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催化“三个转变”

来源 :三农中国·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mscuos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圆了“大学”梦
  
  2009年5月11日。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教室里,150余名学员迎来了非同寻常的“开学典礼”。
  之所以非同寻常,是因为这150名学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农民工,他们均来自三门峡经济开发区。
  “如何才能更权威、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地为农民工朋友提供就业培训,使他们真正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开发区管委会别出心裁,送辖区的农民工朋友去‘上大学’。”三门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由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与开发区管委会社会事业局联合举办的首届装载机、挖掘机操作工培训班。158名学员全部是来自开发区的农民工,年龄18至45岁。培训班为期一个月,全部学员均采取脱产学习形式,授课教师全部是职业技术学院的讲师、副教授乃至教授。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知识、机械化施工技术、机械的类型及工作原理、电气设备、部件及其使用方法、保养、驾驶及故障排除等。培训结束后,学院将对学员进行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后颁发国家认可的特殊工种操作证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并安排就业。此次培训费用共计17万余元,统一由开发区筹集,参加培训人员免费学习。”
  其实,为了力促辖区农民工再就业,三门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塑造新型农民”的系统工程。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掌握的资料显示:2004年6月21日,由三门峡经济开发区组织的农民电脑培训班在市技校悄然开班,当天,50多名“布衣”的荷锄茧手轻轻敲击键盘的欣喜声,宣告了该辖区农民与现代科技的亲密对接。而这,仅仅是近年来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的“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户向商户转变,农村向城市转变”的战略之一。
  “一亩菜园几亩田,四季青菜吃不完。”这是多年前三门峡经济开发区里一些农民的心态。
  怎样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如何尽快增加农民收入?
  
  “阳光工程”的催化作用
  
  2004年河南省开始实施“阳光工程”,对有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意愿的农民,由政府财政补贴,在输出地开展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
  为此,三门峡经济开发区领导张北超等多次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问题。经过对辖区5个村闲散劳动力的摸底排查,他们确定了培养科技性农民的思路:一方面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对外劳务输出。
  5年来,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化培训、输出就业工作中成绩斐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三门峡经济开发区注重宣传外出打工者的新生活,定期召开优秀输出人员、输出致富典型人员、表现突出人员座谈会,对他们进行表彰,营造“务工光荣、致富光荣”的舆论氛围,让更多的农民树立起走出去的信心,让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走向市场。
  “一人外出、一家脱贫、两人外出、一家致富,外出一批,带动一片”渐渐成了辖区农民的共识。
  农民被感化了,但他们的再就业基础还很薄弱,怎么办?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在经费保障方面除“阳光工程”专项补助外,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投入,对于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确保农民“有技术、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
  “有技术、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更离不开心贴心的关怀。
  三门峡经济开发区根据订单合同对农民进行培训,然后把学员送往定点用人单位工作,尤其是外地单位,三门峡经济开发区都亲自派人到实地查看公司企业情况,确保输出人员工作、生活环境良好,安全,情绪稳定,保证让农民走出致富路,为百姓就业奠定基础。
  为适应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三门峡经济开发区还开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完善学习内容,规定课时计划,注重培训内容质量,要求“人人合格,个个过关”,让农民工学到了真本领。
  
