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去开展群众性音乐活动,丰富新农村文化氛围,提高农民整体音乐文化素质进行研究,同时对音乐学研究生乃至大学生积极投身新农村文化建设给予引导,鼓励大学生参与传统民俗活动,对特色文化进行学习、交流、传承,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弘扬。前者音乐专业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发挥学生专业主动性,后者是学生作为学习者、传承者,投入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交流,作用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词:音乐文化建设 服务 传承
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音乐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火花和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以新鲜美丽、简捷感人的形式直接表达出强烈、丰富、真实的思想感情,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这种起源于劳动与生活的美妙艺术,自古至今一直深得人民的喜爱,并早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音乐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构建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可以使农民心灵得以陶冶,人格得以提升。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音乐文化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特别是涉农的地方高校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去。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新农村音乐文化的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专业优势。高校音乐专业院系拥有自己的艺术团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专业舞台上提高表演能力,属于科班学生,奠定了扎实的音乐基础,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拥有教师教育型、表演型、理论研究型等人才。
第二,地方高校区域优势。一般每个地区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在高校中设立居多,利用区域优势为当地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服务更方便,联系更紧密。高职院校应该增强大学责任意识,为本区域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智力保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挥人力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音乐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心聚力,为本区域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音乐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常年呆在象牙塔里进行专业学习,基本都是前人总结曾经的发现和理论,而真正深入民间进行采风的实践活动较少,不能直接接触到最原始的淳朴音乐文化。深入民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新农村的音乐文化活动,有利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真正地了解、研究传统音乐文化。
第四,传统音乐文化传播。扎根于民间的特色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由于诸多原因,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传播,甚至有些宝贵的音乐文化濒临消失。作为音乐专业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借助专业优势,深入到民间去,真正地了解当地的民俗民乐,采集、学习民族音乐文化,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传播、发展、保护我们的传统音乐,使这种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和久远传播。
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
前几年比较红火的“同一首歌”走遍了大江南北,近年的“中华情”也活跃于城市乡间,“心连心”等各种文艺团体的送文艺下乡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应该利用专业优势,利用节假日,以元旦、春节、元宵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七一建党、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契机,组织有主题、有特色的文艺演出,可选择新农村题材,贴近老百姓生活,以清新的旋律、朴实的音调、简练的节奏、高昂的激情、浓郁的民族风格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广大农村、农民的美好生活,展示他们对幸福前景的憧憬与渴望,使他们在音乐文化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此外,我们还可以创编多种形式的舞蹈、音乐剧,丰富农村音乐文化生活,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使题材内容更加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增强作品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不断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二)培养专业文艺骨干,建立群众艺术团体
每个地区自己独有的音乐文化是宝贵的、鲜活的文化遗产,当地的民间艺人或文艺骨干也是带动音乐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我们应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独特的民间乡土音乐文化资源。由此展开的相关音乐文化活动,更容易贴近当地百姓。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应当集中当地文艺骨干,联合民间艺人,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建立群众艺术团体。
在文艺下乡活动中,可以联合当地文艺骨干一起进行节目编排,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加大音乐活动的文化熏陶和影响力;利用业余时间与这些文艺骨干或艺人进行专业交流,使他们向专业水准靠拢,成为专业文艺骨干;利用农闲时节,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可以采取各地方具有特色的地方音乐,如山歌、小调、快板、秧歌、二人转、扇子舞、折子戏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目的在于吸引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
(三)开展专业教育,培养新生专业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的全面实施,音乐课程也在学校教学计划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亮点。学校加强了音乐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们喜爱上音乐课,愿意接触新鲜灵动的事物,但是由于音乐在学科分类上属于一个较小的专业领域,地方的音乐专业教师并不是特别充沛,而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应利用区域就近对缺乏师资的农村进行支教活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处在开始阶段,未来还有许多路要走,还有许多的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在人们日益充裕的物质文明的前提下,精神文明的建设更加需要我们大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不断地去努力研究。我们要搞好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农村和农民落后的文化素质局面,将先进的、积极的、健康的音乐文化带给农民,切身改善和豐富广大农民的音乐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应利用专业优势,开辟多种途径和渠道投入到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当中,并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学习和传承,为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贡献一己之力,弘扬和保护我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才是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肩负的责任。只有全民投入新农村建设,我国的国民素质才能够大幅度提高,新农村建设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郑清军,《农村音乐文化变迁因由谈》[J],《音乐生活》,2009
[2] 黄永林,《农村文化建设与传统民间文化》[J],《学习月刊》,2006
