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语言谱系等先天因素制约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通常面临众多困难。汉语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占据基础地位,也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问题多发点。本文就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名词及量词的习得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高其汉语名量词习得水平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汉语;名量词;策略
作者简介:蒲晓华(1978.7-),女,汉族,四川乐至人,硕士,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预科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在词汇学习中,名词及量词又起到支撑词汇的重要作用。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其在学习汉语名量词时,一方面受限于其自身的理解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由于汉语名量词在数量、种类、词义上的繁复性,极易导致其在习得汉语名量词时收效不大。
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名量词习得中易陷入的误区分析
(一)汉语名量词的多义属性认知环节
汉语名量词在属性上归为实词类别,其通常用于指示时间,方位等,如现在、过去、夏天、黄昏、上、下等。如名词具备一定的抽象性,还常借助于量词来加以辅助,如“些”、“缕”、“点”等。汉语中的名量词既能用于表示具体的事物,如“一条狗”,也能够指代抽象的现象,如“一类观点”等[1]。这些微妙变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讲,其在理解上难度较高,在名量词的搭配使用上无法准确把握。
(二)汉语名量词凸显属性认知环节
汉语名量词的凸显属性指的是词汇首先被人们记忆及理解的特点,通过名词量词的使用,可使事物的特征清晰展现。例如,我们所说的“一头猪”、“一尾鱼”,其在表述中即把猪和鱼的显著特点加以揭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对汉语名量词凸显属性的认知上,对种类量词理解较为清晰,但在个体量词上的把握上则呈现出游移不定的思维特征,例如,在面包这一名词前的量词选择上,根据其凸显特征,可以采用“个”、“块”、“片”等量词,少数民族学生对面包在具体情况下的量词使用较为模糊。
(三)汉语名量词的隐喻属性认知环节
汉语名量词在使用中可以进行扩展及引申,从而生发出一定的隐喻意义,在具备隐喻属性的汉语名量词习得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流露出一种困惑及迷惘。例如,在颗、片、条、间、团等名量词中,其集动词属性、引申含义、词义转化于一身,其隐喻属性较强,在对这些名量词进行理解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发生偏误的概率较高。此外,作为思维的一种载体,要理解汉语语言及词汇,应具备了解其隐喻含义的内在心理动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这方面劣势较大。
二、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水平的措施方法探究
(一)对汉语名量词制定理论研究及具体个案研究方案
在实施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要推动语言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对语言理论研究方案的制定及实施[2]。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环节所呈现出的理解误区,教师一方面要对汉语名量词教学的基本理论,如语法、词汇教学加以强调,另一方面又要制定汉语名量词个案研究方案,对汉语名量词在搭配使用上的主要特征及基本规律加以讲授,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由规律出发,对汉语名量词的基本运用知识加深认知,为解决后续学习难点奠定基础。
(二)对汉语名量词中的“多义词”、“近义词”进行筛选,展开对比教学
汉语名量词中,多义词及近义词数量较多,但其指代的事物及现象可以大致进行归纳分类,如近义词中的“面”、“片”、“幅”;“支”、“根”、“条”等,多义词中的“颗”等,教师可以将此类常用名量词筛选出来,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讲出其理解上的难点,通过开展对比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对比学习中感受具体名量词的应用语境。以多义词“颗”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其用于指代植物,也可以将其延伸扩大到其他名词修饰中,前者如“一颗植物”,后者如“一颗子弹”、“一颗星球”,让学生在对比中对其搭配应用的规律及特点加以明确。
(三)对汉语名量词中的隐喻属性背后的搭配应用依据及原则进行阐述
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教学中,教师应着重突出对汉语名量词的隐喻属性的阐述及讲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活动[3]。例如,在“片”、“条”、“张”、“口”等名量词的教学中,教师既应讲明这些量词可使用的对象及范围,又要对隐喻性强的名量词背后的搭配应用原则进行阐述,使其能够初步掌握名量词之间在语义及引申含义方面的转化及派生依据。以“口”为例,教师可以列出其具体应用的类别,如计量物体,“一口刀”;计量数目,“一口人”;计量动物,“一口猪”;其他计量应用,“一口水”,“一口地道的英语”等。然后教师让学生从“口”这一词汇的基本含义入手,让学生明白其在转喻及隐喻上的派生原则,即由人到畜,由物及物,学生在掌握以上用法后,对隐喻量词的理解加深,其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结语:
汉语名量词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在进行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易产生的理解偏误加以分析,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对比教学、延伸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明晰其词义变化多用背后的理论依据和规律,以期提高其汉语名量词习得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遐.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名量词使用中的认知特点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52-156.
