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24日~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席联席学校网络第三届论坛”在山东青岛市成功举行。来自全国14个省市及港澳地区的教育专家、学者、知名校长及中小学教师约500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的主题是“追求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着力于课堂”,与会者集中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与课堂教学质量问题。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深化课程改革之必然
教育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渗透着各种价值观与教育理想。课程作为价值观和教育理想的集中体现,是把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现实的纽带。一方面,在以知识的创新和运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选择,另一方面,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为了提高教学效能,广大教师还面临着在诸多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选择。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的关系,成为与会者关注的首要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认为,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目标,强调以加强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我们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思想基础。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防止工具理性膨胀,而价值理性缺失,工具价值必须服从于目标价值。课程改革应当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取得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实效,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陶西平先生的观点详见本刊本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关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编者注)
二、教学五环节: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着力点
本届论坛以“追求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着力于课堂”为主题,意在强调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应围绕解决课程改革后教学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来进行。围绕这一主题,与会者交流了各自的看法。
关于备课环节,山东青岛贵州路小学校长邓晓红认为,备课应该基于课程标准、个性化的需求和文本的原始立意,建立一种大备课观;备课应该从学科知识体系结构、时间跨度、知识呈现的方式等方面达成知情意三者的和谐。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校长赵国第认为,必须重视对教学准备的研究。教学准备的关键不在于备课如何规范,而在于备课过程中教师能否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能否依据学生的情况,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所需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与整合。他所在的学校从编写《新课程标准解读》开始,力求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海市一师附小副校长周云燕主张,备课要显思想轨迹,留修改痕迹,化成长足迹。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赵国第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人手,以教师教学特色的引导为指向,激发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广东深圳宝安中学科研室主任刘晓晴认为,组织教学的基点是学生的注意状态;组织教学的策略是不需不教,调控需求;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类而择,扬长顾短。关于课堂实施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教务主任洪燕芬提出了“启、承、转、合”四个要素,“启”是指恰当的切入点,“承”是指充实的知识架构,“转”是指闪亮的创新点,“合”是指完美的系统性。
关于作业、辅导和评价,赵国弟提出的观点以及他在本校的实践探索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他认为,当今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作业效度的轻视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根源之一。要达到既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目的,就必须开展对作业有效性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作业布置和批阅的满意度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教师面批和对作业反馈的情况也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做的工作很多。比如:开展对作业布置、批阅与反馈的实效性的研究;将利用教学性考试为教学服务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正确把握考试的基本功能,研究不同教学性考试的命题、组织与分析,将评价理论作为教师培训的基本内容,使教师对于各种不同功能的考试,形成不同的考试命题目标、考试组织方式和结果应用方式;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为此,学校必须开展对个别辅导实效性的研究与探索,明确个别辅导的要求,交流个别辅导的经验。
三、校本研修,让教师在常态课中成长
课堂教学的改进是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根本目的。本次论坛的主题指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实际课堂教学的直接关联,注重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成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注重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性贡献。如何将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技术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转化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成为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从与会者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立足校本研修,直面常态课堂,注重教师在常态课中的成长。不少学校制定了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和课堂改进策略,积极创设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努力促进常态课的持续改进。
与会者认为,校本研修应成为教师发展的支撑力,学校要坚持以师德为首,将观念的转变、理念的提升贯彻于校本研修的全过程;校本研修应该是基于学校、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为起点的创造性的学习型组群活动,要把“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作为研修目的,着力打磨研修活动的基本流程,致力于研课环节的实质性提升。有的与会者提出,学校要依托常态课,确立“深化教学思考力,提升教学软实力,激发教学潜在力”的发展策略,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将其细化、完善。
从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角度,上海市青浦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姜虹认为,要追求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就必须坚持在常态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与实施,引导教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设计教学;以优质课引领常态课,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品质的提高;开展可持续的项目研究,以理性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水平;同时,要优化管理,创生机制,在激励和评比中提高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近几年,上海市青浦区加强了对常态课的检视,特别关注常态课从讲堂向学堂的转变。他们组织教师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常态的课型,针对教学过程中“两头”(即课的开始和结尾——编者注)是生活,“中段”是学科,“两头”挤压“中段”的 现象,把“挤中段”变为“强中段”,目的是在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应用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有效获得。青浦区还特别通过编制“课例标准”,着眼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的引领。
从“课型库”建设的角度,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科研主任王远认为,教材、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教学结构要素,而课型则体现了上述要素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他主张以建设各学科“课型库”(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为切入点,由学科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帮助教师改变教育教学行为习惯。“课型库”建设涉及学科特点、学科价值、教材知识结构、习惯的课堂教学类型和选点、教学实践和反思的机制、教学定型的步骤等。
