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人的“隐逸”之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werof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文人“隐逸”是中国社会中上士层的特有现象,它几乎漫延了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中国的上层文化人(即“士”)与社会统治阶段之间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弛余地,儒家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道出了士人和社会统治阶级的关系,以及社会漩涡中如何保持独立的人格形象的理念,虽然隐于山林却心会名爵,隐居是一种行为,一种具体方式,它仍然具有某种人格规范,是文人得以保身明志的无奈方式。
  关键词:隐逸文人行为保身明志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一回归自然依附林泉之隐与愤世避世之隐
  
  中国本身是一个农耕经济形态及自然生活方式的国家,人们开始就对自然产生强烈的依附心理,形成对山泉、土地、山岗的向往心理,隐士生活被描绘成了理想的乐园。中国隐逸之风的盛行可追溯到后汉两晋和六朝时期,也可谓隐士之风的大盛时期。西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东晋南朝时期的雷次宗,孔嗣之,阮孝绪,刘孝标等皆隐于钟山,来实现自己身心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宋荆浩隐于洪谷山,吴镇隐于江泽湖畔,六朝时期孔嗣之等高隐之士,从理论上讲是和道家归返自然的描述相联系的。道家不受拘束,充分发挥人的自然本性以及离开纷嚣的现实,返回无作的自然界的思想,正成为了隐士们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原因。而这一种也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其二是避祸而遁世之隐,“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不与司马氏合作,为避世而退隐山林“竹林七贤”中的向秀,在嵇康被杀后的隐逸,西晋李密为避祸不得以不孝的口实,一篇《陈情表》才得以幸免,隐逸行为之所以富于现实的色彩和思想内涵,乃是因为痛苦惨烈的人生体验与道家的归返自然的思想形成了交契点,历代文人从魏晋时期的何晏、嵇康、陆机、张华、潘岳、谢灵运等一大批名士被杀的结局中得出“得行其返,未必善终,老于沟壑,反为福果”。所以当面对政权更迭的时候隐逸是最好的办法,在这里隐逸是一种超然,超然于物外的审美超然,既逃避了统治者政治上的迫害与绞杀又可与自然亲和,在隐逸的过程中使社会因素消失或淡化,可以说是高品位的精神追求。
  
