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多层次的,因此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在不同层次有所反映。诗歌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所表达的主题或意境意象鲜明,能保证诗文的深层连贯性。对诗歌中的衔接功能和衔接手段进行分析将深化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并为诗歌的翻译提供新的视角。诗歌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语言精练,表现形式多样,其语篇衔接手段独特。
关键词:语层语义特征语篇连贯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Halliday和Hasan将连贯看成语篇自身具有的深性连贯。诗歌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语言精练,表现形式多样,其语篇衔接手段独特。
一
根据黄国文的《语篇分析概要》的定义,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在交际形式上,既可为独白,又可为对话;在篇幅的长度上,短者可为一句、一首诗,长者可为一篇、一卷。衔接和连贯是它的两大重要标记。语篇的衔接依靠语法和词汇两大手段实现,它的连贯则倚重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又根据霍尔(Hall)的理论,高语境的交际或信息传递是在外在环境或个人体验之中进行的,而不是显形的语码;低语境则大多数是在显形的语码之中完成的。汉语民族历来赋有“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非逻辑的曲线思维特质。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觉判断,语义是连贯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的。
汉语诗歌的语篇连贯性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汉诗注重意象的营造,一句诗里有一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意象,有的相关性并不是很强,但读完全诗以后,这些互不相关的杂乱的意象便能产生内在的关联,形成完整的意象,自然完成语篇的衔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篇中从表面上看,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等景物,而“夕阳西下”一句作为前面写景与后面抒情的过渡,把意境和情韵加以巧妙地组合,使各个分散的景点连接成完整和谐的意境,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暮秋黄昏游行图。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表面说晴雨的晴,实际是说情感的情。在文学创作中,突破选择与配合的原则,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是作家们常用的手法。
汉民族敏于形象思维。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在古典诗词中喜欢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来表达深远意境。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等,这些大部分由名词组成的诗句都具有深远的意境。
再如惠崇的《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歌意象丰富、简洁凝练。诗中有竹、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蒌蒿、芦芽和河豚等意象。“春江晓景”这一意境将各不相干的景物构成了一个连贯的统一和谐的画面。第一行暗写桃花知春,疏稀的两、三枝开于竹外,透露出早春的春意。第二行明写群鸭知春。一个“知”字,画龙点睛,描绘出群鸭嬉戏酣游怡然自得的神态。第三、四两行是诗人从前两行得到启发而驰骋想象,感觉到一切万物,无论岸上、江中、静的、动的似乎都为春的到来而欣欣欲动。全诗围绕“春晓”着力抒写,一气呵成。
二
英语诗歌和意识流小说往往由于违反合作原则的方式而缺乏表层的衔接,有时甚至连内在的语义连贯关系都不易看出来。然而这样的诗作和小说却成为了经世名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所表达的主题或意境(交际意图)经读者的联想揭示出来后,意象鲜明,令人回味无穷。这种鲜明的意象或主题起着统摄与整合的作用,保证了诗文的深层连贯性。如 EzraPound 的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Pound)”
从语言衔接角度来分析,该诗无衔接手段,结构关系松散。然而读者通过联想领悟了该诗的真正意象“姑娘的美丽脸蛋”后,语义上的连贯就很明显了。全诗的意境由两个意象叠加而成:faces 和petals,叠加的效果是意象更加突出诗人的意图:姑娘美丽的脸庞与花瓣联系起来、等同起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令人难忘的联想:姑娘的脸蛋就是美丽的花瓣。
本世纪诗人艾略特在其划时代的作品《荒原》(The Waste Land)中直接沿用了六国语言,如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印度梵文等,而且还引用了近四十位作家的作品和流行歌曲的词作为诗行。这种笔法和内容虽然有悖于信息编码原则或者说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但是十分有利于传达诗人的创作意图:刻意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死气沉沉的西方世界,犹如一片涸竭的荒原景象,人们在这片荒原之上所感到的精神和道德的迷惘和对生活的意义与未来失去信心。
英语诗歌篇章中还存在两类排比结构,即诗节内排比和跨诗节排比。请看L.Hughes创作的Minstrel Man:
“Because my mouth
Is wide with laughter
And my throat
Is deep with song
Do you not think
I suffer after
I have held my pain
So long?
Because my mouth
Is wide with laughter
You do not hear
My inner cry
Because my feet
Are gay with dancing
You do not know
I die?”