与会代表还交流了各校在校本研修方面的有益探索。例如:河北师大附中聚焦研课,抓住教学细节,科学制定“研课”程序,摒弃“研课秀”;改变评价标准,从单一的结果评价走向多元的过程评价,使“研课”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广西南宁二中立足课堂,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把品牌教研组的创建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制度、文化、绩效、引领力等方面对各教研组进行评价。在着力于课堂改进的实践中,河南郑州市106中学全员、全程研磨课堂,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显化学生的思维。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重点探索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的主体性参与课堂模式,倡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为原则,以主体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福建省闽侯一中通过“两种方式、三条途径”,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两种方式”即磨课(备课、上课)和磨题(考试评价),“三条途径”即通过阅读激发教师的感悟,通过关注细节提高实效,通过磨课带动思考。
通过经验的分享和深度探讨,与会者认为,校本研修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形成对自身课堂的敏感性和教学智慧,帮助教师从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再评价中获得专业成长。在课堂实践层面,教师不再仅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参与者;校本研修正在由“技术熟练”范式转向“反思实践”范式。
四、超越制度与规范:关注教师的专业情意和信仰
如前所述,为促进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很多学校围绕教学五环节,建立了切实有效的制度和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有的与会者认为,教师是新时代教育的真实创造者,教师以何种专业情意和信仰参与到教育这项既“育人”又“育己”的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应努力超越制度层面的管理,使教师在专业认同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获得愉悦、快乐和满足。
在分组讨论和大会交流时,教师的专业情意和信仰成为大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与会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技能的提升,还有深层次的专业情意的浸润、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圆满。过度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价值,忽视教育的本体价值和教师的生命价值,必然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因此,应从生命关怀的角度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课堂应成为师生演绎生命价值的场所。山东青岛新昌路小学副校长刘晓娟认为,我们的课堂缺乏的是对人的关注、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她认为,课堂应充满激励与关怀,师生作为生命共同体,要在课堂中共同感受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四川成都树德中学科研主任徐洪林认为,关注课堂就是关注教师自身、关注师生的终身发展,为此,要构建绿色课堂:快乐的课堂氛围是基础,生成性的实现是关键,阳光般的评价是保证。山东青岛嘉峪关学校校长张俊华主张,幸福感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本指标。学校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优化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外,更重要的是要培植教师的专业精神。
在学校考察活动中,山东青岛市实验小学独具特色的学校情趣文化,使与会者真实地感受到师生身上所焕发的生命之美以及生命的灵动;课例展示也让与会者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和谐之美以及在此过程中生成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结语: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点
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点在哪里?这是此次会议留给与会者的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今天,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在短期内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价值,注重学校的制度建设,强调专家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指导性作用,这些都不失为提高教学效能的一种选择。但是,从本次论坛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指向: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丰富教师的专业情感,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追求教师专业发展实效的优先价值。
(编辑:沙培宁)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深化课程改革之必然
教育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渗透着各种价值观与教育理想。课程作为价值观和教育理想的集中体现,是把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现实的纽带。一方面,在以知识的创新和运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选择,另一方面,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为了提高教学效能,广大教师还面临着在诸多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选择。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的关系,成为与会者关注的首要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认为,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目标,强调以加强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我们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思想基础。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防止工具理性膨胀,而价值理性缺失,工具价值必须服从于目标价值。课程改革应当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取得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实效,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陶西平先生的观点详见本刊本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关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编者注)
二、教学五环节: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着力点
本届论坛以“追求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着力于课堂”为主题,意在强调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应围绕解决课程改革后教学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来进行。围绕这一主题,与会者交流了各自的看法。
关于备课环节,山东青岛贵州路小学校长邓晓红认为,备课应该基于课程标准、个性化的需求和文本的原始立意,建立一种大备课观;备课应该从学科知识体系结构、时间跨度、知识呈现的方式等方面达成知情意三者的和谐。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校长赵国第认为,必须重视对教学准备的研究。教学准备的关键不在于备课如何规范,而在于备课过程中教师能否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能否依据学生的情况,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所需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与整合。他所在的学校从编写《新课程标准解读》开始,力求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海市一师附小副校长周云燕主张,备课要显思想轨迹,留修改痕迹,化成长足迹。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赵国第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人手,以教师教学特色的引导为指向,激发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广东深圳宝安中学科研室主任刘晓晴认为,组织教学的基点是学生的注意状态;组织教学的策略是不需不教,调控需求;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类而择,扬长顾短。关于课堂实施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教务主任洪燕芬提出了“启、承、转、合”四个要素,“启”是指恰当的切入点,“承”是指充实的知识架构,“转”是指闪亮的创新点,“合”是指完美的系统性。
关于作业、辅导和评价,赵国弟提出的观点以及他在本校的实践探索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他认为,当今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作业效度的轻视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根源之一。要达到既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目的,就必须开展对作业有效性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作业布置和批阅的满意度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教师面批和对作业反馈的情况也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做的工作很多。比如:开展对作业布置、批阅与反馈的实效性的研究;将利用教学性考试为教学服务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正确把握考试的基本功能,研究不同教学性考试的命题、组织与分析,将评价理论作为教师培训的基本内容,使教师对于各种不同功能的考试,形成不同的考试命题目标、考试组织方式和结果应用方式;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为此,学校必须开展对个别辅导实效性的研究与探索,明确个别辅导的要求,交流个别辅导的经验。
