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就现在存在的两种教学观点进行分别的分析阐述,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在问题中找到解决办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目的旨在如何提高学生乐感,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音乐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乐感
什么是“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即乐感。音乐感知能力是音乐感觉能力和音乐知觉能力的简称。音乐感觉能力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器官辨别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细微差别的能力。音乐知觉能力是指人们对音乐的复杂形式(如节奏、旋律、和声、织体、力度、速度等)的细微变化的辨别能力以及对音乐做整体感受的能力。应该说,这种能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能力。离开了这些基本能力,学习音乐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呢?
我们常看到,当播放一曲美妙动听、活泼愉快的音乐时,孩子们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摇头晃脑。他们不仅能感受到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些孩子对音乐有较强的感受力。有的孩子却反应比较迟钝,他们不能掌握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情绪上也没有什么变化。
音乐能陶冶性格和情感,而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则是孩子学习音乐、提高音乐修养的基础和前提。
在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学观点。
其一,主张用专业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例如,听辨单音、音阶、音程、和音、和弦、简单节奏型、复杂节奏型等。无疑,这种训练方法对专业音乐特长的学生来说,肯定是使用有效的。原来我是在高中进行教学的,我们学校有一个班的音乐特长生,我们每个星期都会有一节音乐基础知识课和一节视唱练耳课,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的很快,音乐感知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所以在后来的音乐鉴赏课上,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就有了深层次的体会,教起来就感觉明显的轻松很多,分析作品时也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探讨。当然这是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对广大的普通中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未必是有益的。
其二,主张将这种能力训练融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例如,在歌唱或演奏活动中,听辨自己或同学们的演唱、演奏效果,从中寻找掌握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等)以及表现音乐情感方面的优缺点,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这种训练方法对普通中小学生来说,肯定是实用有效的。特别是在强调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方法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强调的是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中包括提高音乐文化素质),而不是强调提高公民的音乐专业素质。
乐感的培养不是三天二日之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体验音乐魅力,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像力与艺术修养,鼓励学生表达音乐审美体验,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1.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听觉问题
音乐课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处在被学生和家长忽视或轻视的地位,许多学生和家长只是重视语文、数学、英文等主要科目的学习,而认为音乐等课程可有可无,照着学学就行了,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许多学校把教学的重点都集中到语文、数学等主科方面了,对音乐教学的重视与投入相对要少些,尤其是对音乐课堂音响的投入偏低,导致音响效果营造的缺陷。当前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家庭都有设施一流的家庭音响,学生随时都能欣赏到高品质的音乐。相比之下,许多学校的音响设施就远远达不到这种品质,造成音响效果的低下,导致学生无法提高兴趣,从而不愿意配合老师的音乐欣赏,尤其是听觉教学。
学生与家长对音乐教学比较轻视,认为只是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杂科而已,认为音乐成绩不是升学的主要标准。因此,对音乐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
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掌握参差不齐,增加了音乐教学难度。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比较分散,无法自觉安静地倾听欣赏音乐。有的学生对音乐缺乏兴趣,自讽为缺乏音乐细胞,上音乐课是“对牛弹琴”、“鸭子听雷”,不愿意认真配合老师上好音乐课,对音乐、乐曲的听赏缺乏兴趣。
有的音乐老师对音乐教学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没能创新提高,未能够有效进行科学的音乐教学,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
2.音乐感知能力培养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例如:音乐欣赏必须借助听觉而实现的艺术活动。人们在聆听音乐时,有的人会感觉到它的奇妙无比,有的人却会觉得难以捉摸,这就和个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高低有关。如果我们具备比较高的音乐感知能力,就能较为准确地感知、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又如:人们在学唱或学奏一首音乐作品时,听的较多的人会比听的少的人较快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音高、速度、力度和情绪。可见,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但凡成功的音乐家,他们无不具备超群的音乐感知能力。例如:少年时期的聂耳对听过的曲子过耳不忘,瞎子阿炳無疑是靠乐感进行创作和演奏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乐感训练,是不可忽视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
