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北京的“碎碎念”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很小的时候,大约距今70万年时,就有人在今天北京市房山区的龙骨山定居了。他们会制造石器,还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的名字叫“北京人”。
  3000多年前,北京这个地方自然形成了两个小国——燕和蓟(jì)。它们大概是商王朝的附属国,后来又在西周初期被封为诸侯国。在战国时代,骁勇善战的燕国人参与了战国七雄的争霸,不过最终并没有战胜强大的秦国。
  从秦汉到隋唐这1000多年的时间里,我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负责驻守边防,抵御入侵。从辽代开始,我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先是迎来了契丹人,成为辽五京之一的陪都南京(也称燕京),然后又在1153年迎来了女真人,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金中都,后来又迎来了蒙古人,成为元大都。在后面的明、清两代,我依旧承担着首都的重要职责。就这样,我从“城”渐渐成长为“都”。
  辽五京是辽上京临潢府、辽中京大定府、辽东京辽阳府、辽南京析津府、辽西京大同府的总称。

我的地盤


  为什么历朝历代这么多人都喜欢在我这里建都呢?请允许我自夸一下!
  我的南部和东南部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开阔平原,而西部、北部和东部被山岭环绕,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像一个半封闭的“海湾”,地理学家来这儿做客的时候给我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北京湾。
  冬天时,山岭阻挡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夏天时,这里又有来自东南季风的湿润空气,会有丰沛的降水。所以,优越的地形和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让我很受人们的喜爱。

我的特色


  吃吃穿穿在北京
  说起去北京吃豪华宴席,你是不是想起了“满汉全席”?实际上在清代宫廷的记载里,根本就没有“满汉全席”这个词。或者说,我们现在理解的“满汉全席”,是当时清代宫廷为了宴请不同身份的人设置的满席和汉席的合称,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满汉席”。而且,满汉席强调的是菜品兼容“满”“汉”,不是强调菜品的数量多和食材的珍贵,例如在为乾隆皇帝准备的菜品中,就基本上没出现过熊掌、鱼翅、海参这些食材。后来民间的各大酒楼将“满汉全席”这个词作为自己的特色加以炒作,并且把各种山珍海味都加到了“满汉全席”当中,造成了今天大家对这个词的误解。
  除了“山珍海味”,我这里的小吃也是独具特色。我这儿有一种叫作豆汁儿的特殊饮品。豆汁儿看上去有点儿像豆浆,但它是把绿豆做成粉丝、粉皮后,将下脚料发酵之后熬成的汤汁,味道又酸又臭。第一次喝豆汁儿的人一定会龇牙咧嘴,感觉很不习惯。不过只要你喝习惯了,会恨不得天天都喝。喝一口豆汁儿,嚼一口焦圈(一种油炸面食),再配上咸菜,就是地地道道老北京的味道啦!
  还有一款“明星小吃”是炒肝儿,它的“粉丝”可就多了。炒肝儿是将切碎的肝尖、猪肠等食材加芡粉、蒜瓣等调料在大锅里熬煮。炒肝儿口味咸香,味浓不腻。吃的时候要一手托着碗,一边转着碗沿,一边用嘴吸溜着吃。一些人气很高的炒肝儿店经常排着大长队,不少顾客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就为了一饱口福。

  当然了,我这儿的小吃还有很多,像驴打滚儿、艾窝窝、豌豆黄、芸豆卷、炸灌肠等,这些小吃味道独特、口感绝佳,舌尖上的北京味道,欢迎同学们前来品尝哟!
  北京如今是国际化大都市,人们的穿着多种多样、各具品位。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民国时期这里人们的穿着。那时的人们穿搭相当时髦,大街上穿什么衣服的人都有。男子纷纷剪掉了长辫子,有的穿着传统的长袍马褂,有的穿着从国外传来的西装,还有的穿着新式中山装,而大多数女子则最爱穿改良过的旗袍,年轻的小姑娘喜欢穿皮鞋。为什么那时的北京会有这么多样化的服饰呢?那是因为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人们在思想和穿着方面的种种束缚和限制被解除了,所以当一些时髦人士穿着漂亮的新式服装走在大街上时,其他人就纷纷效仿,花样繁多的服饰很快流行开来。

老北京的声音


  同学们如果看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茶馆》《四世同堂》等作品,那你们一定知道天空中“呼呼”“呜呜”的是鸽哨的声音。
  鸽哨又称鸽铃,是绑在鸽子尾巴上的哨子,因为哨口受风的角度不同,使哨音会呈现出高低的变化。是谁给鸽子绑了哨子呢?最早这样做的是清代的八旗子弟。大家经常说八旗子弟的生活状态是“提笼架鸟逗蝈蝈儿”,讽刺他们不务正业,但实际上他们的这种“玩”也有背后的道理。提笼架鸟对早期的满族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狩猎技能之一,他们把笼中的鸟当作吸引各种漂亮飞禽的“诱饵”。
  八旗人的后代被称为八旗子弟,又被称为旗人。八旗是清代兵民合一的一种军事制度,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之分,统率官员分都统、参领、佐领几级,是清军的骨干力量。