  “三个转变”的见证
  
  惠民政策的实施,像雨露、像初春的阳光给三门峡经济开发区的农民再就业带来了机遇。
  2004~2009年5年间,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利用“阳光工程”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568人次,共投入资金27万余元,成功转移劳动力523人,转移率达92%以上。
  其中,2004年投入资金1.29万元,举办电脑培训班3期,培训电脑学员101人,转移就业人员81人。
  2005年投入资金1.89万元,培训电气焊、美容美发学员120人,转移就业人员98人。
  2006年投入资金1.1万余元,培训电脑学员60人,转移劳动力58人。
  2007年投入资金2.1万余元,举办食品加工培训班2期,共培训学员50人,转移就业50人。
  2008年投入资金2.7万余元,举办编制培训班1期,厨师、美容美发1期,培训学员79人,转移就业79人。
  2009年投入资金17.38万元,培训学员158名,157名学员掌握了装载机、挖掘机安全知识、机械化施工技术、机械的类型及工作原理、电气设备、部件及其使用方法、保养、驾驶及故障排除等技术,顺利通过了理论及技能考核,拿到由国家认可的特殊工种操作证和职业资格登记证。成功转移劳动力157人,并且月工资均在2000元以上。
  三门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北超说:“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绩,我们仍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抓紧抓好农民工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扩大就业渠道,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制度,及时掌握用工信息,最大限度安排就业,把劳务经济做大做强,不断推进‘三个转变’步伐,为开发区‘二次创业’作出贡献。”
  5年的时间,新的就业理念已经在三门峡经济开发区6000余名农村群众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5年的时间,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文明和知识的甘霖,让现已成为城市一员的农民享受到了更多的城市化阳光!
其他文献
七月流火,商丘潮动。  7月20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黄淮平原现代农业发展(商丘)高层论坛”在商丘拉开大幕。  在这个精彩纷呈的季节里,有着卓见的数百名专家用思想和睿智给这片沃土播下了丰富的内涵。  现代农业,这一个有着丰富外延的概念,高度概括了数千年来朴素意义上的庄稼和田野,以其发展、高效、科学的动态标准为当代农业刷新了高度和境界——这是我国农
期刊
一个传统的农业区,其农民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是考量执政能力与智慧的最基本素材,虽然,这些在乡村土地上的朴素实践没有高亢的口号,但其发展中所昭示的经验足以诠释现代农业的丰富内涵。  河南省修武县正是这样的一个传统农业区。  在农村改革30年的路径上,修武县的影像显得踏实而且沉稳,这里的执政者考虑最多的是与三农最贴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他们不慕虚荣、唯农是举,这种发自内心的执政自觉、这种根植在民生
期刊
大置广厦千万间    一排排整齐的新房,独立的小院,蓝白相间的栅栏……  这不是富豪的别墅群,这是河南省修武县方庄镇里窑村的整体搬迁工程,是里窑村里长浴河、外长浴河、小边沟三个自然村村民的新房。  里窑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人均耕地0.8亩,属省级贫困村。里长浴河、外长浴河、小边沟三个自然村,三面环山,94户农户,437人,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自然条件恶劣,粮食靠天收,吃水用车拉,出门靠步行。 
期刊
2002年6月,田兴文在基层乡镇工作22年后,被河南省平顶山舞钢市委任命为舞钢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7年来,他带领舞钢市民政工作者,坚持“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服务宗旨,用真情谱写了一曲曲爱民之歌,用一流的业绩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用信心干好民政工作    舞钢市不仅是革命老区,又是灾害频发地区,市内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多,民政工作涉及面广。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民政对象
期刊
大幕开启    2009年5月20日上午。  三门峡经济开发区,魏野花园。  是时,艳阳高照,彩球飘扬,鞭炮齐鸣,一片喜庆,魏野花园公寓楼奠基仪式隆重举行。  这标志着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正式拉开大幕。  魏野花园公寓楼是三门峡经济开发区第一批安置房工程,位于虢国路北、甘棠路西,占地面积18亩,计划总投资约1.2亿元,拟建两栋17层商住两用房,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除商业用房外,尚有
期刊
拈花微笑  水竹叶    小弟把我一个人扔在上海,回大庆好多天了。床头的水竹叶子黄了,谁动一动我就尖叫。那是小弟来时从黑河买给我的。只因我说喜欢黑河的水竹,他便在大包小包之外,费力地照顾那几支绿油油的东西。  近日,他居然快递给我一封信,问我吃饭了没,吃了多少,是不是不听医生的话,是不是每天躺在床上装死一个劲儿睡觉,水竹有没有浇水,是不是不让别人碰。又说,如果你肯配合别人,我给你一个惊喜。  真是
期刊
在繁花似锦的五月,黄河明珠集团故县局西子湖景区迎来了开业一周年的纪念日。一年来,在故县局职工的辛勤培育下,这支山中奇葩已经初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新姿。    设施不断完善    西子湖景区内园林坝区错落有致、垂钓乐园碧波荡漾、省内一流的拓展训练基地,为故县旅游正式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洛河明珠拓展训练基地环境优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  2009年5月,西子湖宾馆开业
期刊
一盏盏路灯,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一个个电子摄像头,记录下了平安与和谐;街心花园里,百日红开得正艳;水泥路面上,一群孩子在兴高采烈地玩着滑板车;休闲广场的石桌旁,几位老人正悠闲地下着象棋……  这是日前记者在河南省淮阳县许湾乡李庄村目睹到的画面。    盘活扶贫开发路    几年前的李庄村,没有这么漂亮。  “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阴雨天根本出不了门。”李振新老人回想着过去,诉说着现在:“你看,
期刊
5月22日,冒着沥沥淅淅的小雨,记者驱车来到了河南省宜阳县莲庄乡四岭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新建的文化大院古色古香、宽敞明亮,路两旁绿树成阴,照明灯排列有序……  村民们说:四岭村能有今天,多亏了他们的村委会主任刘大鸟。  20年前的四岭村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私拉乱扯电路现象严重,农网改造困难,一年当中多半年停电,村民们经常为此上访告状;少水缺电,大面积的水浇地成了名副其实的旱地,村
期刊
“天刚床床亮,我就起麻了……”  当然是错别字。这是我一个刘姓小学同学作文时,不经意间写下的传世佳句。从那时起,同学们都叫他“麻广广”。麻广广在四川方言中意思,就是把人哄得团团转——这里略微透出的称许,肯定无法针对刘同学的机智,而是对他的无心之失成就了一个经典幽默进行的善意调侃。  很多年之后,那么多人的容貌都在记忆中稀释了。但只要一提起刘同学,还是会突然间就快乐起来。偶得这种颠覆目前生活常态的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