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计算机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运用最好的方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能,最终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关键词:教学模式;探索;尝试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
中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计算机教育,由于各种的原因,中学计算机教育课堂效率低下,或者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这是由于在学校计算机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课程的结果。一些地区已经把计算机作为一门会考科目,这本来是重视计算机教育的表现,同时也造成有些教师只能挤掉上机时间,减少上机课时,有的甚至拼命地搞题海战术,以期待能在会考中考出好的成绩。这种教学是一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是一种应试教学,并不是素质教育,并没有真正教会学生计算机的知识,也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这是违背开设计算机课的初衷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做了一些探索,发现在计算机教育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二、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1.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好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但是这种模式机房配置要求较高,一般需要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需要配备专门的软件。一般可适合于上复习课、基础知识课和练习课,因为这些课,教师可自制一些操作简单的课件进行演示或学生自行练习,不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
2.一堂讲,一堂练
目前,不少的学校计算机教学配备的是单机房或无盘工作站的网络机房,还有一个或几个为各科教学而设的配有大屏幕实物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在这种配置情况下,整个教学过程若在机房进行,边讲边练,会产生以下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会自顾自的操作,课堂纪律较差,教师的讲授效果甚微。对于这种配置笔者推荐一堂讲、一堂练的模式,这“一堂”并不是一个量化的概念,讲课时一分为二,一半上机,一半上课,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在教室上课,有时在机房练习。需要演示教学课件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就在大屏幕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过程,而操作性比较强的DOS命令、WPS文字编辑、程序设计课,教师讲授在大屏幕教室进行,学生练习在机房进行。以DOS命令为例,教师可以先在有大屏幕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将DOS命令的类型、功能、格式讲解并演示,再叫一个或几个同学演示操作,第二次上课就留给学生一些任务,让他们上机完成。这样一来,在第一節课上,学生通过听、看基本掌握命令的格式、功能等,第二次上课通过自己实践,进行巩固练习。这样,教学过程即集中又特别,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又在练习课上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深入学习其他知识,而后进的同学,也可以循序渐进的学习,教师可以花较多的时间用以辅导后进生,既保证了课的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时操作,不易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尤其目前计算机课时量很少,两节课的间隔时间较长,学生易忘,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重复。
当然,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教师都应精心准备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形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必须加强机房内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笔者在组织实践教学时,还随意指定一些“辅导员”。让他们解答同学们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中学计算机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能,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关键词:教学模式;探索;尝试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
中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计算机教育,由于各种的原因,中学计算机教育课堂效率低下,或者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这是由于在学校计算机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课程的结果。一些地区已经把计算机作为一门会考科目,这本来是重视计算机教育的表现,同时也造成有些教师只能挤掉上机时间,减少上机课时,有的甚至拼命地搞题海战术,以期待能在会考中考出好的成绩。这种教学是一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是一种应试教学,并不是素质教育,并没有真正教会学生计算机的知识,也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这是违背开设计算机课的初衷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做了一些探索,发现在计算机教育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二、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1.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好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但是这种模式机房配置要求较高,一般需要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需要配备专门的软件。一般可适合于上复习课、基础知识课和练习课,因为这些课,教师可自制一些操作简单的课件进行演示或学生自行练习,不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
2.一堂讲,一堂练
目前,不少的学校计算机教学配备的是单机房或无盘工作站的网络机房,还有一个或几个为各科教学而设的配有大屏幕实物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在这种配置情况下,整个教学过程若在机房进行,边讲边练,会产生以下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会自顾自的操作,课堂纪律较差,教师的讲授效果甚微。对于这种配置笔者推荐一堂讲、一堂练的模式,这“一堂”并不是一个量化的概念,讲课时一分为二,一半上机,一半上课,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在教室上课,有时在机房练习。需要演示教学课件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就在大屏幕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过程,而操作性比较强的DOS命令、WPS文字编辑、程序设计课,教师讲授在大屏幕教室进行,学生练习在机房进行。以DOS命令为例,教师可以先在有大屏幕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将DOS命令的类型、功能、格式讲解并演示,再叫一个或几个同学演示操作,第二次上课就留给学生一些任务,让他们上机完成。这样一来,在第一節课上,学生通过听、看基本掌握命令的格式、功能等,第二次上课通过自己实践,进行巩固练习。这样,教学过程即集中又特别,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又在练习课上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深入学习其他知识,而后进的同学,也可以循序渐进的学习,教师可以花较多的时间用以辅导后进生,既保证了课的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时操作,不易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尤其目前计算机课时量很少,两节课的间隔时间较长,学生易忘,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重复。
当然,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教师都应精心准备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形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必须加强机房内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笔者在组织实践教学时,还随意指定一些“辅导员”。让他们解答同学们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中学计算机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能,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