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城南一个叫南小街的偏僻胡同里,有一间民办展览馆——雷锋资料展览馆。简陋平房,没水没电,到处碎砖荒草,馆长何朝海已在这里住了20多年,而展览馆所在的院落是他当年倾尽所有积蓄买下来的。多年来,展览馆不收门票,也没有接受过捐助,何朝海就这样固守着清贫的日子。六旬老人为何创办雷锋纪念馆,他又因何如此执着地坚持了35年?
身为馆长的他生活很寒酸
前不久的一天记者起了个大早,去雷锋资料展览馆采访馆长何朝海,在门口遇到了一位从昌平赶来参观的老先生。老人骑了3个多小时的自行车特意来参观,但他完全没想到展览馆竟是这副模样,“真该帮着好好修修。”锈迹斑斑的红色铁门,谁看了都会心酸,如果不是大门上用白漆刷上了几行学雷锋标语,人们根本无从知晓这是什么地方。大门被推开,从里面走出来一位清瘦的老人,他就是雷锋资料展览馆馆长何朝海。
“这是雷锋当兵时用的手榴弹,这是雷锋当工人时使的工具……”何馆长见到我们就像家里迎来了客人,他一面兴致勃勃地介绍着馆藏的雷锋资料,一面为家中的寒酸向我们致歉。这是一座1400平方米的院子,只盖了几间简陋的平房,院里没水没电,到处是碎砖荒草,何朝海已经在这里住了20多年。谈到为什么要建这间展览馆,何朝海说,那得从沙县说起,他出生在安徽省全椒县,但更愿意说自己是福建沙县人。
他曾是部队的学雷锋标兵
1960年春天,因为闹饥荒,9岁的何朝海乞讨到了福建沙县。随后的经历决定了何朝海的一生,“沙县人民政府公安局了解到我没有家,就给我申报了户口,还让我免费在当地上学,住在学校里。所以,我觉得是沙县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小学生何朝海加入了学校的学雷锋小组并被选为组长。“当时我想,要不是这所学校,我就没了,我应该为学校多做好事……”
之后的几十年,何朝海都在做和学雷锋有关的事。他19岁入伍之后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后来还因为学雷锋荣立过三等功。提起当年的辉煌历史,何朝海的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1973年,部队政治处为何朝海举办了一个“何朝海学雷锋展览”,很多中小学、部队都来参观,何朝海觉得自己没法与雷锋相比,就产生了办雷锋展览馆的想法,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
对雷锋精神的信仰支撑他坚持至今
1977年,何朝海在东营房创办了雷锋资料展览馆,随后的10年间,展览馆经历了多次搬迁,直到1989年何朝海终于下决心给展览馆安家,他掏出所有积蓄10万元买下了现在的这块地。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垃圾场,他花了半个月才把垃圾清理掉。何朝海就住在自己搭的小棚子里,院里没有电也没有水,他一天只吃两顿饭,冬天屋里冷得要盖三床被子。
多年来,何朝海就这样固守着清贫的日子,展览馆不收门票,也没有接受过捐助,很多人不理解他,也曾经有人来展览馆搞破坏。但如今,何朝海已经不太愿意提起那些不太好的事情,他总想着事情好的那方面,比如一直陪伴他的志愿者。
一位来自山西太原的志愿者赵老先生告诉记者,何朝海不愿让人进他住的那间屋子。“那天我走进了他的屋子,看了之后掉泪了……他太让我感动了。我儿女对我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跑啥呢?’我说我一定要帮助何馆长。”
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而何朝海也伴着雷锋走过了几十年,他和这间展览馆一样经历过热闹繁华,也挨过冷清寂寞,唯一不变的是他无私奉献的情怀和对雷锋精神的信仰。“我这一辈子虽然不被理解,有时候也感到有点孤独、寂寞,但是我认为人活在世上,应该留下一点对后人有教育意义的东西。”
身为馆长的他生活很寒酸
前不久的一天记者起了个大早,去雷锋资料展览馆采访馆长何朝海,在门口遇到了一位从昌平赶来参观的老先生。老人骑了3个多小时的自行车特意来参观,但他完全没想到展览馆竟是这副模样,“真该帮着好好修修。”锈迹斑斑的红色铁门,谁看了都会心酸,如果不是大门上用白漆刷上了几行学雷锋标语,人们根本无从知晓这是什么地方。大门被推开,从里面走出来一位清瘦的老人,他就是雷锋资料展览馆馆长何朝海。
“这是雷锋当兵时用的手榴弹,这是雷锋当工人时使的工具……”何馆长见到我们就像家里迎来了客人,他一面兴致勃勃地介绍着馆藏的雷锋资料,一面为家中的寒酸向我们致歉。这是一座1400平方米的院子,只盖了几间简陋的平房,院里没水没电,到处是碎砖荒草,何朝海已经在这里住了20多年。谈到为什么要建这间展览馆,何朝海说,那得从沙县说起,他出生在安徽省全椒县,但更愿意说自己是福建沙县人。
他曾是部队的学雷锋标兵
1960年春天,因为闹饥荒,9岁的何朝海乞讨到了福建沙县。随后的经历决定了何朝海的一生,“沙县人民政府公安局了解到我没有家,就给我申报了户口,还让我免费在当地上学,住在学校里。所以,我觉得是沙县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小学生何朝海加入了学校的学雷锋小组并被选为组长。“当时我想,要不是这所学校,我就没了,我应该为学校多做好事……”
之后的几十年,何朝海都在做和学雷锋有关的事。他19岁入伍之后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后来还因为学雷锋荣立过三等功。提起当年的辉煌历史,何朝海的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1973年,部队政治处为何朝海举办了一个“何朝海学雷锋展览”,很多中小学、部队都来参观,何朝海觉得自己没法与雷锋相比,就产生了办雷锋展览馆的想法,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
对雷锋精神的信仰支撑他坚持至今
1977年,何朝海在东营房创办了雷锋资料展览馆,随后的10年间,展览馆经历了多次搬迁,直到1989年何朝海终于下决心给展览馆安家,他掏出所有积蓄10万元买下了现在的这块地。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垃圾场,他花了半个月才把垃圾清理掉。何朝海就住在自己搭的小棚子里,院里没有电也没有水,他一天只吃两顿饭,冬天屋里冷得要盖三床被子。
多年来,何朝海就这样固守着清贫的日子,展览馆不收门票,也没有接受过捐助,很多人不理解他,也曾经有人来展览馆搞破坏。但如今,何朝海已经不太愿意提起那些不太好的事情,他总想着事情好的那方面,比如一直陪伴他的志愿者。
一位来自山西太原的志愿者赵老先生告诉记者,何朝海不愿让人进他住的那间屋子。“那天我走进了他的屋子,看了之后掉泪了……他太让我感动了。我儿女对我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跑啥呢?’我说我一定要帮助何馆长。”
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而何朝海也伴着雷锋走过了几十年,他和这间展览馆一样经历过热闹繁华,也挨过冷清寂寞,唯一不变的是他无私奉献的情怀和对雷锋精神的信仰。“我这一辈子虽然不被理解,有时候也感到有点孤独、寂寞,但是我认为人活在世上,应该留下一点对后人有教育意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