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课堂的教学都是动态教学,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活”堪称语文教学法之精髓。如何才能上“活”语文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语文课堂教育新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要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
要树立语文课堂教育新理念,就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这是呼唤人性回归的教育。为此,作为教师应彻底更新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真正的发言权,有实实在在的动手动脑的机会。
二、要勇于变独角戏为同台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课堂气氛容易单调、沉闷及至令人窒息。上活语文课,教师要善于变独角戏为同台戏,师生共同进行课堂教学探索。比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并不局限于教师的分析,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展开课文内容大讨论,每位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被肯定。然后组织学生自导自演,自编课本剧。演出获得了成功,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兴趣更浓了,以后的语文课,他们就更投入了。这种功效,是教师的独角戏无法实现的。
“把课教活”,就要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应把学生推上主人公的宝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而不是“主角”。让学生活起来,这一点是动态的关键,教师的一切手段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只有“活”起来,才会去深入思考,才能验证知识,拓宽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不再是以往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课堂,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和非凡的应变能力。教师要熟悉新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胸有成竹,还要对学生了如指掌。
要讲究技巧,精心启发,悉心观察,耐心等待,巧妙引导。语文教学应变封闭式为开放式,让小课堂与家庭、学校、社会大课堂互相渗透。扩大信息量,创造机会,增加实践,从深度、广度和效度上巩固知识技能,弥补小课堂的不足。可搞些一日一名言接力、课前一分钟演讲、即兴口头小作文、语文知识竞猜、编排课堂剧等活动,建立“校园文苑”“正反辩台”等组织,使人人都有“风光”的时候,个个都有理想的去处。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树立终身学习观
语文老师应该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精彩纷呈的精神文化遗产。语文老师应该多有涉猎、积累,在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之后,再去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经典,研究各种哲学著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守中国古典文化之宗,吸取各种文化之长,真正做到专而博。老师拥有了这些知识,就有了在课堂上尽情挥洒的可能。每一篇课文,不仅涉及到学科基础知识,而且关联着人情世故、人生哲理、历史变迁、山川风貌、科技发展等,大到天宇苍穹,小到微细土尘。
“腹有诗书气自华”,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为了学生有丰富的精神追求,需要把他们引进书的世界,引领他们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感悟坚强与不屈。阅读这些文学经典,一束束精神的阳光静静地从文字中氤氲开来,除去他们心里的浮躁,让他们充满昂扬向上的力量,让他们渐渐形成一种宁静、淡雅的气质。语文老师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分析教材时就能高屋建瓴式地鸟瞰,从较高的立足点上,对教材进行较深层次的释读,才能将语文课上得有浓厚的语文味。
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上课时精神饱满,自豪自信;教态和蔼可亲,自然大方;板书清晰美观,富有哲理;教学民主开放,引人入胜;善于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用激情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美的手势等);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总之,语文教学应在“活”字上下功夫。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轨,把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让引导者与参与者形成共鸣。变教为学,乐教乐学,活教活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大乐园里健康成长,不断进步。“活”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语文课堂教育新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要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
要树立语文课堂教育新理念,就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这是呼唤人性回归的教育。为此,作为教师应彻底更新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真正的发言权,有实实在在的动手动脑的机会。
二、要勇于变独角戏为同台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课堂气氛容易单调、沉闷及至令人窒息。上活语文课,教师要善于变独角戏为同台戏,师生共同进行课堂教学探索。比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并不局限于教师的分析,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展开课文内容大讨论,每位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被肯定。然后组织学生自导自演,自编课本剧。演出获得了成功,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兴趣更浓了,以后的语文课,他们就更投入了。这种功效,是教师的独角戏无法实现的。
“把课教活”,就要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应把学生推上主人公的宝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而不是“主角”。让学生活起来,这一点是动态的关键,教师的一切手段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只有“活”起来,才会去深入思考,才能验证知识,拓宽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不再是以往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课堂,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和非凡的应变能力。教师要熟悉新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胸有成竹,还要对学生了如指掌。
要讲究技巧,精心启发,悉心观察,耐心等待,巧妙引导。语文教学应变封闭式为开放式,让小课堂与家庭、学校、社会大课堂互相渗透。扩大信息量,创造机会,增加实践,从深度、广度和效度上巩固知识技能,弥补小课堂的不足。可搞些一日一名言接力、课前一分钟演讲、即兴口头小作文、语文知识竞猜、编排课堂剧等活动,建立“校园文苑”“正反辩台”等组织,使人人都有“风光”的时候,个个都有理想的去处。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树立终身学习观
语文老师应该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精彩纷呈的精神文化遗产。语文老师应该多有涉猎、积累,在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之后,再去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经典,研究各种哲学著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守中国古典文化之宗,吸取各种文化之长,真正做到专而博。老师拥有了这些知识,就有了在课堂上尽情挥洒的可能。每一篇课文,不仅涉及到学科基础知识,而且关联着人情世故、人生哲理、历史变迁、山川风貌、科技发展等,大到天宇苍穹,小到微细土尘。
“腹有诗书气自华”,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为了学生有丰富的精神追求,需要把他们引进书的世界,引领他们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感悟坚强与不屈。阅读这些文学经典,一束束精神的阳光静静地从文字中氤氲开来,除去他们心里的浮躁,让他们充满昂扬向上的力量,让他们渐渐形成一种宁静、淡雅的气质。语文老师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分析教材时就能高屋建瓴式地鸟瞰,从较高的立足点上,对教材进行较深层次的释读,才能将语文课上得有浓厚的语文味。
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上课时精神饱满,自豪自信;教态和蔼可亲,自然大方;板书清晰美观,富有哲理;教学民主开放,引人入胜;善于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用激情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美的手势等);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总之,语文教学应在“活”字上下功夫。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轨,把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让引导者与参与者形成共鸣。变教为学,乐教乐学,活教活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大乐园里健康成长,不断进步。“活”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