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石漠化治理示范村新貌(外一首)

来源 :含笑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wei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层峦叠翠景色新,猕桃盖地绿千顷。
  昔日石漠何处去?今朝果圃将客迎。
  垒石固土开窝地,凿岩修路恋乡情。
  愚公意志山河变,改天换地党引领。
  红船颂
   南湖红船奋起航,迎風展旗向远方。
   锤打封建旧堡垒,镰断列强新友邦。
   建国独立创伟业,改革开放谱华章。
   星火燎原九九载,强国复兴帆再扬。
其他文献
凄厉的惨叫声从施工工地传来,氧气稀薄的深井困着一名工人。你穿过漆黑的夜色,踩过木板上隐藏的铁钉,风驰电掣地赶到现场。下井之前,战友给你绑好安全绳。你双手抓着井壁凸现的钢筋,那些参差不齐的铁丝将你的脸和手划破一道道口子,血液混合着铁锈,坠下幽深的井底,滴答滴答,一滴血就是一颗药,融化在积水之中。井水寒冷彻骨,那工人的脚已被冻得抽筋,无法动弹,你跳到深水中,将他慢慢托举起来。战友在上面往回拉,由于重力
期刊
在语言的沉默中  母亲在厨房和着面  准备晚餐,时断时续的水流聲传出  穿过寂静的走廊 传进书房里  一只燕子飞过楼顶  我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近乎白色的水流声,燕子的影子  屋后夫妻淡紫色的交谈声  窗外逐渐变得明亮的春天……  我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事物  像影子一般从它们之间穿过  没有引起任何注意  我开始自言自语  并不是赞美,而是纯粹的感叹  我试图使用语言,试图通过言语  与眼前的事物融
期刊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父亲去世已有五年,凭着记忆,我想对父亲的一生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首先进入脑海的是两个关键词:土地、道。  我的记忆是从青山村开始的,那是位于湖北省西部的一个土家族聚居的小村寨,可小时候我觉得青山村很大,大得难以用脚步来丈量,我的双脚所到达的范围仅限于一个叫“凉风洞”的村民小组,它因一座一年四季都吹着凉风的溶洞而得名。每到夏天,乡亲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洞里乘凉、拉家常,小孩子们
期刊
因为我是一名纪检战士  如果你渴了  我递水给你解渴  如果你冷了  我用双手温暖你  如果你伤了  我敞开心扉为你疗  请不要问我为什么  因为我是一个无名的纪检战士  如果你累了  我敞开胸怀让你栖  如果你被人误解了  我张开双臂拥抱你  如果你误解了别人  我借你一颗诚实的心  请不要问我为什么  因为我是一个无悔的纪检战士  如果你误入歧途  我树立旗子为你引道  如果你身边有了诱惑  
期刊
高耸入云的九龙山作证  同事不会忘记 群众不会忘记  用生命擦亮党徽的刘诚  是的 威严的九龙山作证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敢于担当是你的品德  疾恶如仇 沖锋在前  一视同仁 公正公平  惩恶扬善 不徇私情  一桩桩案件 一块块试金石  脚踏实地 磊落光明  矢志不渝 无悔无怨  一本本荣誉证书  记载着你闪光的足迹  在人生的历程  在各个关口  握紧那个烫金的信念  
期刊
家是在城里,人是在乡下  行在风雨中,走进群众家  讲的是政策,唠的心里话  家里的米油,家里的盐巴  家长里短为扶贫做好计划  深夜的灯火陪你加班啊  住在乡村里,吃的自己带  行在阳光下,走进群众家  帮的是力量,问的讲方法  家里的钱物,家里的芝麻  衣食住行为措施精准细化  深夜的灯火陪你加班啊  你晴天一身汗  為了群众脱贫一路洒  你雨天一身泥  为了群众致富不惧怕  你无私奉献吐芳华
期刊
他们说  香坪山是文山的后花園  我要说  香坪山是文山的护佑山  站在香坪山顶  四万八千里碧海荡漾  处处喷薄负氧离子  驱车奔赴香坪山  抛弃世俗约定和纷攘  保持一颗初心和香坪山亲密接触  是的  我要赶到香坪山顶  摘一朵美丽的云送给母亲  母亲没有离开过大山  总是弯着腰弓着背在大山深处徘徊  只有累了,  才肯息下身,将背篓揢在梗子上  抬头向大山仰望  山顶上有一朵彩色的云  那是
期刊
近年来,文山壮族作家张邦兴创作状态颇佳,连续推出了壮族长篇神话小说《乜汤温》、散文集《我家富宁》、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第一个壮族女县长侬惠莲》和《水下水上——百色水利枢纽云南库区大移民》、电影文学剧本《石漠花开》和《女儿如花》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基本的取材倾向和表达共性,他把家乡文山和文山少数民族文化当作精神的支点,通过审视文山这片土地,将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置于现代思想视域中加以考察,用文学的目光
期刊
一個人活了几十年,总有许多难忘的事情,我也不例外。受到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的接见并合影,是我终生难忘的一瞬间。  1960年4月10日至15日,中共云南省委在昆明召开有省、地、县、公社、管理区、生产队6级干部参加的“六级干部会”。文山州参加这次会议的有100多人。除地委书记、各县委书记外,还有少数公社、管理区、生产队干部。当时我有24 岁,任文山地委办公室副主任(无正主任),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负责
期刊
走进仁和镇三村村委会田心村小组,提起杜发英的家庭,村民们都会啧啧称赞,赞扬她和丈夫是勤劳致富的标兵;赞扬她的丈夫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赞扬她以德育人、教子有方……杜发英是谁,为什么村民们对她和她的家庭交口称赞呢?杜发英,是一名家庭主妇,今年45岁,家里有4口人,分别是她、丈夫和两个儿子,结婚十几年来,杜发英和丈夫互敬互爱、勤劳致富、关怀子女、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