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寻炎帝神农的足迹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r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他是生活在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
  因为把火广泛地用于生活和生产,有火之德,人们便
  尊他为“火师”、炎帝;
   传说他得五谷、制耒耜、教人稼穑,发明了耕播农
  业,有神之功,因而人们又称他为“农皇”、“神农”;
   传说他“尝味百草,宣医疗疾,救夭伤人命”,开创
  了医药之先河,因而又被奉为“先医”;
   传说在他及其部落的积极努力下,人类完成了由
  游牧渔猎到农耕畜牧这样一个伟大的进化,为中华民
  族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
  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世世相传,代代祭祀……
   美丽而古老的传说,如生生不息的稻谷代代相
  传,绵延至今,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心底一种彩色的
  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传说不是真
  实的历史,但传说与历史不可分割。炎帝生活的那个
  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是那样的陌生,那样的神
  秘莫测,却又让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真实可
  信。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在与大自然的拥抱中访
  寻炎帝神农的足迹,感受造化之伟大,感受古老的文
  化带给我们的震撼!
   自春秋战国到今,历朝的历史学家、历史文献都
  有有关炎帝的记载,据《史记》记载,炎帝“起于烈山,
  居姜水”。远古时,炎帝率其部落在我国西北方沿着大
  河游牧渔猎,逐渐来到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曾在
  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约15华里的黎侯岭建国。据《竹
  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
  治两市的18县、市中,为炎帝神农氏所建的陵、庙、
  祠、宫以及以炎帝神农命名的地名物名,不下百余处,
  仅在羊头山南北的高平、长治、长子三县、市就有50
  多处,散佚民间有关炎帝神农建国、祭祀、农事、医药、
  婚嫁、丧葬等各方面的故事传说,可收集整理百万言。
  在不过方圆二三百里的地域内,能有如此繁密有序的
  为同一人(氏族)所建的祭祀建筑,能有如此众多动人
  的以同一人(氏族)为主人公的民间故事,绝不是偶然
  的、人为的,这是一种复杂甚至神秘的历史文化折射
  现象,使人不能不细细品味、认真思考。
   至于炎帝葬于何处,史书则有不同的记载,以至
  于在国内的许多地方都有炎帝陵的存在,如湖南有炎
  帝陵,陕西有炎帝陵,河北也有炎帝陵,而在山西高平
  羊头山下的庄里村,则有明万历三十九年石碑一块,
  上书“炎帝陵”三个大字,从残留的地基来看,炎帝陵
  庙原来的规模也很宏大……
   我们无需考证这些炎帝陵存在的真伪,毕竟已年
  代久远,毕竟掺杂有许多传说的因素,只是从这些现
  象中,我们能细细品出龙的传人将炎帝作为中华民族
  原初缔造者、始兴与统一的象征、凝聚力与认同感的
  共同标志所具有的新的意蕴。炎帝创业奉献、敢为人
  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华
  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数典念祖,敬祖爱
  国,终将成为一代代炎黄子孙不了的情缘而继续发扬
  光大!
