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诗歌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ffrey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多层次的,因此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在不同层次有所反映。诗歌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所表达的主题或意境意象鲜明,能保证诗文的深层连贯性。对诗歌中的衔接功能和衔接手段进行分析将深化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并为诗歌的翻译提供新的视角。诗歌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语言精练,表现形式多样,其语篇衔接手段独特。
  关键词:语层语义特征语篇连贯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Halliday和Hasan将连贯看成语篇自身具有的深性连贯。诗歌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语言精练,表现形式多样,其语篇衔接手段独特。
  
  一
  
  根据黄国文的《语篇分析概要》的定义,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在交际形式上,既可为独白,又可为对话;在篇幅的长度上,短者可为一句、一首诗,长者可为一篇、一卷。衔接和连贯是它的两大重要标记。语篇的衔接依靠语法和词汇两大手段实现,它的连贯则倚重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又根据霍尔(Hall)的理论,高语境的交际或信息传递是在外在环境或个人体验之中进行的,而不是显形的语码;低语境则大多数是在显形的语码之中完成的。汉语民族历来赋有“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非逻辑的曲线思维特质。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觉判断,语义是连贯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的。
  汉语诗歌的语篇连贯性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汉诗注重意象的营造,一句诗里有一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意象,有的相关性并不是很强,但读完全诗以后,这些互不相关的杂乱的意象便能产生内在的关联,形成完整的意象,自然完成语篇的衔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篇中从表面上看,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等景物,而“夕阳西下”一句作为前面写景与后面抒情的过渡,把意境和情韵加以巧妙地组合,使各个分散的景点连接成完整和谐的意境,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暮秋黄昏游行图。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表面说晴雨的晴,实际是说情感的情。在文学创作中,突破选择与配合的原则,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是作家们常用的手法。
  汉民族敏于形象思维。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在古典诗词中喜欢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来表达深远意境。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等,这些大部分由名词组成的诗句都具有深远的意境。
  再如惠崇的《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歌意象丰富、简洁凝练。诗中有竹、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蒌蒿、芦芽和河豚等意象。“春江晓景”这一意境将各不相干的景物构成了一个连贯的统一和谐的画面。第一行暗写桃花知春,疏稀的两、三枝开于竹外,透露出早春的春意。第二行明写群鸭知春。一个“知”字,画龙点睛,描绘出群鸭嬉戏酣游怡然自得的神态。第三、四两行是诗人从前两行得到启发而驰骋想象,感觉到一切万物,无论岸上、江中、静的、动的似乎都为春的到来而欣欣欲动。全诗围绕“春晓”着力抒写,一气呵成。
  
  二
  
  英语诗歌和意识流小说往往由于违反合作原则的方式而缺乏表层的衔接,有时甚至连内在的语义连贯关系都不易看出来。然而这样的诗作和小说却成为了经世名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所表达的主题或意境(交际意图)经读者的联想揭示出来后,意象鲜明,令人回味无穷。这种鲜明的意象或主题起着统摄与整合的作用,保证了诗文的深层连贯性。如 EzraPound 的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Pound)”
  从语言衔接角度来分析,该诗无衔接手段,结构关系松散。然而读者通过联想领悟了该诗的真正意象“姑娘的美丽脸蛋”后,语义上的连贯就很明显了。全诗的意境由两个意象叠加而成:faces 和petals,叠加的效果是意象更加突出诗人的意图:姑娘美丽的脸庞与花瓣联系起来、等同起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令人难忘的联想:姑娘的脸蛋就是美丽的花瓣。
  本世纪诗人艾略特在其划时代的作品《荒原》(The Waste Land)中直接沿用了六国语言,如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印度梵文等,而且还引用了近四十位作家的作品和流行歌曲的词作为诗行。这种笔法和内容虽然有悖于信息编码原则或者说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但是十分有利于传达诗人的创作意图:刻意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死气沉沉的西方世界,犹如一片涸竭的荒原景象,人们在这片荒原之上所感到的精神和道德的迷惘和对生活的意义与未来失去信心。
  英语诗歌篇章中还存在两类排比结构,即诗节内排比和跨诗节排比。请看L.Hughes创作的Minstrel Man:
  “Because my mouth
  Is wide with laughter
  And my throat
  Is deep with song
  Do you not think
  I suffer after
  I have held my pain
  So long?
  Because my mouth
  Is wide with laughter
  You do not hear
  My inner cry
  Because my feet
  Are gay with dancing
  You do not know
  I die?”
  在横跨该诗的三个诗节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横组合结构:BECAUSE.IS…WITH…YOU DO NOT…I(MY)…和变化不一的纵聚合成分:mouth、throat、feet、wide、deep、gay、laughter、song、dancing、suffer、cry、die。横组合结构宛如诗篇的骨架,而纵聚合成分恰似骨架上的皮肉。皮肉不同而骨架相同,映射艺人虽勉为其难而载歌载舞、笑对宾客,但无法改变的是其不幸的命运:煎熬——哭泣——死亡。
  