具有良好的乐感,是能否较好学习音乐作品的保证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是依靠乐意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对比、变化,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通过听觉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因此,发展学生的听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歌曲教学还是欣赏教学,都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知要素的表现力和音乐形象的差异。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听力水平差异大的现象,乐感较好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回答出音乐作品的某些特点或音乐的形象,但乐感差的同学,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答案。比如:在欣赏《十面埋伏》等乐曲中,乐感较好的学生觉得很有趣、快乐,很喜欢,乐感较差的学生则说象魔鬼的声音,不好听,不喜欢,出现不同的音乐反应和学习取向,这也是能否有兴趣继续学习这个音乐作品的主动动力。所以,要让学生有兴趣地上好音乐课堂,就要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的特点——听觉艺术。 培养学生的乐感,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方向
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表现为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提高;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必须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较强的节奏感,做到有节奏地歌唱,就得反复多听音乐作品,多做一些简单的节奏练习;要提高学生的较好的音准,做到唱歌不离调,音准好,就得先多听音乐作品;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开阔音乐视野,就得多听音乐作品;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要不断听不同的音乐作品。
3.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从提高音乐老师教学水平方面,可以:
切实提高音乐老师的音乐素质和对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深刻理解音乐内涵,掌握音乐教学重点,深入赏析音乐作品,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科学教学、自如解决和应对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有步骤、有目的地科学制订音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与体验音乐艺术。对音乐感知能力的重点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启示,例如欣赏音乐时,明确地告诉学生听觉的重点是音乐速度节奏的变化,是音乐情绪意境的不同,还是自身感觉感受的变化等等,让学生清楚对音乐听觉的鉴赏角度是什么,并在倾听鉴赏的过程中有所针对、有所侧重,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乐感的培养,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在课堂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进行基本的听力训练
在音乐教学中,钢琴等键盘乐器比较常用,因此,通过钢琴等乐器对学生进行听琴辩音的训练,是最基本的听觉训练。例如:每次上课前可以利用几分钟时间与学生玩听琴辩音的游戏:①听音说音名。在每次教唱歌曲之前,都要进行说音名的训练。教师用琴弹出一个或几个音符(音组),让学生试着说出其名称来,以便提高感知音符的能力。②听音唱音符。教师用琴弹奏音符或音组,让学生听后学唱,增强听音的记忆和表达能力。③听一段旋律进行模仿哼唱,然后说出音乐的情绪,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听力将得到较大的提高,为以后更好地学习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多听优秀的音乐作品
它是增强学生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意让学生多听一些著名乐曲,在音乐精品的熏陶下,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得到较好的提高。好的音乐能带给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力量和好的精神品质,如同一本好书,它不但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是人的精神支柱。比如:在聆听某个乐曲后,可以让学生分辨演奏的乐器;在每次欣赏乐曲后,可以让学生讲出乐曲的题目,以利更好地认知乐曲,丰富音乐知识;在听完一段音乐旋律后,请同学猜曲名;在听完录音或学生自己听过歌曲后,可令其评头论足地评议某些歌手的演唱风格及技巧;在每次听音训练之后,都进行相应的评价,相互借鉴和启发,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使听力训练有所发展和升华等。
4.要重视学生的视唱练耳训练
我们知道在音乐学习的课堂中,学生既要唱,又要听。尤其是初中的音乐课是一节欣赏课一节唱歌课。听是为了更好地唱,唱又是听的延续,但听是唱的前提,唱是在听的基础上发挥,听能纠正唱的毛病,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多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乐感。我们可以在唱歌课的时候多唱乐谱,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在识谱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让学生试着记录曲谱,进行较高层次的听力训练,提高边听边记的能力。当然不能超之过急,应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步量力而行,能记多少是多少,哪怕是象征性的也好。对此,教师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指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记忆,再现曲谱的兴趣,强化听音能力的训练。
关于教学方法问题,只要教学观点正确,无论使用什么教学方法都是有效。在这方面,应当允许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积极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乐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今后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必须在训练学生音乐技能技巧同时,充分重视对他们进行听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手段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更好地进行素质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樂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
[2]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丁少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5]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音乐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乐感
什么是“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即乐感。音乐感知能力是音乐感觉能力和音乐知觉能力的简称。音乐感觉能力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器官辨别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细微差别的能力。音乐知觉能力是指人们对音乐的复杂形式(如节奏、旋律、和声、织体、力度、速度等)的细微变化的辨别能力以及对音乐做整体感受的能力。应该说,这种能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能力。离开了这些基本能力,学习音乐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呢?
