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 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相互交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探究与教师讲授相融合”的观点,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注意启发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表现为:思维活跃,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能有目的、有选择、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并有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热情,能与其他成员协作学习等。那么,如何才能以“四基”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一节课的“开场白”,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从而增强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我先用硬纸条做了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方框,只要用手拿住方框的一组对角,向外一拉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角变成了钝角,另一组对角变成了锐角;向里一推又变成了长方形,四个角又都变成了直角。上新课时,我故意用很神秘的语气和动作做演示,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我抓住时机:“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的方框有什么变化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由问题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二、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学习数学的动机去激励、推动他们,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充满趣味的各种游戏能吸引他们更多的注意力。因此,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如学习“20以内加法”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将20以内加法算式做成小卡片,发给学生,并另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拿着相应得数的卡片,要求下面的同学每完成一道题,就把卡片送到拿着相应得数卡片的同学手里,在一定时间内,看看哪个同学得到的卡片最多。同学们热情高涨,都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我还设计了开火车、夺红旗、登高峰等游戏,在教学中都能引起孩子们自发参与的意识,收到不错的效果。
三、引导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思维
实践操作是一种特殊性认知活动,它既是手眼协调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又是手脑密切联系,把外部系列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的图示和运用直观教学工具的作用,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思维能力,正如弗赖登塔尔说:“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意境。
四、组内合作交流,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与他人合作的机会
每个学生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人,要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地、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采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往,共同探讨,这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如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些数学问题,我就放手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在学生理解把12个月的天数加起来就是一年总天数的基础上,请小组内讨论,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帮助计算。同学们经过讨论,想出了可以通过先求大月和小月的总天数,然后再把二月的天数再加起来的方法。我请他们接着讨论为什么要把二月的天数最后加上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全年天数的识记,而且引出了平、闰年的教学。
五、激励学生创新,是自主学习的升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励学生大胆创新求异,发表自己的看法,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江泽民同志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原教育部长陈至立也多次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
因此,课堂上,每当学生的答问或解题过程中出现创造性的思维火花、独特的见解,课后,我都能及时记录下来,并尽量发挥其潜在的效益。例如,有这样一道解决问题:“两组同学拔河比赛,每组8人,胜队的奖品是48本书,负队也有奖,是24本书。(1)胜队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学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48÷8=6本)后,很快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负队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解答的“24÷8=3本”,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有一个同学却站起来说:“老师,我和他们列的算式不一样,我列的是6÷2=3本”。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因为胜队和负队的人数一样多,而负队的奖品却是胜队的一半,负队平均每人分的也应该是胜队每人分的一半,所以直接用6÷2=3就行了。”这位同学的解题思路敏捷,有创新见解,我当场伸出了大拇指夸他是好样的,并让全班同学鼓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思路,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把握“四基”的核心,培养学生“四基”能力,是每个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目标所在,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创设各种条件,以学生为主题,以四基能力为目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实现学生的自主放飞。
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表现为:思维活跃,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能有目的、有选择、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并有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热情,能与其他成员协作学习等。那么,如何才能以“四基”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一节课的“开场白”,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从而增强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我先用硬纸条做了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方框,只要用手拿住方框的一组对角,向外一拉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角变成了钝角,另一组对角变成了锐角;向里一推又变成了长方形,四个角又都变成了直角。上新课时,我故意用很神秘的语气和动作做演示,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我抓住时机:“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的方框有什么变化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由问题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二、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学习数学的动机去激励、推动他们,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充满趣味的各种游戏能吸引他们更多的注意力。因此,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如学习“20以内加法”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将20以内加法算式做成小卡片,发给学生,并另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拿着相应得数的卡片,要求下面的同学每完成一道题,就把卡片送到拿着相应得数卡片的同学手里,在一定时间内,看看哪个同学得到的卡片最多。同学们热情高涨,都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我还设计了开火车、夺红旗、登高峰等游戏,在教学中都能引起孩子们自发参与的意识,收到不错的效果。
三、引导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思维
实践操作是一种特殊性认知活动,它既是手眼协调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又是手脑密切联系,把外部系列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的图示和运用直观教学工具的作用,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思维能力,正如弗赖登塔尔说:“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意境。
四、组内合作交流,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与他人合作的机会
每个学生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人,要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地、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采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往,共同探讨,这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如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些数学问题,我就放手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在学生理解把12个月的天数加起来就是一年总天数的基础上,请小组内讨论,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帮助计算。同学们经过讨论,想出了可以通过先求大月和小月的总天数,然后再把二月的天数再加起来的方法。我请他们接着讨论为什么要把二月的天数最后加上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全年天数的识记,而且引出了平、闰年的教学。
五、激励学生创新,是自主学习的升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励学生大胆创新求异,发表自己的看法,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江泽民同志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原教育部长陈至立也多次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
因此,课堂上,每当学生的答问或解题过程中出现创造性的思维火花、独特的见解,课后,我都能及时记录下来,并尽量发挥其潜在的效益。例如,有这样一道解决问题:“两组同学拔河比赛,每组8人,胜队的奖品是48本书,负队也有奖,是24本书。(1)胜队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学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48÷8=6本)后,很快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负队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解答的“24÷8=3本”,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有一个同学却站起来说:“老师,我和他们列的算式不一样,我列的是6÷2=3本”。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因为胜队和负队的人数一样多,而负队的奖品却是胜队的一半,负队平均每人分的也应该是胜队每人分的一半,所以直接用6÷2=3就行了。”这位同学的解题思路敏捷,有创新见解,我当场伸出了大拇指夸他是好样的,并让全班同学鼓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思路,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把握“四基”的核心,培养学生“四基”能力,是每个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目标所在,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创设各种条件,以学生为主题,以四基能力为目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实现学生的自主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