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张思德相识的日子里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jing0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参加了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近半个世纪以来,张恩德爱党爱国爱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激励着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着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张恩德之所以能在危及关头将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这是缘于他对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战友有着浓厚的兄弟情。在长征时期,我曾任张思德的班长,每当回忆起与张思德相处的日子,一幕幕往事便印入眼帘,使我陷入深深的怀念中。
  1933年9月,我在家乡四川省达县参加了红军,在红四方面军十一师政治部当宣传员。不久,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长征。战斗中,我负伤被送往后方医院,与部队失去了联系。1935年4月,组织上了解到我曾在当地苏维埃政府工作并担任过侦察队队长的情况后,便任命我为中央警卫团通信营一连六班班长,主要负责军部与师部之间的通信联系。在班里,我认识了张思德,他个子不太高,身体却很壮实,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热情、工作积极主动。在那个年代,通信班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只有靠两条腿,尤其在草地上行走更是困难。每次首长下达送信任务,还没等我张口,张思德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班长,我去,我的身体好!”
  相处久了,我从张思德的话语中了解到,他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韩家湾的一个穷苦佃户家中,未满7个月,母亲就因饥困交加撒手人间,他是靠家人东乞西借的谷来熬成糊糊养大的,故取小名“谷娃子”。6岁时,他的大哥累死在地主的水田里,二哥沿街乞讨饿死在路边,父亲因外出找活也流落他乡生死不明。后来,他由么叔娘收养,但他们也因交不起租子被迫远走他乡。1933年8月,工农红军在他的家乡打土豪分田地,受尽煎熬的佃户们翻了身,穷苦的人们才看到了希望。同年10月,张思德在乡里第一个报名参加了红军。几年的战斗生涯,使他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
  长征途中,红军在荒无人迹的草地上行军,草丛上笼罩着迷蒙的雾气,腐草下掩盖着危险的泥潭,气候变化无常,很少见太阳,一会儿刮风,一会儿下雨,红军既要在这几百里荒凉的草地上行走,还要冲破敌人的围追阻截、敌机的狂轰滥炸,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战士们心中都装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大家彼此鼓励,互相搀扶,以高昂乐观的情绪激励着前进的勇气。缺衣少药的艰难日子,使许多战友病倒了,张思德原本魁梧的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了,但他仍坚持为伤病员背枪,在这泥水没踝的荒草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最危险的是我们在草地上露营时,有的草皮看起来很平展,但只要在原地多呆一会儿,就会陷进泥沼。
  一天,通信营一排的战士小李不幸陷入泥沼,只见他拼命向上挣扎,眼里淌着泪痛苦地向战友们喊着:“救救我,快救救我呀!”有的战士伸手去拉,险些被陷进去,眼看着泥沼一点点从小李的大腿没到胸部,大家都很着急却又束手无策。这时,张恩德着急地对我说:“班长,我有办法,我爬在泥沼上,你踩在我身上,拉小李的左手,另外两人也像咱们一样拉他的右手,试试看。”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爬在泥沼上。我不忍心踩他的身子,立在那儿没动,张思德急着冲我喊道:“班长,快上呀,否则他会没命的!”看着张思德那双急切的目光,我迈出了左脚——在另外两名战士的协助下,奄奄一息的小李终于得救了。浑身是泥的张恩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场的官兵们都为张思德奋不顾身救战友的奉献精神所感动,纷纷称赞他善于动脑筋。
  在过草地20多天后,更严重的困难出现了,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都吃完了,饥饿无情地威胁着战友们。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北上抗日,首长们把驮文件的马杀了,战士们把牛皮带煮了吃,还四处挖野菜充饥。一天,一名战士采了一兜小蘑菇,张恩德怕它有毒便决定先尝尝,结果,他脸色发青、呕吐、浑身无力,由此,断定此蘑菇有毒性而扔掉了,避免了一起群体中毒事件。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中,我愈发敬佩张思德先人后己、为了革命的胜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德。
