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三点”突围广告困局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ueeryu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药业的“快邦片”是一款适用于中青年男性的保健产品。产品的主打人群定位明确锁定28—45岁商务应酬频繁的男性;价格定位远远低于消费者心理预期底线,以小包装10元的底价震撼出击,欲成为男性快速消费品第一品牌。
  西安作为西北城市消费的风向标,是任何一个男性保健品进军西北的必争之地。B品牌是一个从主打人群、价格、渠道甚至连包装、风格与快邦片都十分相似的品牌,在西安市场和我们“对车”了。操作B品牌的经销商是一家在西安操作保健品网络达5年之久的老牌企业,不但拥有完善的网络、配送和专业人力架构,而且在西安市场的人力资源、渠道资源、人脉乃至媒体和公关等方面明显优于快邦片。因此导致:快邦片在哪里出现,B品牌也必将在哪里出现。
  一场恶战,势难避免。
  
  资源阻隔与强力打压
  
  快邦片亮相市场伊始,B品牌立即就充分体现出了其作为老牌经销商的“地头”实力,通过良好的媒体关系和资金实力,直接垄断了区域第一强势电视媒体都市频道18:30—21:30的黄金时段。
  该黄金时段集中了三大优势栏目:
  (1)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即时转播;
  (2)本省各地区的天气预报;
  (3)一部已经被电视台炒作许久、被广大市民期待的历史戏说剧。
  如此三大优势栏目,外加10秒产品广告,使得B品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轻易地获取了绝对大多数市民的关注。
  更为致命的是,由于该经销商每年在该频道投放的广告费用较大,其已经对此黄金时段的同类广告进行了阻断,电视台广告部明确给出的答复是,该频道的该时段不可能再播出同类广告。
  对手显然准备在短期内通过强大的传播声势压倒我们,以求速战速决,在进入市场的初期就彻底解决后患,避免陷入持久战泥淖,以便更好地扶持在其他产品线方面的营销工作。
  
  寻找传播突破口
  
  面对对手强力打压,我们意识到必须收集大量的准确的信息,信息应该包括两大要点:寻找更有力的反击媒体和更精确的目标受众。唯有通过这两个方面才有可能进行强有力的突破和反击,建立起缜密的传播突破反击策略。
  B品牌电视广告推出不到一个礼拜,我们紧急调动近20人的调研团队,展开了对B品牌传播围剿的突围调研:
  第一方面:购买终端——铺货专柜。借助已经确定的渠道成员推荐,调研人员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现场对重级目标群体进行媒体偏好、消费心理和购买影响要素等几个指标的精细化调研;
  第二方面:聚焦娱乐场所。主要包括夜总会、K厅、部分宾馆和洗浴场所,在这些场所发放样品,现场邀请其进行深度座谈访问(专车接送)。对重级的潜在消费群体的口味、心理变化节点和说服支持点进行深度的“勘测”。
  第三方面:借助中间渠道购买资料。通过从酒店和房产商手中获取了一部分重级消费群体的电话资料,通过电话访问的形式调研目标群体,修正上两个渠道的指标,更精确的把握目标受众。
  一个礼拜后,从目标受众的全天形成、媒体偏好、接触栏目到心理变化情况、精力变化情况,我们已经拥有了更为精确的认知。这个群体开始生动的凸现在我们的面前。锁定对手的空档
  首先,从对手的投放时间段落看,B品牌垄断黄金时段,虽然在短时间内获取了高度的关注率和收视率,但是,其中的重级目标受众的关注率却十分有限。
  这和目标群体的媒体接触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18:00—21:00暴露在该都市频道下的主体观众基本上以普通上班族、孩子、老人和主妇,真正的重级目标消费群体,28到45岁商务应酬频繁的男性,在这个时间段内,基本上都还处于工作和应酬中。所以,信息是间接传递到目标群体的,这样一来,一方面是阻力巨大、耗散严重,另外,间接传播的耗损和延后性也为我们的传播反击突破争得了可贵的时间。
  其次,从栏目内容的角度看,这部历史戏说剧虽然广受关注,也得到了媒体运营者的大力宣传,可以获得大多数人的青睐,但是试想一下,真正关注历史戏说剧的商务人士有多少?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了一个目标受众在收视偏好上的点——部在此历史戏说剧后推出的商业罪案刑侦剧,这是一部根据事实改编的热播中的电视剧,该剧在目标群体中的关注率明显高于前者。
  第三,从关键信息的获取看,虽说,目标群体对CCTV的新闻节目是十分关注,该频道也进行了转播,但是,在央视频道四处落地的今天,CCTV的即时新闻收看可谓易如反掌,所以更多的目标受众更倾向于直接收看CCTV,而不是市级电视台的转播栏目。
  第四,从区域的独立栏目来看,关于本省各地区天气预报的栏目,该媒体也不具备信息资源发布渠道的独占性,一方面获取该信息的渠道还有手机短信、报纸等媒体的分流,另外,22:00本地新闻后的重播也在相当程度上分流了该时段对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认为,B品牌在广告投放策略方面,虽然声势强大,但是百密一疏,还是为我们留下了空隙,B品牌的投放空隙可以归结为三点:
  1、广告投放时间段与目标受众的媒体暴露时段根本无法有效吻合;2、广告投放媒体的栏目内容与目标受众收视偏好切合度较小;3、与目标群体切合高的栏目,存在严重的信息耗散和二次分流。
  
