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全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本文概述了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化现状和分析了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并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
为了进一步全面的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由此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再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之一。
一、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的概述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目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财政投入总量的不足。首先,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农村作为受教育人数最多的需求集团在教育经费争夺中处于劣势地位争取到的教育经费份额少于城市。其次,政府对各区域学校的投资力度差别较大,政府偏向于将大量的教育经费投给重点中学这一类的好学校。导致了“重点”与“非重点”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
(二)城乡办学条件上的不均衡
在城市中心偏向和精英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育经费的分配和教师人事制度向重点学校倾斜。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而这种效应愈演愈烈,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状态中。
(三)城乡师资配置上的不均衡
农村教育问题的焦点在教师,城乡师资配置上的差距依旧存在。首先,城乡教师数量上存在差距。在城市、县学校教师数量充足甚至超编,而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数量存在不足。其次,城乡教师质量上存在差距。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教师队伍老龄化、学历水平偏低,而城市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达到中上水平。
(四)城乡学校生源质量上的不均衡
家长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们普遍为孩子选择更好地学校就读完成学业。这种生源的“马太效应”必然将带来一种“黑洞效应”和造成对教育公平的破坏。这种生源的流动也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
二、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原因的分析
(一)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以不均衡为“发展起点”和“发展代价”的发展路径,即梯度发展战略进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宏观因素。在这种非均衡发展的影响下,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现状,各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又没有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很大。
(二)深层制度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
首先,在这种抑农村扶城市的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制度下,导致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师资等义务教育资源存在巨大差异。其次,城乡两者之间文化资本积累的差异导致非均衡。城市儿童具有较农村儿童更为丰厚的文化资本积累,农村儿童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学业的成功要比城市的同等智力水平的儿童困难得多。
(三)最根本的原因: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
美国教育行政专家罗森庭格认为:“学校经费如同教育的脊椎”。在我国采取的义务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的影响下,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通常以优先发展城镇学校以及重点学校为原则,这些学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农村学校发展速度总是落后于城镇学校,从而导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制度的“城乡失衡”。
(四)直接原因:重点学校制度的选择以及“择校”热的影响
首先,重点学校制度的选择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学校间的差距。长期以来,客观上国家把大量稀缺教育资源投入到少量重点中小学,重点中小学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品牌效应吸附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使得农村以及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日趋恶化。其次,近年来部分重点中学转制和“择校”问题导致了优质的生源都集中向城市、县镇学校以及重点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往往只有基础较差的生源。
三、促进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是政府,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落实各自的责任,并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确保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充足性。采取“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调合作”的管理机制以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水平。
(二)现阶段我国各地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大对农村、偏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保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生活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实现区域内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加强农村师资力量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和制度化推进教师交流,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建立农村学校和教师的特殊激励机制,充分激活农村已有教师的潜能,使其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应用。政府应促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均衡化。
(四)改革招生管理制度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金石,目前我国可以通过改革高中阶段的招生制度、规范完善小升初“就近入学”制度、加大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等措施,缓解“择校“热的现状,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均衡化。
参考文献:
[1]任永泽.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3).
[2][5]费振新.试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师资问题[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會科学).2013.(5).
[3]罗丹.英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及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7).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
为了进一步全面的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由此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再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之一。
一、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的概述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目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财政投入总量的不足。首先,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农村作为受教育人数最多的需求集团在教育经费争夺中处于劣势地位争取到的教育经费份额少于城市。其次,政府对各区域学校的投资力度差别较大,政府偏向于将大量的教育经费投给重点中学这一类的好学校。导致了“重点”与“非重点”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
(二)城乡办学条件上的不均衡
在城市中心偏向和精英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育经费的分配和教师人事制度向重点学校倾斜。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而这种效应愈演愈烈,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状态中。
(三)城乡师资配置上的不均衡
农村教育问题的焦点在教师,城乡师资配置上的差距依旧存在。首先,城乡教师数量上存在差距。在城市、县学校教师数量充足甚至超编,而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数量存在不足。其次,城乡教师质量上存在差距。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教师队伍老龄化、学历水平偏低,而城市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达到中上水平。
(四)城乡学校生源质量上的不均衡
家长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们普遍为孩子选择更好地学校就读完成学业。这种生源的“马太效应”必然将带来一种“黑洞效应”和造成对教育公平的破坏。这种生源的流动也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
二、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原因的分析
(一)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以不均衡为“发展起点”和“发展代价”的发展路径,即梯度发展战略进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宏观因素。在这种非均衡发展的影响下,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现状,各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又没有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很大。
(二)深层制度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
首先,在这种抑农村扶城市的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制度下,导致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师资等义务教育资源存在巨大差异。其次,城乡两者之间文化资本积累的差异导致非均衡。城市儿童具有较农村儿童更为丰厚的文化资本积累,农村儿童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学业的成功要比城市的同等智力水平的儿童困难得多。
(三)最根本的原因: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
美国教育行政专家罗森庭格认为:“学校经费如同教育的脊椎”。在我国采取的义务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的影响下,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通常以优先发展城镇学校以及重点学校为原则,这些学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农村学校发展速度总是落后于城镇学校,从而导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制度的“城乡失衡”。
(四)直接原因:重点学校制度的选择以及“择校”热的影响
首先,重点学校制度的选择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学校间的差距。长期以来,客观上国家把大量稀缺教育资源投入到少量重点中小学,重点中小学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品牌效应吸附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使得农村以及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日趋恶化。其次,近年来部分重点中学转制和“择校”问题导致了优质的生源都集中向城市、县镇学校以及重点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往往只有基础较差的生源。
三、促进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是政府,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落实各自的责任,并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确保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充足性。采取“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调合作”的管理机制以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水平。
(二)现阶段我国各地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大对农村、偏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保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生活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实现区域内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加强农村师资力量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和制度化推进教师交流,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建立农村学校和教师的特殊激励机制,充分激活农村已有教师的潜能,使其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应用。政府应促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均衡化。
(四)改革招生管理制度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金石,目前我国可以通过改革高中阶段的招生制度、规范完善小升初“就近入学”制度、加大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等措施,缓解“择校“热的现状,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均衡化。
参考文献:
[1]任永泽.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3).
[2][5]费振新.试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师资问题[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會科学).2013.(5).
[3]罗丹.英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及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