[3] 李鸣、何春,《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J],《甘肃农业》,2006
[4] 汪发元、唐春燕,《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政策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 2008
关键词:音乐文化建设 服务 传承
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音乐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火花和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以新鲜美丽、简捷感人的形式直接表达出强烈、丰富、真实的思想感情,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这种起源于劳动与生活的美妙艺术,自古至今一直深得人民的喜爱,并早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音乐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构建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可以使农民心灵得以陶冶,人格得以提升。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音乐文化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特别是涉农的地方高校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去。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新农村音乐文化的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专业优势。高校音乐专业院系拥有自己的艺术团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专业舞台上提高表演能力,属于科班学生,奠定了扎实的音乐基础,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拥有教师教育型、表演型、理论研究型等人才。
第二,地方高校区域优势。一般每个地区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在高校中设立居多,利用区域优势为当地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服务更方便,联系更紧密。高职院校应该增强大学责任意识,为本区域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智力保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挥人力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音乐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心聚力,为本区域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音乐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常年呆在象牙塔里进行专业学习,基本都是前人总结曾经的发现和理论,而真正深入民间进行采风的实践活动较少,不能直接接触到最原始的淳朴音乐文化。深入民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新农村的音乐文化活动,有利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真正地了解、研究传统音乐文化。
第四,传统音乐文化传播。扎根于民间的特色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由于诸多原因,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传播,甚至有些宝贵的音乐文化濒临消失。作为音乐专业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借助专业优势,深入到民间去,真正地了解当地的民俗民乐,采集、学习民族音乐文化,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传播、发展、保护我们的传统音乐,使这种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和久远传播。
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
前几年比较红火的“同一首歌”走遍了大江南北,近年的“中华情”也活跃于城市乡间,“心连心”等各种文艺团体的送文艺下乡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应该利用专业优势,利用节假日,以元旦、春节、元宵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七一建党、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契机,组织有主题、有特色的文艺演出,可选择新农村题材,贴近老百姓生活,以清新的旋律、朴实的音调、简练的节奏、高昂的激情、浓郁的民族风格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广大农村、农民的美好生活,展示他们对幸福前景的憧憬与渴望,使他们在音乐文化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此外,我们还可以创编多种形式的舞蹈、音乐剧,丰富农村音乐文化生活,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使题材内容更加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增强作品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不断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二)培养专业文艺骨干,建立群众艺术团体
每个地区自己独有的音乐文化是宝贵的、鲜活的文化遗产,当地的民间艺人或文艺骨干也是带动音乐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我们应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独特的民间乡土音乐文化资源。由此展开的相关音乐文化活动,更容易贴近当地百姓。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应当集中当地文艺骨干,联合民间艺人,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建立群众艺术团体。
在文艺下乡活动中,可以联合当地文艺骨干一起进行节目编排,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加大音乐活动的文化熏陶和影响力;利用业余时间与这些文艺骨干或艺人进行专业交流,使他们向专业水准靠拢,成为专业文艺骨干;利用农闲时节,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可以采取各地方具有特色的地方音乐,如山歌、小调、快板、秧歌、二人转、扇子舞、折子戏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目的在于吸引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
(三)开展专业教育,培养新生专业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的全面实施,音乐课程也在学校教学计划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亮点。学校加强了音乐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们喜爱上音乐课,愿意接触新鲜灵动的事物,但是由于音乐在学科分类上属于一个较小的专业领域,地方的音乐专业教师并不是特别充沛,而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应利用区域就近对缺乏师资的农村进行支教活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处在开始阶段,未来还有许多路要走,还有许多的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在人们日益充裕的物质文明的前提下,精神文明的建设更加需要我们大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不断地去努力研究。我们要搞好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农村和农民落后的文化素质局面,将先进的、积极的、健康的音乐文化带给农民,切身改善和豐富广大农民的音乐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应利用专业优势,开辟多种途径和渠道投入到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当中,并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学习和传承,为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贡献一己之力,弘扬和保护我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才是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肩负的责任。只有全民投入新农村建设,我国的国民素质才能够大幅度提高,新农村建设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郑清军,《农村音乐文化变迁因由谈》[J],《音乐生活》,2009
[2] 黄永林,《农村文化建设与传统民间文化》[J],《学习月刊》,2006
[3] 李鸣、何春,《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J],《甘肃农业》,2006
[4] 汪发元、唐春燕,《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政策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