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中的记忆
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在上海出版,首印1000册,小32开平装,5号铅字竖排,共56页。不过,当时书名被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到9月再版重印时才被纠正过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人们说它像一颗“精神原子弹”,一经问世,就震撼了整个世界。
那么,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的人是谁呢?
春风吹拂的夜晚
1920年,一个温暖的春夜里,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简陋的柴房里,一个年轻人正在油灯下奋笔疾书。
母亲看到儿子天天在柴房里埋头熬夜,心疼得不得了,特地弄了些糯米给他包了几个粽子,并端来一碟红糖汁,嘱咐他用粽子蘸着趁热吃,还细心地问:“红糖够不够?不够再给你添些……”正在聚精会神工作的儿子头也没抬,随口回答道:“够甜,够甜了!”
可是,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吃惊地看到儿子嘴上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他是蘸着砚台里的墨汁,把几个粽子吃掉了……
这个废寝忘食的年轻人,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的陈望道。此时,29岁的陈望道正在潜心翻译一本重要的书,就是《共产党宣言》。
1920年3月,曾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的陈望道,受邀根据日文版、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翻译出中文版本,其中日文版由上海寄来,英文版则是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来的。
当时,要完成这本小册子的翻译,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的了解;二是至少得精通德、英、日三门外语中的一门;三是要有较高的语言修辞素养。
陈望道在日本留学时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后来他又成为发起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他来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条件毫无问题。另外,他曾留学日本,精通日语,又懂英文,汉语功底更好,第二、三个条件也都具备。
在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后,为了避开各种干扰,陈望道便回到乡下老家,开始专心译书。
看着嘴上满是墨汁的儿子,母亲心里着急,可又帮不上什么忙,就叹着气对村里人说:“哎呀,我这个儿子,读书读没用了,红糖汁和墨汁都分不清,粽子都蘸着墨汁吃了呢。”
低矮的老屋柴房,光线不太好,母亲怕儿子费眼力,每天会特意在油灯碗里放两根灯芯,好让灯光照得更明亮一些。
陈望道发现了这个“秘密”,心里十分愧疚:这么多年来我不在家,也没有好好孝敬父母,现在還要父母来照顾我,我又给家里增添负担,这怎么得了哇!所以,为了节省灯油,陈望道每次都把母亲点亮的两根灯芯,悄悄掐灭一根……
不为人知的“小插曲”
因为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陈望道在翻译时,手边没有更多的译本可供参考。翻译过程中,他逐字逐句地斟酌和推敲,用他自己的话说,“花了比平时多五倍的功夫”。
比如《共产党宣言》开头第一句,现在通用的译文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陈望道是这样翻译的:“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在当时的语境下,这样翻译比较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通篇都采用了当时的“文学改良运动”提倡的现代白话文,所以读起来十分明白通畅。仅从语言风格上看,就表现出了明显的“中国特色”。
1920年4月底,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全书的翻译。同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陈望道的译本在上海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出版。
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小插曲”——因为印刷时间仓促,8月份印出来的第一版《共产党宣言》的书名,竟然错印成了《共产党宣言》。因为这一版的封面上,马克思的半身像是红色的,所以被称为“红头版”《共产党宣言》。9月份再版时,错印的书名改正了,封面颜色也印成了蓝色,所以这一版被称为“蓝头版”《共产党宣言》。
就在《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印行面世300多天后,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简称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的陈望道,担任了上海地方委员会的第一任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在漫漫长夜里苦苦摸索、艰辛跋涉着的中国人民,从此由这个坚强、伟大的政党带领和引导着,踏上了新的奋斗历程……
1939年年底,毛主席在延安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讲,他看《共产党宣言》,看了不下100遍,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获得新的启发。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也多次讲过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因为太过专心竟把墨汁当成红糖汁蘸着吃的故事。总书记还意味深长地说,这正好证明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龙奇奇游博物馆 2021年5月1日
今天,我和蛋妙妙来到了陈望道的故居,它位于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是由陈望道的父亲陈君元在清代宣统年间建造的,占地面积约4309平方米。1984年这里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故居内有大量珍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了陈望道辉煌的一生。而那间安全按照当年的模样进行修复的书房,里面陈列着陈望道用过的桌椅、煤油灯和简易的书架。走进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陈望道在秉独夜读、奋笔疾书。
2021年5月4日
带着对陈望道的深深敬佩之情,我们来到了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这里珍藏着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的6和上版本,2020年5月12日至6月7日,这里还举办了《信仰的力量——陈望道和〈共产党宣言〉》图片文物展,展出了近200件珍贵文物和历史图片,展现了陈望道的生平事迹,也让我们在这里汲取到了真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