  由点到面,深入内心
  
  投放时间段上的突破
  调研资料为我们提出了准目标群体的在该频道的精确暴露时间段:pml0:00—12:30,这个时间正是目标群体的一个“归巢期”,其可能的暴露场合一般有三个场合:家中(未休息,暴露率43%),归家途中(车中,26%,广播覆盖),酒店(21%,身体和心理开始疲乏),其他(10%,KTV、单位加班或其他娱乐场合)。后三个场合电视媒体无能为力。这个时间段,正好是电视媒体发挥最佳作用的时候,增强了我们在电视媒体上的精确度。
  
  投放栏目上的反击
  
  由于目标群体在白天信息获取的不充分,他们晚上的收视更多的会是锁定在三个栏目上——CCTV新闻回放、本地要闻播报和区域天气预报回放。其次,同样作为职场中人,在电视剧栏目广告投放的选择中,我们也将目标栏目锁定在商业罪案刑侦剧上。
  
  投放内容上的深度唤起
  
  对重级消费群体在这个时间段的目标群体已经身体疲惫,感情也比较脆弱,最容易生出孤独感、失落感和人生如梦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我们恰倒好处地对目标群体的晚归和辛劳提出关怀和问候,并趁势导出爱惜身体的劝告,更为有力的说服则是,从健康的角度提出选择好保健品的必要性和标准,以90秒的专题形式传递信 息。
  如此一来,此广告诉求除了高度的覆盖率外,更通过感性的问候和共鸣性的语言,准确地引起目标群体的情感共鸣,也从理性的方面进行说服,轻易地突破了对广告的防御屏障,有效地唤起目标受众的尝试欲望。
  这样,经过电视媒体的迅速告知后,又开始了报纸媒体的较量,快邦片在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反映态势,以异型版面进行了深度说服,同时针对晚间活动群体,分别启动了电台传播、特殊通路传播(KTV、迪吧),尤其以特殊通路营造的口碑传播,给予了对手渗透式的致命打击。快邦片在各个终端的指名购买率稳步上升,大约60%的药店终端中,快邦片已经形成绝对压倒的局势。
  
  实战心得:把控“两面·三点规则”
  
  在这种高强度的传播对抗中,经常有一些客户困于电视媒体的运用,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没有媒体方面的数据支持,如:单人成本、定点收视率、栏目暴露率等。其次没有对消费者方面的精确把握,如暴露时段、创意按钮,所有的只是内地广告公司和电视台自己的一面之词,电视媒体在品牌传播上的运用更像一场“明知道难看、观众稀少可是又不得不演的”闹剧。
  我们对电视媒体的运用规律基本总结为一个“两面·三节点规则”。
  