在横跨该诗的三个诗节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横组合结构:BECAUSE.IS…WITH…YOU DO NOT…I(MY)…和变化不一的纵聚合成分:mouth、throat、feet、wide、deep、gay、laughter、song、dancing、suffer、cry、die。横组合结构宛如诗篇的骨架,而纵聚合成分恰似骨架上的皮肉。皮肉不同而骨架相同,映射艺人虽勉为其难而载歌载舞、笑对宾客,但无法改变的是其不幸的命运:煎熬——哭泣——死亡。
三
英语民族长期坚持“主客二分”、清晰明确的逻辑性的直线思维,语篇结构形式多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形式上照应指称,衔接严谨,语义上脉络明晰,一意贯串直到篇末。相对汉语而言,英语则由低语境的语篇构成。
在汉语诗词这种特殊的语篇中,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之间一般没有显性语义纽带,其语篇连贯性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汉诗英译时,需要一个在原诗字里行间找寻隐含的语义关系,将其化隐为显,体现在用英语重新构造的相应诗篇中。例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Bamboo in the Rock
The firm bamboo bites into the green mountain steep;
Its tooth-like root in broken rock is plantes deep.
Steady and strong though struck and beaten without rest,
It cares not if the wind blows north, south, east or west.”
这首译诗将原诗四句处理成了三句,句中的主体主位均指涉“bamboo(竹)”,构成一个连贯的篇章主位序列:The firm bamboo…→Its tooth-like root…→It…,使读者据此就能对该诗所的主题一目了然。
根据篇章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词汇衔接指的是词汇选择在篇章中建立一个贯穿始终的链条,而求得篇章的连贯性。例如,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相应译句:“It’s a range viewed in face and peaks viewed from one side;Assuming different shapes viewed from far and wide”,运用的词汇衔接手段是重复;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译句“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使用的是同(近)义词重述的词汇衔接方法。
在翻译中,各种衔接手段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衔接手段无法实现译诗的语篇衔接与连贯。因此,各种语篇衔接手段应当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而且必须在对原诗背景知识及深层意蕴全面了解和深入领会的基础上展开和进行。译诗的语篇重构不应只是用译语对原诗作形式上的转换,还要注意借助各种语篇衔接手段来保持原诗的意境与神韵,体现其本来的情趣和风格。
基金项目:此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衔接理论的语用学研究”(编号:08C030)的阶段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译:《新编千家诗》(汉英对照本),中华书局,2000年。
[2]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
作者简介:章力,女,1977—,湖南株洲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认知语言学,工作单位:株洲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语层语义特征语篇连贯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Halliday和Hasan将连贯看成语篇自身具有的深性连贯。诗歌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语言精练,表现形式多样,其语篇衔接手段独特。
一
根据黄国文的《语篇分析概要》的定义,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在交际形式上,既可为独白,又可为对话;在篇幅的长度上,短者可为一句、一首诗,长者可为一篇、一卷。衔接和连贯是它的两大重要标记。语篇的衔接依靠语法和词汇两大手段实现,它的连贯则倚重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又根据霍尔(Hall)的理论,高语境的交际或信息传递是在外在环境或个人体验之中进行的,而不是显形的语码;低语境则大多数是在显形的语码之中完成的。汉语民族历来赋有“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非逻辑的曲线思维特质。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觉判断,语义是连贯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的。
汉语诗歌的语篇连贯性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汉诗注重意象的营造,一句诗里有一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意象,有的相关性并不是很强,但读完全诗以后,这些互不相关的杂乱的意象便能产生内在的关联,形成完整的意象,自然完成语篇的衔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篇中从表面上看,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等景物,而“夕阳西下”一句作为前面写景与后面抒情的过渡,把意境和情韵加以巧妙地组合,使各个分散的景点连接成完整和谐的意境,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暮秋黄昏游行图。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表面说晴雨的晴,实际是说情感的情。在文学创作中,突破选择与配合的原则,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是作家们常用的手法。
汉民族敏于形象思维。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在古典诗词中喜欢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来表达深远意境。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等,这些大部分由名词组成的诗句都具有深远的意境。
