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对台军售者的权利与能力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进口大国,中国通过贸易渠道对外施加影响的能力也与日俱增
  
  最近,关于中国方面将制裁参与售台武器的美国公司的说法,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基于国家安全和道义理由对特定公司实施贸易制裁,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权利,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司空见惯。某些西方主流媒体评论声称此举“可能给中国带来事与愿违的负面效应,包括损害中国国内工业,使中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并削弱中国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采购设备的能力”,不过是耸人听闻的伪问题而已。
  首先,主权国家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并不存在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国际经济组织的“权力”不仅有限,而且是主权国家依照自己的意愿赋予的,而不是相反。正因为如此,没有任何一个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协定规定了要剥夺一个主权国家经济自卫的手段;相反,所有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协定都以尊重一个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的权利为基本前提,即使是世界历史上的绝大多数不平等条约也不敢公然践踏这一点。
  让我们看看世贸组织的规则。这个被认为是“经济联合国”的组织赖以建立的基本规则是《1947年关贸总协定》,其中第二十一条便是“安全例外”,其中明文规定“本协定的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阻止任何缔约方采取其认为对保护其基本国家安全利益所必需的任何行动”,而台湾问题正是中国核心利益所在。
  其次,即便有哪个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协定企图剥夺一个主权国家经济自卫的手段,也没有任何一个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协定拥有独力实施这一做法的能力,因为它没有税收、没有军队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武装力量,除非是丧失了国家主权的被占领国家,或是已经经济破产无路可走的国家,否则,谁会买账?
  第三,在国际贸易中制裁外国特定公司的做法并非中国首创,更不是中国用得最多,而是美国用得最多。
  任何国家要有效捍卫自己的权利,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从世界各国贸易制裁的实践来看,贸易制裁的能力本质上就是从供给、需求两个方面扼制制裁目标的能力,前者是减少、终止对制裁目标供应重要原料或技术、装备,后者是控制制裁目标的销售市场。作为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对发达国家企业实施贸易制裁的能力主要源于自己的进口能力。
  进口的能力是一种权力。美欧等国为什么能够依据本国反垄断法等经济法规向其他国家企业及其高管罚款乃至监禁?那些外国企业高管为什么会接受这些处罚?答案在于美欧巨大的进口能力。为了将来能够继续在该国市场销售产品,大多数境外当事人都会接受处罚,他们在该国范围内一般也有子公司或财产可以用来执行判决。即使是对外国人处以刑事处罚也并不十分困难,这些因违反美欧等重要进口国经济法规而获罪的外国企业高层思考角度与一般刑事罪犯不同,为了未来能够自由出入该国,他们往往会选择自愿到该国接受监禁处罚。
  与此同理,作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进口大国,中国通过贸易渠道对外施加影响的能力也与日俱增。无论是单个企业、行业还是整个国家,一旦被认为有赢得中国市场或投资的前景常常就身价猛涨;与中国交恶则身价大跌,这方面的案例已不胜枚举。尽管我们不应追求滥用实施贸易制裁的能力,但我们应当认识到自己拥有这种日益增强的能力,并在必要时果断使用。
  中国尚未宣布要采取何种具体制裁措施,涉案军售公司正忐忑不安等候中国宣布制裁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贸易制裁要想打准打狠,就当期而言,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要落实到积极参与军售的公司,要让他们损失的不仅仅是静态的当期利益,更要让他们损失在增长最快的大市场上的前途,从而影响他们在业内的地位。任何一个行业的企业要取得和保持领先地位,都必须进入规模足够大、且增长最快的市场,率先进入者可能赢得重新洗牌跃居行业领先的机会,进入步伐缓慢和退出者将承受巨大的落伍风险。康师傅本来在台湾食品行业属于无名小厂,就是因为率先进入大陆市场而跃居台湾食品行业数一数二的巨头。在技术和资本密集行业(军火无疑名列其中),这种寡头竞争效应更为突出。
  其次,我们不能把对台军售有关的国家和公司看成铁板一块的整体,我们要看到这些国家中有助长分裂主义势力的政客,也有主张与中国和谐相处者;这些公司中有的高管积极主张参与对台军售,也会有高管更看重对华关系。仅仅打击相关国家和公司整体往往不足以遏制其道德风险。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将代价落实到相关公司积极主张参与军售的高管、积极推动军售的政客本人身上,要让此事不是成为他们在公司、在选民、在政府中的“业绩”,而是成为他们在公司、在选民、在政府中的败笔,并因此而影响他们在公司、选举和政府中的地位。这一点是制裁“打准打狠”的关键。
  从长期来看,我们更需要全力以赴发展自主先进制造业,只有这样才能釜底抽薪,彻底打消某些公司有恃无恐的思想。
其他文献
