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每一位语文教师向创新型的教师转变,开阔视野,树立语文教育观念,不断提高驾驭语文教学的能力,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扎扎实实用语文。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
中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和高尚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锻炼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构建学生的审美意识。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呢?
(1)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只要我们真正树立起教书育人的观点,就能有机地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生动的历史或现实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语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要突出审美教育。审美情感能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我们通过语文课中文学欣赏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领略到山光水色、花草虫鱼的自然美,感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人情美和作家创作的艺术美。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去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美是到处存在的,发现美、感受美的途径也很多。语文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的朗读就是一个传统而有效的感受美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朗读,在时而高亢、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悲壮的语调中能够体验语句的节奏感、音乐美,从而自觉地进入审美状态。尤其是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易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学习语文,首先要训练学生自学进行积累,这是基础课程。学习语文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个基础是否坚固、厚实。一要积累生活,二要积累知识,三要积累语言,四要积累能力。要训练积累,主要的途径是观察、聆听和阅读。学习语文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贵在创新和讨论之后,进一步进行操作练习,通过实践运用,以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迁移和创新的目的。
二、注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和谐
(1)讲读和谐
我们要注重教师讲解和学生读悟之间的和谐。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则在精要之处作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通过点拨,自读自悟所得,既掌握了知识,又促进了学习能力的提高。
(2)说写和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课堂你问我答,热热闹闹,可是要他们提笔写一段话的时候,却是苦思冥想,这种说写不和谐的情况非常普遍。语文教学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动口怕动手”的状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重视书面语言的表达,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穿插小练笔,如仿写、续写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要经常运用,实现说写和谐,同时也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
(3)提问、质疑和谐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用自己事先设计的问题牵着学生走,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学中出现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失衡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新课伊始,给学生较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反复地读课文,而充分读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质疑,自我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后,在小组或全班同学之间质疑交流,相互启迪,教师适时点拨,使更多的学生“豁然开朗”,受到启发。因此,保持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之间的和谐,让学生充分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我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4)情感、理性和谐
教师要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示范朗读、诱导移情等手段,使学生激起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感。事实表明,融入情感的教学已远远超越理性的指导。
三、走出新课改语文教学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以人为本。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矛盾中进行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两个误区:
(1)放任自流,放出去,收不回来,使课堂教学出现一种散乱无章、一盘散沙的状态
“自主学习”变成了“自由学习”。有的课堂上是“你说,他说,你再说”,任凭学生上天入地解释文本,教师笑而不语,名曰“教学民主”。在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有时与教师自己的备课思路不一致,有的教师因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不能随机处理,留下了一些遗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从而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使课堂教学亮点频现。另外,要加强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做到及时处理学生的信息,以不变应万变。
(2)课堂教学平平淡淡,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亦然。课堂教学的致命弱点就是“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抓住重点敢于取舍。在合作学习中要避免把“合作学习”当作“合伙学习”。有的课堂教学,乍一看学生讨论问题热热闹闹,貌似气氛活跃,实际上有的学生根本不是在讨论问题。原因是提出的问题缺乏探究价值,激不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必须在学习小组中明确目标任务,推选中心发言人,向全班汇报讨论意见等做法,就能很好地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的弊端。
合作学习应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之上,除生生合作外,还需要师生合作。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是需要点燃的火种,不是接受知识的罐子。教学过程中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师生的交往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比如教师用富有激情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精美的课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精炼的语言进行教学环节的过渡,以抑扬顿挫的声调进行语言的表达,以鼓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表述给予中肯的评价,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需要和兴趣,使整个教学呈现一种愉悦的情境,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氛围。
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前提是,教师须真正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争鸣,并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改变以“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意识,应以“油灯精神”向学生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表现的舞台。
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我想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勤于实践,在探索中学习,在创新中提高,语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一、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
中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和高尚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锻炼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构建学生的审美意识。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呢?
(1)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只要我们真正树立起教书育人的观点,就能有机地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生动的历史或现实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语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要突出审美教育。审美情感能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我们通过语文课中文学欣赏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领略到山光水色、花草虫鱼的自然美,感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人情美和作家创作的艺术美。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去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美是到处存在的,发现美、感受美的途径也很多。语文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的朗读就是一个传统而有效的感受美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朗读,在时而高亢、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悲壮的语调中能够体验语句的节奏感、音乐美,从而自觉地进入审美状态。尤其是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易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学习语文,首先要训练学生自学进行积累,这是基础课程。学习语文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个基础是否坚固、厚实。一要积累生活,二要积累知识,三要积累语言,四要积累能力。要训练积累,主要的途径是观察、聆听和阅读。学习语文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贵在创新和讨论之后,进一步进行操作练习,通过实践运用,以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迁移和创新的目的。
二、注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和谐
(1)讲读和谐
我们要注重教师讲解和学生读悟之间的和谐。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则在精要之处作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通过点拨,自读自悟所得,既掌握了知识,又促进了学习能力的提高。
(2)说写和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课堂你问我答,热热闹闹,可是要他们提笔写一段话的时候,却是苦思冥想,这种说写不和谐的情况非常普遍。语文教学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动口怕动手”的状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重视书面语言的表达,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穿插小练笔,如仿写、续写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要经常运用,实现说写和谐,同时也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
(3)提问、质疑和谐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用自己事先设计的问题牵着学生走,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学中出现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失衡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新课伊始,给学生较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反复地读课文,而充分读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质疑,自我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后,在小组或全班同学之间质疑交流,相互启迪,教师适时点拨,使更多的学生“豁然开朗”,受到启发。因此,保持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之间的和谐,让学生充分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我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4)情感、理性和谐
教师要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示范朗读、诱导移情等手段,使学生激起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感。事实表明,融入情感的教学已远远超越理性的指导。
三、走出新课改语文教学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以人为本。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矛盾中进行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两个误区:
(1)放任自流,放出去,收不回来,使课堂教学出现一种散乱无章、一盘散沙的状态
“自主学习”变成了“自由学习”。有的课堂上是“你说,他说,你再说”,任凭学生上天入地解释文本,教师笑而不语,名曰“教学民主”。在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有时与教师自己的备课思路不一致,有的教师因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不能随机处理,留下了一些遗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从而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使课堂教学亮点频现。另外,要加强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做到及时处理学生的信息,以不变应万变。
(2)课堂教学平平淡淡,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亦然。课堂教学的致命弱点就是“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抓住重点敢于取舍。在合作学习中要避免把“合作学习”当作“合伙学习”。有的课堂教学,乍一看学生讨论问题热热闹闹,貌似气氛活跃,实际上有的学生根本不是在讨论问题。原因是提出的问题缺乏探究价值,激不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必须在学习小组中明确目标任务,推选中心发言人,向全班汇报讨论意见等做法,就能很好地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的弊端。
合作学习应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之上,除生生合作外,还需要师生合作。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是需要点燃的火种,不是接受知识的罐子。教学过程中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师生的交往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比如教师用富有激情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精美的课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精炼的语言进行教学环节的过渡,以抑扬顿挫的声调进行语言的表达,以鼓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表述给予中肯的评价,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需要和兴趣,使整个教学呈现一种愉悦的情境,营造和维持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氛围。
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前提是,教师须真正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争鸣,并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改变以“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意识,应以“油灯精神”向学生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表现的舞台。
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我想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勤于实践,在探索中学习,在创新中提高,语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