  三
  
  英语民族长期坚持“主客二分”、清晰明确的逻辑性的直线思维,语篇结构形式多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形式上照应指称,衔接严谨,语义上脉络明晰,一意贯串直到篇末。相对汉语而言,英语则由低语境的语篇构成。
  在汉语诗词这种特殊的语篇中,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之间一般没有显性语义纽带,其语篇连贯性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汉诗英译时,需要一个在原诗字里行间找寻隐含的语义关系,将其化隐为显,体现在用英语重新构造的相应诗篇中。例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Bamboo in the Rock
  The firm bamboo bites into the green mountain steep;
  Its tooth-like root in broken rock is plantes deep.
  Steady and strong though struck and beaten without rest,
  It cares not if the wind blows north, south, east or west.”
  这首译诗将原诗四句处理成了三句,句中的主体主位均指涉“bamboo(竹)”,构成一个连贯的篇章主位序列:The firm bamboo…→Its tooth-like root…→It…,使读者据此就能对该诗所的主题一目了然。
  根据篇章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词汇衔接指的是词汇选择在篇章中建立一个贯穿始终的链条,而求得篇章的连贯性。例如,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相应译句:“It’s a range viewed in face and peaks viewed from one side;Assuming different shapes viewed from far and wide”,运用的词汇衔接手段是重复;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译句“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使用的是同(近)义词重述的词汇衔接方法。
  在翻译中,各种衔接手段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衔接手段无法实现译诗的语篇衔接与连贯。因此,各种语篇衔接手段应当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而且必须在对原诗背景知识及深层意蕴全面了解和深入领会的基础上展开和进行。译诗的语篇重构不应只是用译语对原诗作形式上的转换,还要注意借助各种语篇衔接手段来保持原诗的意境与神韵,体现其本来的情趣和风格。
  
  基金项目:此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衔接理论的语用学研究”(编号:08C030)的阶段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译:《新编千家诗》(汉英对照本),中华书局,2000年。
  [2]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
  
  作者简介:章力,女,1977—,湖南株洲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认知语言学,工作单位:株洲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爱德华·W·萨义德在东方学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了米歇尔·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认为西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表述东方时凭借知识层面的优势在文化上对东方国家实行话语霸权,使真实的东方难以在西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得不接受被西方表述这一尴尬的现实。  关键词:东方学知识—权力文化霸权  中图分类号:J401 文献标识码:A    爱德华·W·萨义德是当代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的代表,他的名著《东方学》开启了
期刊
摘要本文总结了宋词传播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男女艳情、相思离别;第二,人生感慨、理性情趣;第三,怀古感旧、爱国忧患;第四,羁旅行役、山川景物;第五,都市繁华、富贵气息。继之分析了由宋词的传播内容所引发出的传播的主要功能,即社会教化、娱乐消遣和文化传承功能。  关键词:宋词传播内容传播功能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传播内容是指由传播者发出、受传者接收的各类信息,其研
期刊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文人“隐逸”是中国社会中上士层的特有现象,它几乎漫延了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中国的上层文化人(即“士”)与社会统治阶段之间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弛余地,儒家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道出了士人和社会统治阶级的关系,以及社会漩涡中如何保持独立的人格形象的理念,虽然隐于山林却心会名爵,隐居是一种行为,一种具体方式,它仍然具有某种人格规范,是文人得以保身明志的无奈
期刊
摘要“补子”是在官服的前胸后背上,织上一块以动物纹样为主,兼其它纹样的图案标识。补子的功能,是用装饰有不同动物纹样的图案,来区分官位的高低。补子图案不仅精致、美观,也是吉祥寓意的象征。补子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官员职位不同,穿戴的补子也不同,等级之别一目了然。  关键词:补子盛行吉祥等级  中图分类号:K892.23 文献标识码:A    翻开中国服饰史,可以看到明清官员在官服的前胸后背上织了一块或
期刊
摘要“风”意象在李清照词中频繁出现,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伤春惜时、相思离愁、家国之痛、傲骨豪情。李清照喜以“风”入词,既与“风”强大的描述性、抒情性功能相关,也受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性格特征、艺术追求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词的自然意象非常丰富,花草树木,飞鸟雁鹤,月云雨雪,皆是其言情抒怀的媒介。一提李清照的词作,人们不自觉想起傲雪
期刊
摘要魏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中国诗坛的一颗明星,他是继屈原之后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陶渊明的诗歌以纯朴的语言风格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描绘出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与生活。纵览陶渊明丰富的人生经历,其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艺术地再现了他的生命内涵。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诗歌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
期刊
摘要自宋至今,作为悲剧人物的岳飞,在文人墨客与野老村夫以及国家舆论主导的共同塑造下出现了多种故事文本,在文学、戏剧等文学艺术中形成了一个岳飞文本系列,这一系列文本又塑造了一个与历史真实大不相同的岳飞形象。岳飞形象经历了从尽忠报国(历史叙述中的岳飞),到民间记忆(民众记忆中的岳飞),再到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中的岳飞)的嬗变。  关键词:岳飞形象尽忠报国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J40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王维的应制诗虽仅存17首,占其诗歌总量的1/20,但对王维的研究仍有重要意义。本文把其应制诗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从他的诗歌呼唤贤君、明臣,渴望无战和平,希望统治者“无为而治”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应制诗在歌功颂德的掩饰下,含蓄地表达自己政治主张的特点,给予王维的应制诗以应有的评价。  关键词:应制诗贤君明臣无战和平无为而治含蓄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王维擅诗名于开元、
期刊
摘要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同时代、不同体制、不同新闻观念、不同价值取向的新闻工作者有着不同的职业观。通过考察新闻职业化的历史和现状,我们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观概括为三种:鼓吹者、旁观者、参与者。  关键词:新闻实践职业观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观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社会对从事某种专业工作人员的较为恒定的角色认定。通过考察新闻职业化的历史和现状,
期刊
摘要文心的浮躁根源于社会市场经济中大众文化的冲击,文章欣赏的粗俗化和写作伦理的情欲化在于社会进入了图文时代后文字符码的挣扎。文章标题制作的颠狂正是在市场大众文化裹挟中的一种“骑墙”。  关键词:标题文化审美粗俗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世道之心,古今殊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笔者观文寥寥,单就古今诗文标题的拟定就能清晰透析出较之古人拟题的随意从容自信大气,当今文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