们向往的善行。”[2]
  二、雪莱的《为诗辩护》
  雪莱在《为诗辩护》一文中,先谈到何为诗、何为诗人,然后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诗的社会影响,举例论证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最后驳斥皮可克的观点。关于何为诗,雪莱对诗下了定义,譬如“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3]“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之记录。”[4]雪莱认为语言、颜色、形象、宗教以及文明行为的习惯都是诗的工具和素材,广义上都可称为诗。狭义上的诗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表示语言的、尤其是具有特殊韵律的语言。何为诗人?雪莱这样写道:“审美力最充沛的人,便是从最广义来说的诗人。”[5]在论述诗的社会影响方面,雪莱强调了两点:①诗对人类道德的促进作用;②诗是最有用的。他认为:“诗唤醒人心并且扩大人心的领域,使它成为能容纳许多未被理解的思想结构的渊薮。诗掀开了帐幔,显露出世间隐藏着的美,……它的影响将遍及与同时存在的一切思想和行动中。”[6]
  三、西方诗学史上为诗辩护之路
  自从柏拉图宣布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之后,西方世界的诗人就仿佛生活在一道阴影之下,时时要起而为诗辩护。柏拉图的主要理由是:诗人除了模仿技巧外一无所知,教人混淆是非,甚至腐蚀城邦中的优秀人物。柏拉图关于诗人的两个判断:诗人是模仿者、诗人有碍道德,影响深远,后世关于诗人的争辩,也主要围绕这两点进行。亚里士多德采纳了柏拉图关于诗是模仿的观点,并由此出发建立了古典诗学理论体系。贺拉斯的《诗艺》主要谈创作方法。他强调诗的道德教化作用,认为诗人应歌颂本国的事迹,应给人益处和乐趣,对人的生活有帮助。锡德尼是英语世界中第一个为诗辩护的名诗人,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努斯等古典作家的思想,进一步提出诗人的创作不仅模仿自然,而且胜过自然。在雪莱之前还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两位诗人为诗进行的辩护。
  实际上,沿着与柏拉图直接对话的思路为诗辩护到雪莱就达到高潮,告一段落了。雪莱宣称,诗人是世界未被公认的立法者。这已经彻底颠覆了柏拉图的道德判断,没必要再沿着这个思路辩论下去了。另辟蹊径的人是华兹华斯,他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诗歌定义: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明确主张用日常语言写诗,反对使用机械陈腐的写法、所谓的诗歌用语和陈陈相因的题材。但是华兹华斯在形式方面没有创新,而是沿袭了传统格律。而柯勒律治同华兹华斯一样远离了古典主义,不同意“简朴”的 诗学。他认为拥有想象力的诗人像神一样,通过掌握的材料创造和再创造。诗人既要掌握想象力,还要有深刻、强大的哲学洞察力。他指出伟大的诗人必然是强大的哲学家。总的来说,柯勒律治的思想受到了德国理想主义哲学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在西方,诗以及诗人的崇高声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长时期的质疑,抵制,有时甚至是蛮横恶毒的攻击。为诗辩护在西方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而且纵观西方诗学史上各个时期的诗人为诗辩护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为诗辩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诗和诗人的地位受到了质疑。与之发生冲突的主要是什么呢?在仔细梳理了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主要是——哲学,宗教和理性。关于为诗辩护的缘由,也就是这三对冲突,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1]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65页.
  [2]同上.
  [3]同上.
  [4]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78页.
  [5]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68页.
  [6]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72页.
  参考文献:
  [1]唐雪妹. 论菲利普· 锡德尼《 为诗辩护》[J].
  [2]张晓东. 论诗的目的与功用——西德尼《 为诗辩护》 的诗学思想[J]. 大众文艺: 学术版, 2014 (21): 48-49.
  [3]宋咏梅, 洪震. 浅析锡德尼的《 为诗辩护》[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47-49.
  [4]沈楠. 浅谈雪莱的《 为诗辩护》[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0(2): 28-30.
  [5]程文. 为诗辩护: 历久弥新的话题——评杰伊· 帕里尼《 诗为何重要》[J]. 外国文学, 2010 (2): 139-146.
  [6]沈楠. 为诗辩护——浅谈诗学史上的三次论辩[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1): 59-61.