  二放弃社会责任回归人性本体觉醒之隐
  
  从历史上看,元代士人的隐逸是社会性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异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当时元统治者规定政府主要官员必须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来担任,所以大部分文人放弃了对仕途的追求,从而也形成了元代文人的退避现象,他们不仅从形式上退隐江湖,从心态和责任上也完全放弃了传统儒家治国忧民的责任和传统文人价值观念。从而很多文人放浪于五湖三泖之间,在溶入于大自然的同时开始了回归人的本体的觉醒,大部分士人无事可做,所以他们或混迹于勾栏瓦舍之中,从事曲剧的创作,或游荡于山村水乡之间,恣情于山水画的写意,这也造就了元代文人的全面性。
  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如赵孟,王冕、倪瓒、钱选等都有诗文集存世,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元代这样,诗人和画家的关系那样密切,隐逸使他们从精神上找到了共同契合点,这正是元代士人无奈、苦闷、悲凉、委屈的精神状态所至。元代士人目睹了元朝的强大,自知反抗是无益也是无用的,即使顺从也无进身仕途之望,异族的歧视与蹂躏使得其百无聊赖,有才无处发,于是引发了对人世生活的超脱之感,且发展为使个体与社会总体分离的社会性精神运动,地位越是低下越加张显这种高尚与清逸。他们冷却了仕官的热情,对生活采取冷漠超然的态度,其隐逸行为无非是想于乱世中全身守志,从元代士人隐逸的主体心境上看,是一个追求内在精神自由和人格完善的性情抒发的过程,这也正是艺术的真、善、美的本源所在。
  三朝隐或官隐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身居仕途官场,却不能施展抱负的有识之士,魏晋时期的山涛、唐代王维、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等,他们虽身在朝野,但却很难与统治者达成默契,但又不甘心退出仕途,在朝中不混于污浊的主流又巧妙的保持着自己的尊严,用人格维系着清流泉溪,这就是朝隐,元代的赵孟是朝隐的代表。
  赵孟作为大宋朝的“宗室之亲”为施展自己的抱负入仕,入仕以后备受统治者恩宠,“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但在其很多的诗句中都表现出明显的对官场的厌倦和归隐之情,尤其到了晚年曾多次请辞未果,不得不受官场的桎梏,正可谓“空怀岳壑志,耿耿固长存”。应该说官隐是中国文人入仕的一种特有现象,在这些看似功成名就的士人内心中都充满着无奈、愤懑、辛酸甚至血泪,隐逸能让他们身心得到些许的宁静与慰籍。
  纵观中国历代文人的隐逸行为,也决非以上几种,除此之外还有“道隐”。道隐是建立于儒家“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的思想基础上,文人贤士讲求“独善其身”超越尘俗的精神解脱形式。以中庸思想为内核,以隐逸作为虚行的精神寄托,不做京官在地方得一小吏,以得温饱生活,不再以隐作为独立的价值途径,不抛弃隐士名节,过着自在平和的生活,便是中隐的基本风格。
  中唐时很多名士多用此法,直至诗仙李白也以诗情勃兴,酒气纵横的酒隐方式成为盛唐和南宋的象征,酒隐是中国文人所赋予酒的一种“醉生梦死”以外的价值,在这里,酒把虚幻与现实的鸿沟弥合起来,通过酒让人们有效地消解悲观意识,通过酒让人们更加超然于现实,酒隐是对所有众隐的综合形式的一种升华。它把人超生到了理想的云端,这也正是自古文人多好酒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
  [2] 吴功正:《六朝美学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3] 徐建融:《传统的兴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4] 宋濂等编:《二十四史·元史》,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赵善君,男,1963—,河北丰南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中国画创作研究,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西游补》中的孙悟空是传达作者思想的中心媒介。但这个媒介需呈现出与原作《西游记》截然不同的特色,以突出作者董若雨的情根之“悲”,因此,如何在悟空身上体现“悲”的意蕴,成了《西游补》塑造悟空形象的关键。作者使悟空具有“悲”情的手段之一就是美化猴精悟空的容貌。  关键词:《西游补》孙悟空悲情美化容貌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集人、妖、神三者于一身
期刊
摘要《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和相互间的复杂关系,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研究人物性格对小说情节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性格点评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人物是小说的中心,情节的要素之一。宝、黛、钗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冲突和相互间的复杂关系,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这些情节表现着他们的性格,另一方面,他们的性格又支配着这
期刊
摘要《论语》中反映的孔子的修辞原则是得体性原则,它是对孔子的“修辞立其诚”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言语与语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言语与社会道德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论语》修辞得体性原则言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修辞以“诚”为本,重视修辞合乎伦理道德的要求,这也是中国古代修辞学的精髓所在。孔子认为,言行相符是君子的最基
期刊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著名女词人,她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她的“易安体”词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  关键词:艺术风格婉约清新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极高,广为流传,被称之为“易安体”。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
期刊
摘要裴度是中唐时期政绩卓著的一代名臣,在政坛上颇有声望。其大和末年分司东都期间,因出众的政绩、人品,成为洛阳诗酒文会、诗歌唱和活动的核心人物,和众多文士一起吟赏园林,诗酒游宴,促进了当时洛阳诗歌创作的繁荣。   关键词:裴度分司东都唱和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裴度是中唐时期一位政绩卓著的政治家,一生主要精力也是放在了政治活动方面,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的中晚唐时局
期刊
摘要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客观地记述了唐代的民俗风情,其中对于异族民俗风情的描绘,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和异域民风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杜诗唐代异族民俗风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民俗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为持续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它有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并成为特定民族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或直接或间接的
期刊
摘要焦虑是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屈原受其所处的楚国国势以及其家世、理想、仕宦经历的影响,其焦虑突出表现为对自身身份的焦虑。  关键词:屈原 春秋战国 身分 焦虑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焦虑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人的一种普遍心态。佛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专章论述过焦虑,他认为:  “真实的焦虑或恐怖对于我们似乎是一种最自然而最合理的事;我们可称之为对于外界危险或意
期刊
摘要“圆文学爱好者一个作家梦”是网络文学最为吸引人的亮点,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至少在目前这一阶段,这个承诺尚难有实现的可能。  关键词:网络文学互联网承诺  中图分类号:I247.55文献标识码:A    凭借开放性和人际交流的平等性,网络构成了自身独特的游戏规则,这一点在网络文学上同样得到充分的展现:自由的写作、自由的发表、自由的删改、自由的批评、自由的交流;没有编辑的裁决,没有退稿的尴尬
期刊
摘要爱德华·W·萨义德在东方学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了米歇尔·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认为西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表述东方时凭借知识层面的优势在文化上对东方国家实行话语霸权,使真实的东方难以在西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得不接受被西方表述这一尴尬的现实。  关键词:东方学知识—权力文化霸权  中图分类号:J401 文献标识码:A    爱德华·W·萨义德是当代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的代表,他的名著《东方学》开启了
期刊
摘要本文总结了宋词传播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男女艳情、相思离别;第二,人生感慨、理性情趣;第三,怀古感旧、爱国忧患;第四,羁旅行役、山川景物;第五,都市繁华、富贵气息。继之分析了由宋词的传播内容所引发出的传播的主要功能,即社会教化、娱乐消遣和文化传承功能。  关键词:宋词传播内容传播功能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传播内容是指由传播者发出、受传者接收的各类信息,其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