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认可与国家正当性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r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90年,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一本书,叫《政府二论》,而第二论的副题是“论公民政府的真正起源、权限与目的”。在这本书中,洛克做了一些重要宣称。他说,人生而自由平等独立,并拥有一些自然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健康和财产权。未经个体同意,没有任何组织可以强迫人们离开这种完全自由的自然状态。
  这就是有名的社会契约论:国家存在的唯一的正当理由,是得到人民的同意。国家并非自有永有,而是人民为了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利益而自愿订立契约的结果。1776年,杰斐逊起草的《美国独立宣言》几乎沿用了洛克的思路,认为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障人民天赋的自然权利,而政府权力必须源于人民的同意。如果政府违反契约,人民便有权起来反抗。
  洛克的论证其实有两部分。第一,人拥有自然权利,这些权利保障了人的根本利益,而没有任何法律规范的自然状态最后会导致战争状态,我们因此有理由进入国家,因为国家能更有效保障我们的自然权利,并令我们和平安全地活在一起。第二,作为自由理性的个体,我们清楚知道前面所说的道理,因此有意识地选择一致同意离开自然状态,组成国家,并接受国家的统治权威。
  洛克认为,在这两个论证中,(二)才是根本的,因为(一)只是帮助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同意,而“同意”这一行动本身,才是构成政治义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个人同意如此重要,因为它体现和尊重人是独立自主的道德主体。如果政治权威是人们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自愿同意的结果,政治义务遂是自己加给自己的,而不是别人强迫我们接受的,因此具有最高的道德正当性。
  洛克的观点,却受到不少质疑。其中最有名的批评,是认为社会契约只是一个虚构,因为历史上国家的存在从来没有得到人民的真实同意。相反,更多的时候是“枪杆子出政权”。也就是说,社会契约并没有任何道德约束力。洛克不是没意识到这个困难,因此在书中作出了“明示同意”和“默示同意”的区分,并认为只要人们在国家中享受到某些好处,例如拥有财产或使用道路,也就等于作出了某种默示同意,因此有义务服从国家。很少人会认为洛克这个辩护站得住脚,毕竟我们一出生便已不得不活在国家之中,就算我们不喜欢也别无选择。而即使我们享有国家提供的一些好处,也不表示我们已作出某种实质承诺,并因此而要承担相应的政治义务。
  这于是带出一个问题:即使社会契约并未在历史中出现过,国家的存在也不是我们同意的结果,作为自由平等理性的道德主体,我们经过反思后,是否有理由接受国家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同时追求一个自由民主制的国家?我认为是可以的。这个论证过程,我称为“反思性的认可”。

公共反思是政治实践的开端


  让我们从当下想起。我们已活在国家当中。我们具有自由意志和反思能力。现在让我们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有理由继续留在国家中生活吗?有人或会马上质疑说,这样问没意思,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不是的。首先,如果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努力想办法离开。即使没有办法离开,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做个精神上的无政府主义者。这样我们虽然活在国家之中,甚至迫不得已要服从国家的法律,但我可以对这个国家毫无认同感,甚至会做出各种消极抵抗,又或努力联合其他人改变目前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我们身在国家之中而认真反思这样的问题,不管答案是什么,对我们自身都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国家的存在不是自有永有且必然如此,我们可以对国家进行理性反思和道德评价。这个反思过程,一方面体现了我们是自由的道德主体,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一种政治态度,即国家加诸我们身上的种种约束是需要理由的,而这些理由需要得到我们的合理接受。这即意味着,公共反思是政治实践的一部分,甚至是实践的开端。如果所有人都以这种反思的态度面对政治,我们的公共生活即会发生根本改变。
  国家是什么呢?国家是在特定领土之内,唯一拥有制定及强制执行法律的正当性权力,并有权要求在其治下每个人有义务去服从这些法律的政治组织。国家存在的理由,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它使得公正稳定的社会合作成为可能。人与人的合作,会带来许多好处。例如联合起来以抵抗自然灾害和外敌侵略,分工合作以生产更多财货,互相学习以创造知识,彼此关顾以建立社会关系,代代相继以丰厚历史语言道德文化。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自我的建立,人生意义的追寻,以至伦理宗教生活的安顿,都离不开社群生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人与人生活在一起,会有许多冲突的可能,因为资源有限,因为价值和信仰的差异,也因为人性中自利和恶念的一面。