希腊危机所投射的,是欧元区整体的财政困局。要从根本上避免危机重演,欧元区的制度框架就必须变革    5月2日,欧盟原则上同意连同IMF一起向希腊提供价值1100亿欧元的援助,给3个月以来的有关救助希腊问题的争执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救助计划的具体细节是:欧盟国家将联手提供800亿欧元,IMF提供300亿欧元。援助贷款的利率为5%,第一笔贷款将在5月19日希腊下一笔85亿欧元的国家债务到期之前到位
期刊
就金融监管尺度,政治家和银行家在达沃斯上演了一次观点大“碰撞”。    靶子奥巴马     “碰撞”过程中,银行家们最重要的“靶子”就是奥巴马1月21日高调宣布的一项监管提议:限制商业银行规模、禁止吸收客户存款的商业银行从事自营私募股权及对冲基金业务交易,或代表银行自行投资。  “我们要更好的监管,而不是更多的监管,”英国劳埃德银行董事长彼得·莱文的声音颇有代表性。  奥巴马的提议,目的是避免形成
期刊
对外国军火商实施贸易制裁,以惩罚它们向台湾供应武器,可能给中国带来事与愿违的负面效应,包括损害中国国内工业,使中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并削弱中国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采购设备的能力。  奥巴马政府宣布其首份对台军售方案后,中国周末威胁将对数家美国武器供应商实施制裁,包括飞机制造商波音。  中国航空业由政府所主导,采购活动一向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据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对波音实施公然制裁,将对“中国现有的商
期刊
新进入城市或就业市场的居民,住宅需求旺盛。如何为他们设计出适合的住宅供给制度,在快速城镇化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最大和最急迫的问题,乃是新进入就业市场的居民——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工厂工人、娱乐场所餐饮业服务员、物业、保安等)的住宅需求。对于这些人来讲,即使以生产者价格供应住宅,他们也消费不起。怎样将其劳动力资本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乃是住房制度设计的关键。   
期刊
尽管大多数舆论都更为看好“中国龙”,但“印度象”也有很多优势    作为21世纪两大新兴发展中国家,印度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人均收入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高,财富收入两极分化严重;两国同时也是世界上送出留学生最多、接受海外汇款最多、人才流失数量庞大的两个国家。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企业家,成为美国硅谷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与印度也有着许多不同,中国经济
期刊
《阿凡达》的热播,标志着3D电影时代的来临,也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机会与挑战    2009年中国制作影片450部,比2008年增长了44部,进口影片上映数量也从2008年的44部上升到2009年的51部。截止到2009年10月,在票房排名前20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51%。但是现在中国电影正面临一场新的机会与挑战。  《阿凡达》席卷全球,使3D电影大放异彩。有专家认为,3D电影将带来电影史的又一次重
期刊
改革开放初期的5个“一号文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声,记载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按下了18个鲜红的血手印,分田到户,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邻村得知后,也模仿着干起来。1979年6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到凤阳听了有关大包干的汇报后,当即表示支持。  凤阳县小岗队18个农民包产到户的壮举,率先敲响中国农村改革的鼓点。    不准落
期刊
1月3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七个以“三农”为内容的中央一号文件。  追溯历史,人们自然会想到26年前的一幕: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建国35周年盛大游行中,当农民游行队伍高抬“联产承包好”五个大字的巨幅标语牌走过检阅台时,广场上顿时欢呼起来,人们齐声高喊:中央一号文件好!  198
期刊
2000年给朱镕基总理上书的著名乡党委书记李昌平,10年后再度语出惊人:近年连续出台的涉农一号文件,措施与目标还有不配套的地方    “我叫李昌平,今年37岁,经济学硕士,在乡镇工作已有17年,现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含着泪水给您写信。我要对您说的是: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2000年3月8日,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
期刊
参与2010年达沃斯年会的一些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的缓慢复苏在未来数月间会再度受挫    当出席达沃斯年会的2500余名政商界精英打点行装,离开冰天雪地的达沃斯时,留下的是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期望,还有一连串的问号。  私募巨头凯雷集团常务董事大卫·鲁宾斯坦对本轮金融危机的描述是:“我们已经经历过了一次心脏病发作,但心脏病不再会致命了。”但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肯尼斯·若戈夫则认为,激进的刺激政策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