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春雨,万物在它柔情的滋润下,又开始了新的轮回。大地开始复苏,垂柳舒展摇曳,生活殷实的村民,在这个春天,心里更踏实了。
一阵春风吹过,这个村庄笑了……
这个村庄,很普通,在中国任何一个县市都有成百上千个这样的村庄。
20年前,这个村庄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很平凡,平凡得它自己都不曾察觉。但有了这一次迈步,它的2008版本鲜活、饱满。
今天,这里的人们生活丰富多彩,前行的脚步执著坚定,他们依靠勤劳的双手描绘了一幅殷实的中国村庄画卷。
这个村庄,就是河南省登封市宣化镇佛垌村。这里的人们用朴素的实践告诉人们:他们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
开先河的景丙辰
景丙辰,开了什么先河?他是什么人?
在中国有数以亿计的景丙辰们,他们普通、平凡、寂寂无名,他们勤劳、善良、自强不息。在春风秋雨中,他们世代守望着并不富裕的家园,耕种着脚下的黄土地。
他们没有文化,没有专业技术,没有高深的思想。世代耕种的土地没有给他们带来这些,也没有留住人才。
脚下的黄土地,朴素的家园,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最熟悉的风景。
他们是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农民。
景丙辰,是他们中普通的一员,一样的平凡,一样的寂寂无名。20年前,他迈出了自己的步伐。这一步,朴实、平凡。但就是这一步,几年后,整个村庄紧随其后。
景丙辰,在这个村庄也成了丰碑式的人物。
时光回溯到1987年——
1987年,中国正平稳地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新的气象吹拂着神州大地。这一年,景丙辰也在思考: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溪水从村前流过,四周群山矗立,7个村民组,1200多人,简陋的民宅散落在山间各处,一条狭窄的小路曲曲折折通往山下。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依山傍水,山上却没有可以采摘的,水里也没有可以打捞的,两手空空的农民,腰包干巴巴的,只勉强搓出几斤油钱。景丙辰就生活在这里,河南省登封市宣化镇佛垌村。
5月,槐花飘香。景丙辰在槐树下踱来踱去: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没有文化,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也没有实力吸引人才……
他在脑海中过滤了一个又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最终,他的思绪落到了家庭养鸡上:一个农民的常识、经验,一个农户的辛勤劳动,一间房舍,一点少量的经济投资,足以撑起一个小型家庭养鸡场。
踏踏实实,景丙辰没有好高骛远。
没有犹豫,他迅速带领妻儿,搭起了一间简陋的鸡舍,选购饲料,买鸡苗……
佛垌村有了第一个养鸡户。
“在佛垌村我是第一个养鸡户。当时,我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对养鸡一窍不通,白天、黑夜照顾鸡仔,像照顾小孩一样。有时候,活蹦乱跳的小鸡,突然像得了瘟疫一样一只只倒下了。”
“鸡瘟闹起来‘一窝端’,使养鸡户损失惨重,因此要给鸡子接种疫苗,否则有风险。疫苗打下去后跟踪观察,三个月检测一次。
“小鸡购进第一天,棚舍温度保持在33℃~35℃;第7~10天进行第一次防疫,防鸡白痢;第14天进行第二次防疫,防球虫病……”
今天,景丙辰谈起养鸡“心经”,像唠家常一样。
悄然改变的村庄
景丙辰的“壮举”,打破了这个村庄的宁静。“咯咯”的小鸡们,正在悄然改变这个村庄。
又一个槐花飘香的季节。
景丙辰养鸡已2个年头,手里有了可观的积蓄,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成了村里人人称羡的小康之家。
盼着好日子的村民,听到“咯咯”的鸡叫声,脸上开始露出“诡秘”的笑容。一些村民开始来景丙辰这里取经,村里出现了第二家、第三家养鸡户……佛垌村两委也建起了村办养鸡场。
于是,村里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小康之家……
家庭养鸡,如火如荼地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
随后,宣化镇民营企业郑溶公司,也看到了佛垌村的希望,开始向佛垌村村民提供扶持资金。
有了投资资金,佛垌村的养鸡户迅速由十几家上升到几十家,高峰期多达80多家。佛垌村从全镇15个行政村中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养鸡专业村。
这个村庄笑了
越来越多的农户从家庭养鸡中得到实惠,过上了殷实的生活。手里有钱心不慌,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的农户,心里踏实了,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子女教育问题。