三、校本研修,让教师在常态课中成长
课堂教学的改进是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根本目的。本次论坛的主题指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实际课堂教学的直接关联,注重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成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注重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性贡献。如何将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技术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转化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成为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从与会者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立足校本研修,直面常态课堂,注重教师在常态课中的成长。不少学校制定了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和课堂改进策略,积极创设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努力促进常态课的持续改进。
与会者认为,校本研修应成为教师发展的支撑力,学校要坚持以师德为首,将观念的转变、理念的提升贯彻于校本研修的全过程;校本研修应该是基于学校、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为起点的创造性的学习型组群活动,要把“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作为研修目的,着力打磨研修活动的基本流程,致力于研课环节的实质性提升。有的与会者提出,学校要依托常态课,确立“深化教学思考力,提升教学软实力,激发教学潜在力”的发展策略,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将其细化、完善。
从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角度,上海市青浦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姜虹认为,要追求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就必须坚持在常态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与实施,引导教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设计教学;以优质课引领常态课,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品质的提高;开展可持续的项目研究,以理性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水平;同时,要优化管理,创生机制,在激励和评比中提高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近几年,上海市青浦区加强了对常态课的检视,特别关注常态课从讲堂向学堂的转变。他们组织教师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常态的课型,针对教学过程中“两头”(即课的开始和结尾——编者注)是生活,“中段”是学科,“两头”挤压“中段”的 现象,把“挤中段”变为“强中段”,目的是在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应用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有效获得。青浦区还特别通过编制“课例标准”,着眼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的引领。
从“课型库”建设的角度,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科研主任王远认为,教材、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教学结构要素,而课型则体现了上述要素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他主张以建设各学科“课型库”(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为切入点,由学科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帮助教师改变教育教学行为习惯。“课型库”建设涉及学科特点、学科价值、教材知识结构、习惯的课堂教学类型和选点、教学实践和反思的机制、教学定型的步骤等。
与会代表还交流了各校在校本研修方面的有益探索。例如:河北师大附中聚焦研课,抓住教学细节,科学制定“研课”程序,摒弃“研课秀”;改变评价标准,从单一的结果评价走向多元的过程评价,使“研课”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广西南宁二中立足课堂,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把品牌教研组的创建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制度、文化、绩效、引领力等方面对各教研组进行评价。在着力于课堂改进的实践中,河南郑州市106中学全员、全程研磨课堂,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显化学生的思维。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重点探索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的主体性参与课堂模式,倡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为原则,以主体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福建省闽侯一中通过“两种方式、三条途径”,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两种方式”即磨课(备课、上课)和磨题(考试评价),“三条途径”即通过阅读激发教师的感悟,通过关注细节提高实效,通过磨课带动思考。
通过经验的分享和深度探讨,与会者认为,校本研修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形成对自身课堂的敏感性和教学智慧,帮助教师从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再评价中获得专业成长。在课堂实践层面,教师不再仅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参与者;校本研修正在由“技术熟练”范式转向“反思实践”范式。
四、超越制度与规范:关注教师的专业情意和信仰
如前所述,为促进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很多学校围绕教学五环节,建立了切实有效的制度和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有的与会者认为,教师是新时代教育的真实创造者,教师以何种专业情意和信仰参与到教育这项既“育人”又“育己”的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应努力超越制度层面的管理,使教师在专业认同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获得愉悦、快乐和满足。
在分组讨论和大会交流时,教师的专业情意和信仰成为大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与会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技能的提升,还有深层次的专业情意的浸润、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圆满。过度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价值,忽视教育的本体价值和教师的生命价值,必然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因此,应从生命关怀的角度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课堂应成为师生演绎生命价值的场所。山东青岛新昌路小学副校长刘晓娟认为,我们的课堂缺乏的是对人的关注、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她认为,课堂应充满激励与关怀,师生作为生命共同体,要在课堂中共同感受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四川成都树德中学科研主任徐洪林认为,关注课堂就是关注教师自身、关注师生的终身发展,为此,要构建绿色课堂:快乐的课堂氛围是基础,生成性的实现是关键,阳光般的评价是保证。山东青岛嘉峪关学校校长张俊华主张,幸福感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本指标。学校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优化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外,更重要的是要培植教师的专业精神。
在学校考察活动中,山东青岛市实验小学独具特色的学校情趣文化,使与会者真实地感受到师生身上所焕发的生命之美以及生命的灵动;课例展示也让与会者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和谐之美以及在此过程中生成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结语: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点
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点在哪里?这是此次会议留给与会者的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今天,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在短期内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价值,注重学校的制度建设,强调专家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指导性作用,这些都不失为提高教学效能的一种选择。但是,从本次论坛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指向: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丰富教师的专业情感,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追求教师专业发展实效的优先价值。
(编辑:沙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