  北京城内,除了鸽子飞过会留下鸽哨声久久回荡在空中,你还能在公园内、胡同口等地“欣赏”到京剧那韵味十足的京腔京调。1790 年,乾隆皇帝要过80 岁的生日,邀请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进京参加祝寿演出。三庆班演出结束后并没有回去,而是留在京城继续在民间进行演出,他们的表演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后来,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陆续进入京城,在民间与汉调、昆曲、秦腔等剧种相互借鉴、融合,在1840 年左右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是京剧的忠实粉丝,他们的推崇加上民间老百姓的喜爱,使得京剧迅速发展起来。
  上面我给大家介绍的北京的历史文化只是京味文化中的九牛一毛。现在的我是中国的首都,国家在发展,我也在不断发展,我既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我和好邻居天津、河北组成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共同发展团队”。我的明天会更好,欢迎同学们常来北京做客。
其他文献
乌托邦背后的勾当:流放、监禁、屠杀  监狱是人类文明处于极端状态下的缩影。  传说中,生活于公元前21世纪的皋陶,被尊为狱神。皋陶,清脸鸟嘴,铁面无私,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相当于国家司法长官。  流放似乎是每个族群的天然发明,它像文明本身一样古老。《竹书纪年》载,尧晚年,无力控制天下,舜趁机夺了帝位,把尧流放到平阳,又把尧的儿子丹朱流放到丹水,使他们父子不得见面。同
期刊
明代皇帝的名字都是数字吗  我们从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说起。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他的父亲叫朱四五,哈哈,他们的原名中竟然有数字!在元代,这可是老百姓给自己起名的方法。等到朱元璋结束了元代的统治,成了明代的开国皇帝,自然就不能再按照这样的方式给后世的子孙取名字了。  因此,朱元璋规定:子孙的名都要有两个字——第一个字是行辈字;第二个字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依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选取。  
期刊
赵小野正在吃黄瓜。妈妈问:“你知道黄瓜是从哪里来的吗?”赵小野答:“当然是农民伯伯种的啦!”妈妈笑着说:“有学者认为我国的黄瓜最早是由张骞(qiān)从西域带回来的,所以黄瓜以前也叫胡瓜。张骞从西域带回来很多味道新鲜的蔬菜、水果,例如香菜、大蒜、胡萝卜、蚕豆、核桃、葡萄、石榴、西瓜……”赵小野惊喜地问:“哇,这个张骞难道是一位美食家吗?”張骞档案  张骞(约前164—前114),字子文,是中国汉代
期刊
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发起下诞生,这是一项展现人类成就与对未来向往的国际性盛会。历史上的每一届世博会都反映了人类当时在多个领域的极限探索。爱迪生从这里声名鹊起,毕加索为这里创作画作,海伦·凯勒在这里发现惊喜……与商贸展会和主题乐園不同,世博会既有贸易、娱乐的功能,还有教育功能,不同主题的世博会启迪着人们总结过去、畅想未来。从工业革命到太空时代,从蒸汽机车到人造卫
期刊
这位先生穿的服装叫曳撒,也叫一撒。这种款式可能源于元代的“质孙衣”(“质孙” 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汉语称为“一色衣”),其款式特色是腰下部为马面褶,带有浓浓的异域风情。曳撒可是明代男子服装中的流行款,连皇帝也时常穿着。  在古代,只有能文能武的男儿才是大家追捧的对象。游猎射箭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体育活动。为了方便运动,防止受伤,男子们通常会穿着罩甲。你看这些穿着罩甲的男子,动作潇洒、英姿勃发。你
期刊
1850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打算举办一场世界级的博览会,他们面向全世界征集场馆的设计方案,并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首先,场馆得是一个临时建筑,搭建周期不能超过10个月,用完以后还能够拆除;其次,要有足够大的面积,能容纳5万人以上,能布置非常多的展品;最后,还要将花费控制在10万英镑以内。  这些条件能满足其中一个就很不容易了,还要同时满足3个,真是太难了!果然,提交上来的245
期刊
从1851年英国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发展至今,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70年的风雨历程。一个多世纪以来,世博会汇聚展现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全世界人民相互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大舞台。许多流传后世的工业产品、脍炙人口的精彩传奇,都曾在世博会上一一呈现。今天我们就为同学们介绍几项曾在各届世博会上亮相,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工业发明。吹响近代工业化号角的蒸汽
期刊
北京城内古建筑特别多,有皇宫、坛庙、园林、寺观、王府、会馆、民居等,其中皇家建筑是皇室成员办公、居住、祭祀、休闲娱乐等活动的专属场所,因此它们在所有古建筑中等级最高,是古都北京与众不同的城市景观之一。皇帝的“起居室”和“办公室”——紫禁城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热衷于大建自己的宫殿,他们按照《周礼·考工记》把皇宫的建设理念付诸实践。紫禁城作为皇帝的家和工作场所同样如此,一条中轴线完美地突出了其中心
期刊
我的成长  大家好,我是南京。和其他古都一样,我也有曾用名,如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江宁、上元等。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这里建都,因为明朝实行两京制(国家有两座都城),先后将开封、北平定名为“北京”,我的名字“南京”也随之诞生。  说起我作为都城的经历,要从“六朝古都”说起。六朝指的是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这是一段文化发展十分璀璨的时期,玄学、诗词、史学等都达到了一个
期刊
开馆当天的票价  故宫博物院刚刚开馆时的票价为1元,开馆前两天还有半价优惠,也就是5角钱。  你是不是在想,5角钱还挺便宜的呀!但是,我们今天的5角钱跟那时候5 角钱的购买力可是不一样的。1925年,北京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用约为15元,5角钱相当于普通人好几天的生活费了。后来,故宫博物院开放了更多可供参观的区域,票价上调为3元。在当时来说,去故宫博物院参观一圈,也算是一次“超前高消费”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