  我们因此意识到,要有稳定的合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套合理的规则,形成健全的制度,并且要有能力确保所有人服从这套制度。这套制度将规定我们以什么方式进行合作,包括政治权力的正当性从何而来,个人享有什么权利和义务,社会资源以什么方式分配,并在有冲突时提供公平裁决的程序和准则等。没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便很难避免理性选择理论中所谈的囚犯两难和坐顺风车的情况,甚至会陷入霍布斯和洛克所分别预见的战争状态。故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社会合作的观点看,有国家(即有规则且能得到强制执行)的状态较没有国家(即没有规则或有规则却难以有效执行)的状态要好。
  但我们须留意,这个结论不是从国家的历史起源来谈,也不是说国家的出现是人们真实签下一纸契约的结果。但它不是虚构的,而是当下真实的我们在公共领域经过认真反思后所作的理性认可。而如果这个反思的认可在社会得到广泛接受,国家解体的机会就很小。事实似乎也印证这点。在各种有关国家正当性的争论中,无论是主张改革还是革命,焦点都不在要国家还是要无政府,而是要什么样的国家。也就是说,大家都默认了国家存在的必要,不同意的只是国家应该根据什么原则组织起来。
  所以接着下来,我们必须回答第二个问题:从平等自由人的观点看,怎样的国家制度,才能保证公正的社会合作?这也是当代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他的名著《正义论》中问的问题。罗尔斯虽然明言他的理论上承洛克、卢梭和康德的社会契约论,但他的基本问题却不是要不要国家,而是国家必须根据怎样的原则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他一开始就清楚地告诉读者,他的契约论是假设性的,因此他提出的正义原则的说服力并不来自真实的同意,而是来自道德反思后的理性认可。

自由人


  我认为,如果我们从自由平等出发,自由主义会主张,一个公正的国家,最少必须满足两个制度要求。一、国家必须通过宪法,保障每个公民享有一系列平等的基本自由,这些自由构成人的基本权利。二、必须实行选举的民主制度。
  如何论证这种制度的必要性?这牵涉颇为复杂的道德论证,但关键之处,系于我们对自由和平等的理解。核心理念是:因为我们理解自身是平等的自由人,所以我们要求国家必须能提供最合理的制度和社会条件,容许每一个体都能实践生命中重要的自由,并全面发展成为自由人。
  我在这里,特别用了“理解自身”一词。自由和平等,不是自然之物,而是道德价值。我也不认为它们是不证自明的自然权利,或先验的普世价值。它们同样需要得到我们的反思性认可。因此,这些价值能否在我们的国土生根成长并化成制度,视乎作为实践主体的我们如何理解这些价值的意义,以及它们对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对整个政治社群生活意味着什么。专制之恶之为恶,不是明明白白放在那里,我们便能见到。自由之好之为好,同样不是简简单单一说,我们便能体会。它需要通过理智和情感,通过历史文学艺术,通过公民行动,通过对人的恶、人的善、人的脆弱、人的高贵的认识,通过道德资源的累积,逐步逐步来学习。
  我略谈一下我的思路。什么是自由人呢?第一,一个自由的人,首先不是在身体、意志、思想和行动上受到他人任意支配的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和追求。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别人的财产或工具。第二,一个自由的人,是有理性能力作出判断和选择的人。他有能力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政治信念、事业爱情并赋予生命意义,同时在相当程度上对这些选择负责。换言之,他并非仅由本能支配,而是能对自己的欲望和信念本身进行理性反思和评价的人。第三,一个自由的人,还是一个有能力在道德和政治领域实践反思性认可的人。他既可以使用道德语言进行论证和判断,同时有相应的意愿去遵从道德的要求。
  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自由人这个道德身份?我想主要的理由,是自由关乎人的福祉和尊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自由人且极为重视这个身份时,我们同时可从一普遍性的观点,意识到社群中其他人同样是自由人,同样有他们对幸福和尊严的追求,因此我们接受和要求在国家中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道德地位。过了这一步,平等权利和民主选举的重要,就不是那么难理解,因为这两者正是实现平等的自由人的必要条件。权利的核心理念,是确保每个公民在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享有自主选择的自由。民主的基本理念,是确保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自由去参与公共事务。
  以上讨论旨在说明,国家权威的正当性,并不是像洛克所说的通过一次性的真实契约来完成的。一来这不是历史事实,二来在论证上也未必需要。我尝试指出,政治正当性的建立,是立足于当下的我们─自由平等的公民─在公共领域自由运用我们的理性和道德能力,通过持续不断的商谈对话论证,最后达致的反思性认可。国家得到的认可程度愈高,它的正当性就愈高。
  这样的模式,有几个好处。一、它是开放的,容许所有公民参与。二、它是反思的,因此确保所有论证都会受到理性检视。三、它是有约束力的,因为是真实的我们在作出真实的反思和认可。四、它是有进步可能的,因为持续的道德反思,会丰富我们的道德资源,拓阔我们的道德想象。
其他文献
