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即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多种解答的思维形式。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可根据实验所提供的信息、实验提出的器材、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从不同方向和不同方面来指导实验,寻找处理实验的多种方法。
1.改变熟悉仪器的用途,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但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用天平来“称”物体的面积和体积呢?此时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可用间接的办法处理。找一张厚度均匀的硬纸片,用复写纸将待测物体的边界印在纸片上,然后沿边界将纸片剪下,再用同样的纸片剪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用天平称出两者的质量分别为m待和m正,再根据公式S正/S待=m正/m待,就可得出待测物体的面积S待=m待S正/m正。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测出许多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面积。
2.不断改进旧的常规实验,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例如:演示“空气不善于传热”的实验,可以不用温度计来测试试管口和试管底的温度差异,因为温度计刻度太小,不便于观察。只要将火柴捆在金属丝上慢慢地从管中送到管底(火柴不能碰到试管壁),可以看到火柴在管口、管的中部都没有燃烧,一到管底就立即烧着了。这正说明了管底的温度远远高于管口的温度,从而说明了空气不善于传热。演示“液体不善于传热”,可用“烫水烧不死活鱼”来帮助理解。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对实验问题的理解不落俗套,敢于求异;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不拘一格,不断地运用发散思维方法,才能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拓宽思维范围,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实验中,学生分组独立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推证有关理论,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独立进行操作和测量,分析实验数据和结论,最后将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实验过程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自觉动手、动脑,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
根据这一思想,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2)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3)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4)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媒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发挥 “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活动的主旨就是突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载体,它与具体学科课程相辅相成,统筹为一体,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主要作用。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优势,通过学科内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科内物理知识为拓展的物理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较为便利地实现物理学科的课程目标。但由于活动类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教师水平关系和教学理论的不完善,导致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失去了本来面目,乃至一些教师把它当成学科课程来教。为了优化和完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应有功能,笔者尝试构建“自主活动,主动发展”的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物理活动类课程的教学。
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综合实践活动“简单电路的设计”教学时,教师先展示亲自制作的病房呼叫电路模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辅以模型、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的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自主展开电路的设计活动,选择几个小组展示、说明设计方案,进行评议。再让学生按照设计的电路图安装、调试电路模型,最后对电路模型进行演示、说明,通过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串联、并联电路的特性,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电路设计的新颖性、电路模型的工艺水平和演示效果等方面对各组的表现做出评价
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评价,自主练习为活动中心,学生自主求知为学习全过程的主体,以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素质的能力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使学生获得健全人格和个性发展。通过师生双边的互动和师生关系的调整,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长期以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实验内容基本是验证性和测量性的,缺乏由学生自己设计的带有研究性的内容,一个班的学生在相同的仪器上做相同的实验,仪器也都由老师安排好,学生只要按教材上的步骤去做,就能成功地测量数据完成实验。这种千篇一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机会。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实验应该吸取新课程理念进行改革和完善,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中学物理实验成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
发散思维即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多种解答的思维形式。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可根据实验所提供的信息、实验提出的器材、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从不同方向和不同方面来指导实验,寻找处理实验的多种方法。
1.改变熟悉仪器的用途,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但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用天平来“称”物体的面积和体积呢?此时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可用间接的办法处理。找一张厚度均匀的硬纸片,用复写纸将待测物体的边界印在纸片上,然后沿边界将纸片剪下,再用同样的纸片剪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用天平称出两者的质量分别为m待和m正,再根据公式S正/S待=m正/m待,就可得出待测物体的面积S待=m待S正/m正。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测出许多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面积。
2.不断改进旧的常规实验,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例如:演示“空气不善于传热”的实验,可以不用温度计来测试试管口和试管底的温度差异,因为温度计刻度太小,不便于观察。只要将火柴捆在金属丝上慢慢地从管中送到管底(火柴不能碰到试管壁),可以看到火柴在管口、管的中部都没有燃烧,一到管底就立即烧着了。这正说明了管底的温度远远高于管口的温度,从而说明了空气不善于传热。演示“液体不善于传热”,可用“烫水烧不死活鱼”来帮助理解。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对实验问题的理解不落俗套,敢于求异;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不拘一格,不断地运用发散思维方法,才能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拓宽思维范围,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实验中,学生分组独立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推证有关理论,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独立进行操作和测量,分析实验数据和结论,最后将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实验过程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自觉动手、动脑,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
根据这一思想,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2)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3)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4)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媒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发挥 “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活动的主旨就是突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载体,它与具体学科课程相辅相成,统筹为一体,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主要作用。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优势,通过学科内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科内物理知识为拓展的物理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较为便利地实现物理学科的课程目标。但由于活动类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教师水平关系和教学理论的不完善,导致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失去了本来面目,乃至一些教师把它当成学科课程来教。为了优化和完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应有功能,笔者尝试构建“自主活动,主动发展”的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物理活动类课程的教学。
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综合实践活动“简单电路的设计”教学时,教师先展示亲自制作的病房呼叫电路模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辅以模型、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的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自主展开电路的设计活动,选择几个小组展示、说明设计方案,进行评议。再让学生按照设计的电路图安装、调试电路模型,最后对电路模型进行演示、说明,通过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串联、并联电路的特性,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电路设计的新颖性、电路模型的工艺水平和演示效果等方面对各组的表现做出评价
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评价,自主练习为活动中心,学生自主求知为学习全过程的主体,以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素质的能力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使学生获得健全人格和个性发展。通过师生双边的互动和师生关系的调整,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长期以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实验内容基本是验证性和测量性的,缺乏由学生自己设计的带有研究性的内容,一个班的学生在相同的仪器上做相同的实验,仪器也都由老师安排好,学生只要按教材上的步骤去做,就能成功地测量数据完成实验。这种千篇一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机会。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实验应该吸取新课程理念进行改革和完善,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中学物理实验成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