[2]贺宏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名量词中搭配名词凸显特征的认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247-248.
[3]张军.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效率的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8):153.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汉语;名量词;策略
作者简介:蒲晓华(1978.7-),女,汉族,四川乐至人,硕士,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预科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在词汇学习中,名词及量词又起到支撑词汇的重要作用。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其在学习汉语名量词时,一方面受限于其自身的理解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由于汉语名量词在数量、种类、词义上的繁复性,极易导致其在习得汉语名量词时收效不大。
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名量词习得中易陷入的误区分析
(一)汉语名量词的多义属性认知环节
汉语名量词在属性上归为实词类别,其通常用于指示时间,方位等,如现在、过去、夏天、黄昏、上、下等。如名词具备一定的抽象性,还常借助于量词来加以辅助,如“些”、“缕”、“点”等。汉语中的名量词既能用于表示具体的事物,如“一条狗”,也能够指代抽象的现象,如“一类观点”等[1]。这些微妙变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讲,其在理解上难度较高,在名量词的搭配使用上无法准确把握。
(二)汉语名量词凸显属性认知环节
汉语名量词的凸显属性指的是词汇首先被人们记忆及理解的特点,通过名词量词的使用,可使事物的特征清晰展现。例如,我们所说的“一头猪”、“一尾鱼”,其在表述中即把猪和鱼的显著特点加以揭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对汉语名量词凸显属性的认知上,对种类量词理解较为清晰,但在个体量词上的把握上则呈现出游移不定的思维特征,例如,在面包这一名词前的量词选择上,根据其凸显特征,可以采用“个”、“块”、“片”等量词,少数民族学生对面包在具体情况下的量词使用较为模糊。
(三)汉语名量词的隐喻属性认知环节
汉语名量词在使用中可以进行扩展及引申,从而生发出一定的隐喻意义,在具备隐喻属性的汉语名量词习得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流露出一种困惑及迷惘。例如,在颗、片、条、间、团等名量词中,其集动词属性、引申含义、词义转化于一身,其隐喻属性较强,在对这些名量词进行理解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发生偏误的概率较高。此外,作为思维的一种载体,要理解汉语语言及词汇,应具备了解其隐喻含义的内在心理动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这方面劣势较大。
二、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水平的措施方法探究
(一)对汉语名量词制定理论研究及具体个案研究方案
在实施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要推动语言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对语言理论研究方案的制定及实施[2]。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环节所呈现出的理解误区,教师一方面要对汉语名量词教学的基本理论,如语法、词汇教学加以强调,另一方面又要制定汉语名量词个案研究方案,对汉语名量词在搭配使用上的主要特征及基本规律加以讲授,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由规律出发,对汉语名量词的基本运用知识加深认知,为解决后续学习难点奠定基础。
(二)对汉语名量词中的“多义词”、“近义词”进行筛选,展开对比教学
汉语名量词中,多义词及近义词数量较多,但其指代的事物及现象可以大致进行归纳分类,如近义词中的“面”、“片”、“幅”;“支”、“根”、“条”等,多义词中的“颗”等,教师可以将此类常用名量词筛选出来,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讲出其理解上的难点,通过开展对比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对比学习中感受具体名量词的应用语境。以多义词“颗”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其用于指代植物,也可以将其延伸扩大到其他名词修饰中,前者如“一颗植物”,后者如“一颗子弹”、“一颗星球”,让学生在对比中对其搭配应用的规律及特点加以明确。
(三)对汉语名量词中的隐喻属性背后的搭配应用依据及原则进行阐述
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教学中,教师应着重突出对汉语名量词的隐喻属性的阐述及讲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活动[3]。例如,在“片”、“条”、“张”、“口”等名量词的教学中,教师既应讲明这些量词可使用的对象及范围,又要对隐喻性强的名量词背后的搭配应用原则进行阐述,使其能够初步掌握名量词之间在语义及引申含义方面的转化及派生依据。以“口”为例,教师可以列出其具体应用的类别,如计量物体,“一口刀”;计量数目,“一口人”;计量动物,“一口猪”;其他计量应用,“一口水”,“一口地道的英语”等。然后教师让学生从“口”这一词汇的基本含义入手,让学生明白其在转喻及隐喻上的派生原则,即由人到畜,由物及物,学生在掌握以上用法后,对隐喻量词的理解加深,其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结语:
汉语名量词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在进行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易产生的理解偏误加以分析,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对比教学、延伸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明晰其词义变化多用背后的理论依据和规律,以期提高其汉语名量词习得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遐.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名量词使用中的认知特点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52-156.
[2]贺宏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名量词中搭配名词凸显特征的认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247-248.
[3]张军.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效率的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