“2004年,我用养鸡的收益,在村外建了一座独家小院。镇上学校教育条件好,我把孩子也送到镇上读书了。”村民董书林养鸡已经7年,“最多时存栏3000只蛋鸡,每天产蛋300多斤,日收入八九百元,一年净收入3万多元。”
在佛垌村,像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家庭养鸡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给他们的生活、心理带来了全面改观。
一部分佛垌村妇女,也渐渐不甘于单调的居家生活,加入了家庭养鸡队伍,给佛垌村家庭养鸡业注入了新生力量。
村民戈振杰是村里有名的运输专业户,家里有大货车、铲车、小汽车,用村里人的眼光看是“富得流油了”。戈振杰的妻子不甘无所事事,独享清闲,2008年初,她投资6万多元,建了8间鸡舍,购进2700多只鸡苗,成了名副其实的“经理”。自从做了鸡场的“一把手”,她逢人就笑呵呵:“过去,整日待在家里,骨头都散架了。现在,赚钱不说,一天跑跑动动,脑子活了,身子灵便了,人也精神了。”
佛垌村党支部书记李占峰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但我们可爱的村民就是靠着养鸡这种朴实的、平凡的实践,过上了好日子。以前,村民出门骑自行车,现在,开摩托车、小汽车;以前的瓦房也不住了,都盖起了平房,生活水准都和镇上居民差不多。”
一场春雨,万物在它柔情的滋润下,又开始了新的轮回。大地开始复苏,垂柳舒展摇曳,生活殷实的村民,在这个春天,心里更踏实了。
一阵春风吹过,这个村庄笑了……
记者手记
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7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农村农业农民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根本上还要依靠农村自我发展、农民自我致富、集体自我积累。
在采访时,记者遇到了佛垌村80多岁的老人陈永治,他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谈起佛垌村村名由来:“打我记事起,俺村就有座佛爷洞,据说很灵验,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但这个供养了300年的“佛爷”,没有给这里的人们带来财富,而20年的朴素实践却让村民的脸上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与其等待和观望,不如付诸行动。
如果,我国所有的村庄都能如佛垌村,行动起来,用力所能及的努力自我发展;如果,我国的村庄都能这样立足脚下的土地,努力寻找伸展枝蔓的力量,那么,农村小康,何忧之有?
一阵春风吹过,这个村庄笑了……
这个村庄,很普通,在中国任何一个县市都有成百上千个这样的村庄。
20年前,这个村庄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很平凡,平凡得它自己都不曾察觉。但有了这一次迈步,它的2008版本鲜活、饱满。
今天,这里的人们生活丰富多彩,前行的脚步执著坚定,他们依靠勤劳的双手描绘了一幅殷实的中国村庄画卷。
这个村庄,就是河南省登封市宣化镇佛垌村。这里的人们用朴素的实践告诉人们:他们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
开先河的景丙辰
景丙辰,开了什么先河?他是什么人?
在中国有数以亿计的景丙辰们,他们普通、平凡、寂寂无名,他们勤劳、善良、自强不息。在春风秋雨中,他们世代守望着并不富裕的家园,耕种着脚下的黄土地。
他们没有文化,没有专业技术,没有高深的思想。世代耕种的土地没有给他们带来这些,也没有留住人才。
脚下的黄土地,朴素的家园,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最熟悉的风景。
他们是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农民。
景丙辰,是他们中普通的一员,一样的平凡,一样的寂寂无名。20年前,他迈出了自己的步伐。这一步,朴实、平凡。但就是这一步,几年后,整个村庄紧随其后。
景丙辰,在这个村庄也成了丰碑式的人物。
时光回溯到1987年——
1987年,中国正平稳地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新的气象吹拂着神州大地。这一年,景丙辰也在思考: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溪水从村前流过,四周群山矗立,7个村民组,1200多人,简陋的民宅散落在山间各处,一条狭窄的小路曲曲折折通往山下。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依山傍水,山上却没有可以采摘的,水里也没有可以打捞的,两手空空的农民,腰包干巴巴的,只勉强搓出几斤油钱。景丙辰就生活在这里,河南省登封市宣化镇佛垌村。
5月,槐花飘香。景丙辰在槐树下踱来踱去: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没有文化,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也没有实力吸引人才……