最近看到一个小女孩暑假在父母的馒头档口做童工的新闻,让我想起某些长期想不明白,最近貌似有所悟的事情。  新闻里,读小学的女孩暑期在父母的馒头档口做帮工,每天从开门到结业。被询问到别的小朋友放假都在玩或者做喜欢的事情,自己有什么想法时,小女孩竟然说,我在这儿帮工还是比那些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好。  我听后觉得匪夷所思,小孩子这么小,会这样认识、说这样的话。虽然中国有穷人孩子早当家的说法,但
道德和人性的高尚必须以健全的司法制度作为基础,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危机及司法理赔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多重缺陷和漏洞,已经成为政府所要弥补的当务之急。  2010年10月20日晚,21岁的药家鑫驾驶一辆雪佛兰“克鲁兹”私家轿车去会女友,在西安大学城学府大道上将骑电动车的26岁女服务员张某撞倒。其下车查看时发现躺在地上的伤者看见了自己,还试图去看车辆后牌号,遂连捅对方8刀致死。随后药家鑫驾车逃逸时又撞伤行人
2002年,一位以香港为基地的货币专家邓肯(Richard Duncan)出了《美元危机》一书,最近他又出了《新萧条》的著作。他的主要论点是,自从布雷顿森林协议固定汇率制互解和美元脱黄金化之后,美元就不再有标准,它自己就是标准,这造成了美债的无限增加及美元的泛滥,美元本身已成了全球最大的泡沫。那是世界经济出问题的源头。国家靠着财税及支出的均衡来维持的经济政策,已被货币政策所取代。他认为美国印钞票的
管理學大家、“社会生态学家”彼得·德鲁克以善于对长时段的社会形态变迁做出准确的预判而闻名。当被问到为何能做到这一点时,德鲁克这样回答:我不做预测,我只是望向窗外,看看那已经发生的未来。  这一回答充满了禅意,也散发着浓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气息。  未来,是人的创造,但人不是生活在虚空之中,不能任凭主观意愿随意挥洒。马克思精辟地做了概括:“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
1968年,“上山下乡”的青年。  人从他的青春里走来。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对过去和现在了解得越少,他对未来的判断就越不可靠。”一个人的“过去”,总会以直接或变形的形式,被带到“现在”和“未来”,像幽灵一样伴随着他的一生。  最无法走出的“过去”,莫过于一个人形成自我认同、大声对世界说话的青少年时期,即“青春期”这一段了。  当下的中国,和个体一样,也没有走出“过去”,而且,正在“
中国乳业的混乱格局,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在继续滑向信任危机的深渊。  近期,素有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再次发炮,指出2010年新的乳品标准要求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最低为2.8克,而该标准颁布前的要求是不低于2.95克。生鲜乳菌落总数以前允许每毫升50万个,现在是每毫升200万个。这一标准是全球最差的标准,而出台这样标准的原因是标准制定被大企业所左右。  针对王丁棉的批判,内蒙
如今,经济决策者若想寻求可供模仿的成功模式,会有大把选择。以中国为首的诸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来频频创出高增长新纪录,为他国树立了可供追随的模式。尽管发达经济体表现远远不及平均水平,但也有显著的例外,比如德国和瑞典。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经常说,“像我们这样做吧—你们的经济也能繁荣。”  但是,更仔细地考察一下你会发现,这些国家引以为傲的增长模式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它们依赖巨额外部盈余来刺激贸易
自去年8月份厦门担保事件后,浙江、江苏、河南等地担保公司危机不断浮现,如今广州华鼎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注:以下简称中担)双双在社会上掀起波澜。民间信贷危机不断发酵之下,位居其中的担保业已危机四伏。  自2003年开始,担保业因受监管羁绊极少,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发展之快远超其他金融机构,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行业一直载杂乱之名,难以深耕。此次担保市场信贷危机犹如大浪淘沙,大批
从中长短周期来看,中国经济处于下行叠加阶段。  李佐军如今已不愿多谈两年前那次内部报告中提及的经济危机预测。在那个内部报告中,他预测,根据政府所采取应对措施的不同,危机或在2013年7、8月份出现,或将在2015、2016年爆发。  今年6月,这一内部报告被业内人士找出,在网上飞速流传。由于这个两年前的论述与当前经济形势有某些吻合之处,一时,李佐军的宏观经济分析判断能力被业界广为推崇。  鉴于对中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不无揪心地说:“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这个“周边国家和地区”里就有韩国。邓小平这里说的是经济,曾经与中国同一起跑线的韩国,现代化发展已经领先了一大步,人均GDP是中国的四五倍。其实,在“打老虎”问题上韩国也早了20年,这个方面一比较我们同样要有紧迫感。韩国是中国的近邻,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关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