我们常看到,当播放一曲美妙动听、活泼愉快的音乐时,孩子们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摇头晃脑。他们不仅能感受到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些孩子对音乐有较强的感受力。有的孩子却反应比较迟钝,他们不能掌握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情绪上也没有什么变化。
音乐能陶冶性格和情感,而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则是孩子学习音乐、提高音乐修养的基础和前提。
在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学观点。
其一,主张用专业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例如,听辨单音、音阶、音程、和音、和弦、简单节奏型、复杂节奏型等。无疑,这种训练方法对专业音乐特长的学生来说,肯定是使用有效的。原来我是在高中进行教学的,我们学校有一个班的音乐特长生,我们每个星期都会有一节音乐基础知识课和一节视唱练耳课,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的很快,音乐感知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所以在后来的音乐鉴赏课上,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就有了深层次的体会,教起来就感觉明显的轻松很多,分析作品时也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探讨。当然这是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对广大的普通中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未必是有益的。
其二,主张将这种能力训练融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例如,在歌唱或演奏活动中,听辨自己或同学们的演唱、演奏效果,从中寻找掌握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等)以及表现音乐情感方面的优缺点,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这种训练方法对普通中小学生来说,肯定是实用有效的。特别是在强调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方法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强调的是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中包括提高音乐文化素质),而不是强调提高公民的音乐专业素质。
乐感的培养不是三天二日之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体验音乐魅力,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像力与艺术修养,鼓励学生表达音乐审美体验,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1.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听觉问题
音乐课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处在被学生和家长忽视或轻视的地位,许多学生和家长只是重视语文、数学、英文等主要科目的学习,而认为音乐等课程可有可无,照着学学就行了,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许多学校把教学的重点都集中到语文、数学等主科方面了,对音乐教学的重视与投入相对要少些,尤其是对音乐课堂音响的投入偏低,导致音响效果营造的缺陷。当前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家庭都有设施一流的家庭音响,学生随时都能欣赏到高品质的音乐。相比之下,许多学校的音响设施就远远达不到这种品质,造成音响效果的低下,导致学生无法提高兴趣,从而不愿意配合老师的音乐欣赏,尤其是听觉教学。
学生与家长对音乐教学比较轻视,认为只是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杂科而已,认为音乐成绩不是升学的主要标准。因此,对音乐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
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掌握参差不齐,增加了音乐教学难度。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比较分散,无法自觉安静地倾听欣赏音乐。有的学生对音乐缺乏兴趣,自讽为缺乏音乐细胞,上音乐课是“对牛弹琴”、“鸭子听雷”,不愿意认真配合老师上好音乐课,对音乐、乐曲的听赏缺乏兴趣。
有的音乐老师对音乐教学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没能创新提高,未能够有效进行科学的音乐教学,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
2.音乐感知能力培养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例如:音乐欣赏必须借助听觉而实现的艺术活动。人们在聆听音乐时,有的人会感觉到它的奇妙无比,有的人却会觉得难以捉摸,这就和个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高低有关。如果我们具备比较高的音乐感知能力,就能较为准确地感知、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又如:人们在学唱或学奏一首音乐作品时,听的较多的人会比听的少的人较快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音高、速度、力度和情绪。可见,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但凡成功的音乐家,他们无不具备超群的音乐感知能力。例如:少年时期的聂耳对听过的曲子过耳不忘,瞎子阿炳無疑是靠乐感进行创作和演奏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乐感训练,是不可忽视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
具有良好的乐感,是能否较好学习音乐作品的保证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是依靠乐意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对比、变化,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通过听觉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因此,发展学生的听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歌曲教学还是欣赏教学,都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知要素的表现力和音乐形象的差异。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听力水平差异大的现象,乐感较好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回答出音乐作品的某些特点或音乐的形象,但乐感差的同学,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答案。比如:在欣赏《十面埋伏》等乐曲中,乐感较好的学生觉得很有趣、快乐,很喜欢,乐感较差的学生则说象魔鬼的声音,不好听,不喜欢,出现不同的音乐反应和学习取向,这也是能否有兴趣继续学习这个音乐作品的主动动力。所以,要让学生有兴趣地上好音乐课堂,就要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的特点——听觉艺术。 培养学生的乐感,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方向