  确定两个“面”
  
  两个“面”分别是“媒体面”和“受众面”,这是传播的两个基点,一旦把握这两个“面”,则整个的传播基本方向就可以大体确定。
  媒体面——在中国目前的媒体环境下,品牌运营商必须对媒体的实际情况有清楚的、独立的、精确的认识和把握。中国目前的媒体环境,不具备独立的、科学的中介监管机构,所以,广告公司和所谓的媒体监控机构提供的数据是否适合作为决策的依据,决策者必须有个清楚的认识。
  企业媒体费用有限,而且对媒体的把握不能很确定的时候,针对媒体做一次小范围的监控调研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情况下,这样的调研需要的费用并不大,但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广告费用浪费。对欲投放的几个重点媒体和栏目的把控指标主要涵盖这几个方面即可:该媒体的主要覆盖区域、收视点、主题受众、受众深入度、栏目接收度(口碑);
  受众面——在对媒体有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控前提下,对受众的把控也是必不可少的。对该媒体栏目的受众应该主要把握这几个指标——电视机前的暴露时间(暴露不等于看了)、栏目暴露时间、连续收看的栏目、当时的心理状态、对何种类型的广告感兴趣(可以为设计广告提供参考)。
  针对受众的调研费用也很有限,“电话调研”是目前比较实效的方法。
  
  把控三个“点”
  