其他文献
1950年3月的一天,一位约三十六七岁的男子进  入了蒋介石父子的别墅。   “李主任,蒋总统正等着你呢。”一位中年模样的  人对刚进来的人说。   那位被称作李主任的男子是国民党“国防部”第  三厅参谋部主任李森,中年模样的人是特务头子方先  觉。原来,蒋介石于1949年逃离大陆前签署了《关于  大陆失陷后组织全国性游击武装的应变计划》,要求  国民党军的散兵游勇和地痞流氓,趁新中国
期刊
1952年夏季的一天上午,原天蟾舞台老板、江湖人称“江北大亨”顾竹轩的长子顾及庚,领着放暑假在家的儿子顾立尧在淮海路上走着,突然被人叫住。顾及庚一看,唤他的人正是一代大亨黄金荣。顾及庚就问:“黄伯伯,是你叫我?”黄金荣点了点头。顾及庚又问:“有什么事?”黄金荣就向外挥了挥手,说:“去叫你父亲来一趟,我有要紧的事同他谈。”  时年85岁的黄金荣已成了风中之残烛,但说话时中气仍然很足。  于是,便有了
期刊
很久以来,我非常推崇这句名言,一直当作座右铭,促使自己时刻去努力求索。  我更推崇说出这句名言的伟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关于爱因斯坦的传记书里,我读懂了主人公的人生准则和他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从此,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形象便铭刻在我的心中。尽管那时我是一位初中的学生。  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乌尔姆小镇上一个比较富裕的犹太人家里,接待了降生到人世间的大脑壳的爱
期刊
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吟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本是反映屈原不同朝中轩臣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后人却根据“餐菊”吃起菊花来。  最早是饮用菊花浸过的水。《后汉书》载:河南郦县北部有一小溪,溪畔两岸野菊如堤,秋风吹来菊花纷纷落入水中,岸边30多户人家常饮水而家家长寿。晋工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中也写道:南阳郦县中有甘谷,谷两岸长满野菊,菊花坠入谷池中,年复一年,甘谷水为
期刊
1950年3月10日,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我和杨可嘉同志一起作为绛县人民的代表,北上太原参加了山西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至今已有55年了,但那难忘的历史时刻,在我的记忆中仍然新如昨日。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我和杨可嘉同志在绛县人民政府有关人员的陪送下,首先到运城专署集中。在那里,我们见到了岳维藩专员,他亲切地对我们说:“我们运城代表团这次参加大会的是32人,其中绝大多数没有去
期刊
大汉奸汪精卫到底是如何死  的,各类书刊上的说法不一。归纳  起来大约有三种说法,其一是日本  人害死的,其二是蒋介石派人毒死  的,其三是病死的。那么真实的情  况到底如何呢?这还得从头讲起。   一    在中国的文化里,像汪精卫这  样背叛祖国的人是最让国人生厌  的,人们总害怕同他发生某种联  系。抗日战争胜利后,国人中许多  原来姓“
期刊
郑伯奇,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闻名遐迩的学者,是鲁迅与郭沫若的好朋友。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写出了具有强烈的爱国反帝思想的短篇小说《最初之课》,发表在《创造季刊》创刊号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26年郑伯奇回国后,来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大革命失败后,他到上海参加了创造社的工作,曾试图把鲁迅、郭沫若这两位伟大作家联合起来合办一个文艺刊物,向黑暗势力反攻
期刊
商汤灭了夏朝最末的一个暴君桀之后,在宰相伊尹的辅佐下,建立了商朝,并很快成为黄河流域一个强盛的国家,其范围涉及到今天的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以及长江两岸的湖北、湖南等部分地区,使西方的羌、氏等族摄于商的威力不敢再来侵犯。但是到了商朝中期,也就是18代国君阳甲的时候,奴隶主之间勾心斗角,国势日衰。传至19代国王盘庚,已经连治理洪水泛滥的能力都没有了,国都因洪水泛滥而被迫5次迁移。为了缓和社会
期刊
(一)  城野宏,在日军占领太原期间,曾任伪山西省公署顾问辅佐官,名义上是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应聘者,实质上是日本山西派遣军司令部的政治要员和侵华日军总部安插在汪伪政府内的代理人。抗战胜利后,为继续控制山西,确保并利用山西的丰富资源为日本军国主义卷土重来服务,他提出了日俘“残留”山西的理论,诱胁日俘和日侨万余人“残留”山西。这一谬论正好与阎锡山利用日俘维持其统治的想法不谋而合,故深得阎锡山重用,
期刊
临县在晋西北的黄河边上。受朋友之邀,我前往杜家塔村为朋友的儿子结婚摄像、照像,有幸见到了这里有趣的婚俗,特记载下来以飨读者。    化妆    在举行婚礼的这天早上,人们吃过饭准备迎亲。在娶亲的人要走之前,我那摄像机的镜头却被吸引在我的朋友和他的老伴身上。只见亲戚们将用红纸沾的尺把高的帽子,戴在了这60岁开外的老头头上,帽子正中写着“炒面师傅之神位”,胸前用红绳挂了个碗口大的红柳盆,脸上涂了不起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