其他文献
摘 要:孔孟中庸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部分,在历代的思想界,都有学者对孔孟中庸思想做出不同的解读,以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即使是在现代,儒家中庸思想也有可取之处,需要我们结合当代对其认真解读,挖掘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孔孟;中庸思想;现代意义  孔孟中庸思想的影响十分广泛。在近现代思想界,有学者把孔子的中庸思想称为是道德论,也有人称为方法论。究其原因,是解读侧重点不同,并无对
期刊
摘 要:阴阳和谐的理念包括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扶阳抑阴”,这样符合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在国画中的应用更是能让画面达到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效果。  关键词:阴阳和谐;中国画  阴阳之说,源于易经太极图。我们看到易经中太极图由一黑一白两条鱼首尾相连,白色鱼中有个黑色圆点,黑色鱼中有个白色圆点。而黑色是阴的表现,白色代表阳。白色中出现的黑色与黑色中包含的白色,都是
期刊
摘 要:表现主义绘画为现代主义美术发展初期的重要流派。20世纪初,被称为“前卫运动”的各种美术活动和流派空前活跃,莱茵河畔形成了不同的新的美术派别,其代表分别为法国巴黎的野兽派、德国北部德累斯顿的桥社以及德国南部慕尼黑的青骑士。他们都认为绘画创作要以精神为主,物体的具象外形是次要的。为了主观情感的表达,画家们在艺术作品中用色对比强烈,构图夸张变形甚至怪诞扭曲,用以表现内心的强烈情感。虽然他们的艺术
期刊
摘 要:人类文明精心锤炼的众多历史文化中,建筑及建筑科学作为历久弥新的时代见证者,无论是建筑思想、建筑手段、建筑美学、亦或是建筑本身,都是于时代发展中充分吸收当时人文思想,并加以内化传承至今的文化精华。本文着眼于具有相当历史研究价值的韩国建筑及建筑科学,从探究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韩国本土人文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现韩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巧妙融合所诞生出的建筑奇迹及韩国建筑特点,从而更好的认知人文思
期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些自古的准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最大真理——皇权至高无上。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没有什么模式或制度对皇权起到过监督的作用呢?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领导熙宁变法时,曾针对顽固派的阻挠,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理论。所谓“三不足”是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1]  “三不
期刊
摘 要: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作为其重要的宣传工具应运而生并与中国传统美术完美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其中敦煌莫高窟壁画即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堪称稀世之珍。本文通过敦煌壁画的内容、构图、色彩等方面探讨敦煌壁画的艺术美,为深入研究敦煌壁画提供参考。  关键词:敦煌壁画;内容;形象;构图;色彩  一、内容美  敦煌壁画起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唐至元、明时期,上下衔连千余
期刊
白马走过天亮,阳光撒在了它的身上,一切都刚刚好,宛如梦里他乡。——题记  那一条青石板路仍就在眼中回荡,那一流水声依旧在耳旁徜徉,那一路花香还是在口鼻里芬芳。这一颗在柳江上的明珠让我流连难忘,梦里依稀他年他乡,我的心中有时咫尺,有时远方。近处,便是这柳江古镇,令人荡气回肠,又何必再奔向远方?  青山开始向我走来,迎客松高举着双臂要拥我入怀,前方就是那如明珠般的柳江古镇。青石板上虽不同江南一般鲜花满
期刊
关于太平军的许多野史笔记,过去常被一些历史学家宣判为地主阶级诬蔑不实之词。其实不确。说太平军反封建就不大可以成立是一(关于这方面,得另写文章),他们也没有把地主阶级当成敌人。这些笔记本身,常常把太平军同清兵一起骂,亦可证明他们往往是有闻必录,没有鲜明的倾向性。海宁冯氏的《花溪日记》(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六辑)可为一例,其中说:   ……我村皆惶恐废寝。噫!盖众日则官兵,夜则流劫,
期刊
摘 要:20世纪初,欧洲现代绘画日渐成熟,奥地利在艺术上正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它不光在形式上进行革新,在绘画的思想意识层面更有了进一步的探索,艺术家们开始了对内心世界的挖掘。而埃贡.席勒无疑是其中最为显著的艺术家之一,他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到绘画当中,毫不掩饰地描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和情感。本文重点分析席勒绘画风格转变的几个阶段,从而了解其艺术特点及创作理念,让读者们重新解读他风格变化所带来的
期刊
摘 要:《阿拉比》是乔伊斯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小说题目“阿拉比”一词是由英文名Araby音译过来的,它带着音译词本身的色彩和延伸出来的色彩在这篇小说中有着丰富多层的意义。它在小说中是贯穿始终的线索,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和步入高潮。  关键词:阿拉比;历史文化;浪漫想象;东方色彩;梦想破灭  一、引言  阿拉比在小说中,是一个位于都柏林的富有东方色彩的大集市,该短篇的篇幅只有八页,描写阿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