  所谓三个“点”,主要是对消费者的把控,包括:媒体暴露的时间点、空间点和合理的心理变化点。
  1、把握对时间点的控制。
  如果资金有限,则不能大面积撒网,大面积撒网虽然覆盖面全,但不是哪个企业都可以玩,所以要研究目标群体生活形态、与媒体的接触习惯等,以利于做到精确传播。
  2、把握对空间点的控制。
  目标群体生活形态和社会各个空间有许多接触点,比如针对高端群体,周末他们可能去什么地方?晚上7点黄金时段通常在哪里?回到家大概是什么时候等。掌握了这些精确的资料,结合各个媒体属性,才能做到针对性投放。
  3、把握对心理节点的控制。
  在前两点都做到的情况下,单凭此点依然可以造成一定程度的差异,我们称之为目标群体信息接受度的差异。在广告充斥的时代,广告的投放必须精细化运作,我们要了解目标群体在什么时间对广告的抵抗心理有所降低?什么时候投放广告能给他们造成意外的感觉?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更能引起共鸣?
  再完美的传播策略都难免有遗漏,再强大的传播布局也有薄弱的地方,只有系统、准确、精细化的传播策略才能使品牌在激烈的市场对抗中绝处逢生,以小搏大。
其他文献
团队集体跳槽已经不是新闻了,当年有方正集团的助理总裁周险峰携30位方正科技PC部门的技术骨干加盟海信,近期又传出TCL手机事业部高层受万明坚的“感召”而集体跳槽到长虹;此前,陆强华刚刚离开创维时,带着一群人去独自创业;“小霸王”段永平出走后,一大帮原班人马共同创立了“步步高”;牛根生在伊利“下岗”之后,6年打造出了一个更大的蒙牛。  诚然,这些团队在跳槽的背后都有着明确的或者不为人知的理由,但是由
期刊
本土民营企业的成与败与企业领导者息息相关。很多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很短,固然有竞争激烈的因素,但很多时候,是由于企业在取得初步的成功之后企业的领导者发生了错位,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多尔衮的悲喜剧    努尔哈赤将死的时候,原本要将王位传给最心爱的儿子多尔衮,但多尔衮当时年纪尚小,而当时四阿哥皇太极实力非常强大,这样一来很可能会招惹杀身之祸。所以多尔衮的母亲去找皇太极谈判,传位于皇太极但保证不
期刊
一般而言,广告、铺货、促销是大多快速消费品进入市场的三板斧。市场启动起来,兴奋之余,请市场经理再冷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我们手里的资源到底有多少?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我们进行市场运作的各种手段的目的是什么?目标消费者到底有多少能够对我们的产品持续的购买?    案例:有高空广告还要“搅动”渠道和终端    某保健食品初入广东市场,进入初期通过强力的高空广告的拉动,市场在短期内热闹起来,有了
期刊
“一株”口服液是中国市场上少有的一个历经十数年而依然“健在”的保健品品牌。产品自1990年进入市场以来,几度起起落落。96年后,产品销售进入高速增长期,并迅速由一个区域性品牌发展成为全国性品牌。到1999年,销售达到高峰,全年销售额接近8个亿,此后销量开始下滑,到2003年,“一株”口服液的全国市场销售额已不足1亿元。  尽管公司高层也预感到“一株”口服液不可避免的生命周期,并努力地开发了数个后继
期刊
企业管理者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有效授权对人事主管、员工及企业三方都有利。在管理者方面,授权可以让他们空出较多工作时间做策略性的思考。在员工方面,授权可以让他们学习新的技巧和专长,让主管及员工都有机会发展能力,在事业生涯中更上一层楼。在公司方面,授权可以增进整体的效能。这里提供11项要诀:    01.不要只问“懂了吗”。交办事情给员工时,管理者习惯性都会问“懂了吗?”,“我讲的你明白了吗?”等句子
期刊
在今天整合营销的传播的大风下,其它的传播概念或想法如云一般随风飞扬,已经变的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其作用与价值正在慢慢地淡出我们的视线。然而对企业来说,整合传播真的那么好消化吗?没有其它更适合中小企业的传播方法了吗?  有些人总以为“整合传播在手,市场他日可求”。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整合营销传播虽然美丽但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企业。整合传播对于成熟企业或产品而言是需要的,但如果是新品上市或初创企业,更需
期刊
弄清谁是你的核心员工    美国哈尼根公司的总裁曾经说过“如果雇员桌子上一台价值2000美元的台式计算机不见了,公司一定会对此展开调查。但是如果一位掌握着各种客户关系,年薪10万美元的经理被竞争对手挖走,就不会进行调查,员工们也不会被叫去问话。”有许多公司已经意识到他们正在失去那些核心人才,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是哪些人离开了,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离开,甚至连他们去了哪里也不知道。  要想吸引和留住核心
期刊
“十一”促销是揭开全年旺季销售的序幕,可以说,十一活动成功与否,各项指标增长与否,其关键就取决于市场部的前期策划工作能否落到实处。而此前的市场调研如何找到有效信息,摸准市场脉搏,探明节假日促销的方向呢?一般来说,市场调研至少应涵盖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了解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变化。  这类资料一方面可通过企业平时的客户资料积累来获得,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活动前一个月的终端信息收集获得。如某国际品
期刊
读罢《蒙牛内幕》一书,不禁思考:蒙牛乳业何以在成立之时“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状况下,在短短六年之后,年销售额达到百亿,成为中国企业快速成长的百强之冠呢?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我认为,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  一、行业里的优秀人才做行业里的企业。  我们看一看蒙牛乳业几位创始人的身份:牛根生,原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卢俊,曾在伊利担任党委副书记多年;孙玉斌,原伊利冰淇淋公司总经理……他们都是
期刊
对于“规则”、“法则”、“模式”这类的词汇,我向来是很谨慎的。因为,对我们广告人来说,从来不是缺少规则,而是规则过多,过滥。但我发现,大家津津乐道的,要么就是个人经验主义的所谓规则,或是拿来主义的(西方广告大师的为多)“画瓢”规则,而鲜见来自国内市场实战,经过科学实践的营销规则及方法。当然,我们并不是简单的说要放弃前辈、大师们的经验之谈,而应当使之适用于今天的形势。  在当今营销界,洞察是一个被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