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表现为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提高;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必须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较强的节奏感,做到有节奏地歌唱,就得反复多听音乐作品,多做一些简单的节奏练习;要提高学生的较好的音准,做到唱歌不离调,音准好,就得先多听音乐作品;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开阔音乐视野,就得多听音乐作品;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要不断听不同的音乐作品。
3.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从提高音乐老师教学水平方面,可以:
切实提高音乐老师的音乐素质和对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深刻理解音乐内涵,掌握音乐教学重点,深入赏析音乐作品,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科学教学、自如解决和应对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有步骤、有目的地科学制订音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与体验音乐艺术。对音乐感知能力的重点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启示,例如欣赏音乐时,明确地告诉学生听觉的重点是音乐速度节奏的变化,是音乐情绪意境的不同,还是自身感觉感受的变化等等,让学生清楚对音乐听觉的鉴赏角度是什么,并在倾听鉴赏的过程中有所针对、有所侧重,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乐感的培养,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在课堂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进行基本的听力训练
在音乐教学中,钢琴等键盘乐器比较常用,因此,通过钢琴等乐器对学生进行听琴辩音的训练,是最基本的听觉训练。例如:每次上课前可以利用几分钟时间与学生玩听琴辩音的游戏:①听音说音名。在每次教唱歌曲之前,都要进行说音名的训练。教师用琴弹出一个或几个音符(音组),让学生试着说出其名称来,以便提高感知音符的能力。②听音唱音符。教师用琴弹奏音符或音组,让学生听后学唱,增强听音的记忆和表达能力。③听一段旋律进行模仿哼唱,然后说出音乐的情绪,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听力将得到较大的提高,为以后更好地学习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多听优秀的音乐作品
它是增强学生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意让学生多听一些著名乐曲,在音乐精品的熏陶下,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得到较好的提高。好的音乐能带给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力量和好的精神品质,如同一本好书,它不但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是人的精神支柱。比如:在聆听某个乐曲后,可以让学生分辨演奏的乐器;在每次欣赏乐曲后,可以让学生讲出乐曲的题目,以利更好地认知乐曲,丰富音乐知识;在听完一段音乐旋律后,请同学猜曲名;在听完录音或学生自己听过歌曲后,可令其评头论足地评议某些歌手的演唱风格及技巧;在每次听音训练之后,都进行相应的评价,相互借鉴和启发,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使听力训练有所发展和升华等。
4.要重视学生的视唱练耳训练
我们知道在音乐学习的课堂中,学生既要唱,又要听。尤其是初中的音乐课是一节欣赏课一节唱歌课。听是为了更好地唱,唱又是听的延续,但听是唱的前提,唱是在听的基础上发挥,听能纠正唱的毛病,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多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乐感。我们可以在唱歌课的时候多唱乐谱,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在识谱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让学生试着记录曲谱,进行较高层次的听力训练,提高边听边记的能力。当然不能超之过急,应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步量力而行,能记多少是多少,哪怕是象征性的也好。对此,教师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指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记忆,再现曲谱的兴趣,强化听音能力的训练。
关于教学方法问题,只要教学观点正确,无论使用什么教学方法都是有效。在这方面,应当允许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积极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乐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今后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必须在训练学生音乐技能技巧同时,充分重视对他们进行听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手段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更好地进行素质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樂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
[2]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丁少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5]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