再如惠崇的《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歌意象丰富、简洁凝练。诗中有竹、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蒌蒿、芦芽和河豚等意象。“春江晓景”这一意境将各不相干的景物构成了一个连贯的统一和谐的画面。第一行暗写桃花知春,疏稀的两、三枝开于竹外,透露出早春的春意。第二行明写群鸭知春。一个“知”字,画龙点睛,描绘出群鸭嬉戏酣游怡然自得的神态。第三、四两行是诗人从前两行得到启发而驰骋想象,感觉到一切万物,无论岸上、江中、静的、动的似乎都为春的到来而欣欣欲动。全诗围绕“春晓”着力抒写,一气呵成。
二
英语诗歌和意识流小说往往由于违反合作原则的方式而缺乏表层的衔接,有时甚至连内在的语义连贯关系都不易看出来。然而这样的诗作和小说却成为了经世名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所表达的主题或意境(交际意图)经读者的联想揭示出来后,意象鲜明,令人回味无穷。这种鲜明的意象或主题起着统摄与整合的作用,保证了诗文的深层连贯性。如 EzraPound 的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Pound)”
从语言衔接角度来分析,该诗无衔接手段,结构关系松散。然而读者通过联想领悟了该诗的真正意象“姑娘的美丽脸蛋”后,语义上的连贯就很明显了。全诗的意境由两个意象叠加而成:faces 和petals,叠加的效果是意象更加突出诗人的意图:姑娘美丽的脸庞与花瓣联系起来、等同起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令人难忘的联想:姑娘的脸蛋就是美丽的花瓣。
本世纪诗人艾略特在其划时代的作品《荒原》(The Waste Land)中直接沿用了六国语言,如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印度梵文等,而且还引用了近四十位作家的作品和流行歌曲的词作为诗行。这种笔法和内容虽然有悖于信息编码原则或者说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但是十分有利于传达诗人的创作意图:刻意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死气沉沉的西方世界,犹如一片涸竭的荒原景象,人们在这片荒原之上所感到的精神和道德的迷惘和对生活的意义与未来失去信心。
英语诗歌篇章中还存在两类排比结构,即诗节内排比和跨诗节排比。请看L.Hughes创作的Minstrel Man:
“Because my mouth
Is wide with laughter
And my throat
Is deep with song
Do you not think
I suffer after
I have held my pain
So long?
Because my mouth
Is wide with laughter
You do not hear
My inner cry
Because my feet
Are gay with dancing
You do not know
I die?”
在横跨该诗的三个诗节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横组合结构:BECAUSE.IS…WITH…YOU DO NOT…I(MY)…和变化不一的纵聚合成分:mouth、throat、feet、wide、deep、gay、laughter、song、dancing、suffer、cry、die。横组合结构宛如诗篇的骨架,而纵聚合成分恰似骨架上的皮肉。皮肉不同而骨架相同,映射艺人虽勉为其难而载歌载舞、笑对宾客,但无法改变的是其不幸的命运:煎熬——哭泣——死亡。
三
英语民族长期坚持“主客二分”、清晰明确的逻辑性的直线思维,语篇结构形式多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形式上照应指称,衔接严谨,语义上脉络明晰,一意贯串直到篇末。相对汉语而言,英语则由低语境的语篇构成。
在汉语诗词这种特殊的语篇中,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之间一般没有显性语义纽带,其语篇连贯性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汉诗英译时,需要一个在原诗字里行间找寻隐含的语义关系,将其化隐为显,体现在用英语重新构造的相应诗篇中。例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Bamboo in the Rock
The firm bamboo bites into the green mountain steep;
Its tooth-like root in broken rock is plantes deep.
Steady and strong though struck and beaten without rest,
It cares not if the wind blows north, south, east or west.”
这首译诗将原诗四句处理成了三句,句中的主体主位均指涉“bamboo(竹)”,构成一个连贯的篇章主位序列:The firm bamboo…→Its tooth-like root…→It…,使读者据此就能对该诗所的主题一目了然。
根据篇章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词汇衔接指的是词汇选择在篇章中建立一个贯穿始终的链条,而求得篇章的连贯性。例如,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相应译句:“It’s a range viewed in face and peaks viewed from one side;Assuming different shapes viewed from far and wide”,运用的词汇衔接手段是重复;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译句“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使用的是同(近)义词重述的词汇衔接方法。
在翻译中,各种衔接手段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衔接手段无法实现译诗的语篇衔接与连贯。因此,各种语篇衔接手段应当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而且必须在对原诗背景知识及深层意蕴全面了解和深入领会的基础上展开和进行。译诗的语篇重构不应只是用译语对原诗作形式上的转换,还要注意借助各种语篇衔接手段来保持原诗的意境与神韵,体现其本来的情趣和风格。
基金项目:此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衔接理论的语用学研究”(编号:08C030)的阶段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译:《新编千家诗》(汉英对照本),中华书局,2000年。
[2]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
作者简介:章力,女,1977—,湖南株洲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认知语言学,工作单位:株洲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