他在脑海中过滤了一个又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最终,他的思绪落到了家庭养鸡上:一个农民的常识、经验,一个农户的辛勤劳动,一间房舍,一点少量的经济投资,足以撑起一个小型家庭养鸡场。
踏踏实实,景丙辰没有好高骛远。
没有犹豫,他迅速带领妻儿,搭起了一间简陋的鸡舍,选购饲料,买鸡苗……
佛垌村有了第一个养鸡户。
“在佛垌村我是第一个养鸡户。当时,我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对养鸡一窍不通,白天、黑夜照顾鸡仔,像照顾小孩一样。有时候,活蹦乱跳的小鸡,突然像得了瘟疫一样一只只倒下了。”
“鸡瘟闹起来‘一窝端’,使养鸡户损失惨重,因此要给鸡子接种疫苗,否则有风险。疫苗打下去后跟踪观察,三个月检测一次。
“小鸡购进第一天,棚舍温度保持在33℃~35℃;第7~10天进行第一次防疫,防鸡白痢;第14天进行第二次防疫,防球虫病……”
今天,景丙辰谈起养鸡“心经”,像唠家常一样。
悄然改变的村庄
景丙辰的“壮举”,打破了这个村庄的宁静。“咯咯”的小鸡们,正在悄然改变这个村庄。
又一个槐花飘香的季节。
景丙辰养鸡已2个年头,手里有了可观的积蓄,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成了村里人人称羡的小康之家。
盼着好日子的村民,听到“咯咯”的鸡叫声,脸上开始露出“诡秘”的笑容。一些村民开始来景丙辰这里取经,村里出现了第二家、第三家养鸡户……佛垌村两委也建起了村办养鸡场。
于是,村里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小康之家……
家庭养鸡,如火如荼地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
随后,宣化镇民营企业郑溶公司,也看到了佛垌村的希望,开始向佛垌村村民提供扶持资金。
有了投资资金,佛垌村的养鸡户迅速由十几家上升到几十家,高峰期多达80多家。佛垌村从全镇15个行政村中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养鸡专业村。
这个村庄笑了
越来越多的农户从家庭养鸡中得到实惠,过上了殷实的生活。手里有钱心不慌,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的农户,心里踏实了,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子女教育问题。
“2004年,我用养鸡的收益,在村外建了一座独家小院。镇上学校教育条件好,我把孩子也送到镇上读书了。”村民董书林养鸡已经7年,“最多时存栏3000只蛋鸡,每天产蛋300多斤,日收入八九百元,一年净收入3万多元。”
在佛垌村,像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家庭养鸡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给他们的生活、心理带来了全面改观。
一部分佛垌村妇女,也渐渐不甘于单调的居家生活,加入了家庭养鸡队伍,给佛垌村家庭养鸡业注入了新生力量。
村民戈振杰是村里有名的运输专业户,家里有大货车、铲车、小汽车,用村里人的眼光看是“富得流油了”。戈振杰的妻子不甘无所事事,独享清闲,2008年初,她投资6万多元,建了8间鸡舍,购进2700多只鸡苗,成了名副其实的“经理”。自从做了鸡场的“一把手”,她逢人就笑呵呵:“过去,整日待在家里,骨头都散架了。现在,赚钱不说,一天跑跑动动,脑子活了,身子灵便了,人也精神了。”
佛垌村党支部书记李占峰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但我们可爱的村民就是靠着养鸡这种朴实的、平凡的实践,过上了好日子。以前,村民出门骑自行车,现在,开摩托车、小汽车;以前的瓦房也不住了,都盖起了平房,生活水准都和镇上居民差不多。”
一场春雨,万物在它柔情的滋润下,又开始了新的轮回。大地开始复苏,垂柳舒展摇曳,生活殷实的村民,在这个春天,心里更踏实了。
一阵春风吹过,这个村庄笑了……
记者手记
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7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农村农业农民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根本上还要依靠农村自我发展、农民自我致富、集体自我积累。
在采访时,记者遇到了佛垌村80多岁的老人陈永治,他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谈起佛垌村村名由来:“打我记事起,俺村就有座佛爷洞,据说很灵验,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但这个供养了300年的“佛爷”,没有给这里的人们带来财富,而20年的朴素实践却让村民的脸上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与其等待和观望,不如付诸行动。
如果,我国所有的村庄都能如佛垌村,行动起来,用力所能及的努力自我发展;如果,我国的村庄都能这样立足脚下的土地,努力寻找伸展枝蔓的力量,那么,农村小康,何忧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