  1935年8月,部队从毛儿盖一带进入草地中心,受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引导,红四方面军忽然停止北上,掉头南下,走上了分裂主义,给红四方面军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惨重损失。11月底,毛主席、党中央对张国焘这种叛党和分裂红军的罪恶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1936年1月,党中央电令张国焘取消伪“中央”,停止一切反党活动,我也被上级调回老部队红四军十一师政治部。尽管与张思德相识不到一年,但他助人为乐、不怕苦、不怕累的优秀品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2年11月,根据加强党中央警卫工作的指示,上级决定中央教导大队与军委警卫营合并,成立中央警备团。我随中央教导大队来到了延安,在中央警备团正式成立那天,我意外地见到了在一连二排四班当战士的张恩德,他依然那么朴实,那样乐观。尽管我当时已升任二连指导员,但我觉得张思德身上有许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品质,每次给战士们上教育课总忘不了讲几句张恩德在长征途中的故事。我们两个连队相距不远,我俩见面时总免不了谈论分别后的情景。据张思德说,长征结束后,组织上考虑他身体不好,将他送到“荣誉军人学校”治疗,并在那里加入了党组织,病愈后,他又奉军委警卫营的命令,带领全班人员在南泥湾开过荒,在土黄沟烧过木炭。谈起烧木炭,那可是件既苦又累的技术活,需经过砍伐、打窑、出炭、捆扎、背送等七八道工序,每到冬季来临,要烧大批的木炭保障首长和同志们过冬取暖,望着他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我动情地说:“你们一定吃了不少苦吧!”张恩德却笑着说:“为革命吃点苦是光荣的事!”
  1943年初夏的一天,我给连队的战士们刚上完课,就见张思德背着背包、喜气洋洋地迈着大步向我走来,他高兴地对我说:“组织上决定调我到枣园毛主席的内务班当警卫战士,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忠实地守卫在主席身边!”兴奋、自豪之情洋溢在他英俊的脸上,我打心眼里为张思德能执行这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感到由衷的高兴。没想到,那次分别竟是我们的最后一面。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挖炭窑时为救战友而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当这一不幸的消息在延安传出后,许多认识张思德的同志都落下了眼泪,我也深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战友、好兄弟而难过。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枣园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中央首长、中央机关和警卫团的干部、战士都来了,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毛主席作了著名的讲演《为人民服务》,给张思德的一生作了最崇高、最全面的评价。一千多名与会者的心在剧烈跳荡,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大家深深体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的唯一宗旨,张恩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张思德牺牲已有48年了,每当我回忆起当年与张恩德相识的日子时,我总忘不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张思德身上那种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那种时时想着同志、处处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当代无数年轻人的心。2001年12月,由总政宣传部组织编辑的一套设计精神、图文并茂的《军人道德规范》宣传挂图已下发部队。其中,张思德的事迹也被列为“爱国奉献”的典型中,成为部队开展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帮助官兵加深对《军人道德规范》的理解,营造学习和实践的氛围。我坚信作为新时期的军人一定会在这些典型英雄人物事迹的感召下,认真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为促进整个民族素质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积极贡献。
  (责编 晓舟)
其他文献
临县在晋西北的黄河边上。受朋友之邀,我前往杜家塔村为朋友的儿子结婚摄像、照像,有幸见到了这里有趣的婚俗,特记载下来以飨读者。    化妆    在举行婚礼的这天早上,人们吃过饭准备迎亲。在娶亲的人要走之前,我那摄像机的镜头却被吸引在我的朋友和他的老伴身上。只见亲戚们将用红纸沾的尺把高的帽子,戴在了这60岁开外的老头头上,帽子正中写着“炒面师傅之神位”,胸前用红绳挂了个碗口大的红柳盆,脸上涂了不起些
期刊
传说他是生活在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  因为把火广泛地用于生活和生产,有火之德,人们便  尊他为“火师”、炎帝;   传说他得五谷、制耒耜、教人稼穑,发明了耕播农  业,有神之功,因而人们又称他为“农皇”、“神农”;   传说他“尝味百草,宣医疗疾,救夭伤人命”,开创  了医药之先河,因而又被奉为“先医”;   传说在他及其部落的积极努力下,人类完成了由  游牧渔猎到农耕畜
期刊
一    1917—1918年,为纪念清初启蒙思想家、爱国主义学者傅山先生,山西省府在太原市东缉虎营街路北(即今山西省政协大院)营建了一处园林式祠园———傅公祠。建园初期,这里曾供群众游览,后因祠园内之组碧楼改为山西绥靖公署接待各地军政要员和贵宾的高级招待所而被封闭。据考证,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在此住过几天。  原建的组碧楼坐北,与祠堂小院基本取齐,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立面中部尖拱顶高耸,方
期刊
民国32年(1943年),晋城遭灾,这是继清光绪三年(1877年)之后,波及晋城全县的又一次特大灾荒。同年,高平县亦受灾。次年,阳城县又受灾。据《晋城大事记》所载,是年“晋城遭蝗旱大灾,麦苗枯死,树皮草根皆食尽。本年晋城县境内有19万人口左右,人口较战前减少10万多。”而“高平县全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虫灾,春夏无雨,蝗虫遮天盖地,夏粮全部被毁,秋粮几种几毁,致使百姓饿死、冻死、逃荒出走10万
期刊
冯玉祥,20世纪30年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著名的爱国将领,曾任西北军领袖、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其女冯理达,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台港澳侨委员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原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副院长、世界杰出的女科技工作者之一。出自名门望族的她,是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人士,同时还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位女将军,其身世、其阅历是如此的丰富,深深地吸引着我,2004年初春,笔者有幸采访了冯
期刊
1933年5月日本侵略军进一步向华北进攻,平津各校提前放假。北平第四中学应庙毕业班的员宪千、赵键和我一同返回太原度假,商量着假期内如何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以稍补危若覆巢的大局。这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赵宗复,从北平返太原后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我们共同研究后,一致同意在报纸上创办一个文艺刊物,来唤醒更多的民众起来共同抗日救亡。决定后,便请赵宗复出面和《山西日报》联系,划给我们报纸的一角创办文艺刊物。在赵
期刊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奔腾!   这首优美激扬的歌曲,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曾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甚或传到“国统区”和海外,成为一曲激发抗战爱国热情的颂歌,至今传唱不已。它的词作者,就
期刊
我在中统的位置    1939年8月,湖大招生,我以第二名成绩被录取  (经济系)。慈利县与我同时考取的有李文进(别号李  子大)、李柏生(王育瑛的外甥)、安齐家(女)等4人。  1940年12月,我由政治系同学李笑白(临湘人)介绍,  加人中国湖南省调查统计室(简称“中统”),直属湖大  干部小组。1942年6月,李笑白毕业后赴重庆国民党  中央组织部任干事,我继任
期刊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一战争的胜利,显然是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事件,是受压迫人民受压迫民族和受压迫国家最喜庆的伟大节日。这一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并揭露日本战犯东条英机之战争亡灵不散,继续做着军国主义迷梦的诸多罪行,本刊决定开辟《
期刊
前不久,在新华书店得丁玲回忆录《魍魉世界、风雪人间》一书;又闻丁玲纪念馆在黑龙江省鹤岗市落成的消息,使我又回忆起在北大荒宝泉岭农场认识丁玲那些难忘的岁月。  1958年,我作为准右派(中右)从军队下放北大荒宝泉岭农场五分场第二生产队劳动改造。因为我拼命干活表现突出,在生产队拥戴为青年突击队队长。干出了成绩后,从生产队调到总场机关粮食出口科工作。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之后,物资产品、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之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