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康复作用的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00660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索太极拳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收治脑梗死患者69例,对康复训练进行评估,观察比较:太极拳运动疗法及对照组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患者神经心理康复的影响。结果:兩组抑郁评分值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太极拳运动疗法对卒中后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均有较好疗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疗法。
  关键词脑梗死太极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
  抑郁对脑卒中患者症状感受及神经功能恢复都有一定影响,传统治疗多采用抗抑郁药物,此类药物往往存在尿便障碍、嗜睡、肝肾功能损伤、眩晕等不良反应。太极拳是以太极哲理为基础,强调意识呼吸、肢体以缓和松静方式进行的运动[1],可以调整阴阳、疏通经络,有助于正常人记忆力、反应力和判断力提高[2]。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太极拳运动疗法对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康复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9例。纳入标准: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全部经头颅检查证实,综合治疗后但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瘫肢肌力4~5级),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年龄36~68岁,平均513±120岁,无严重脏器疾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分超过17分。随机分组,太极拳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38~65岁,平均558±354岁;身高159~176cm,平均身高1691±55cm;体重452~780kg,平均体重632±84kg。对照组33例,男22例,女11例;发病年龄36~67岁,平均512±78岁;身高157~181cm,平均身高1668±76cm;体重423~802kg,平均体重624±113kg。两组一般资料经t检验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和家属对太极拳康复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原发性精神障碍及病前有情感障碍性疾病的患者。
  干预措施:两组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太极拳组行杨氏简化太极拳24式,每周2次,1个月1疗程;对照组为常规康复。
  量表测定:69例患者在康复前和康复3个月分别由经过训练的医师进行量表测定,评定者均为受过培训的主治和副主任医师,研究前进行一致性培训,一致性较好Kappa=085。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定两组治疗前后抑郁量表积分与生活质量积分[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结果
  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太极拳康复者抑郁状态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1)。见表1。
  两组治疗后GQOLI-74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前后比较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卒中后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瘫痪的恐惧、认识的片面性、对疗效的忧虑、住院经费的担心等。情绪变化反过来又引起身体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该观察显示,太极拳组HAMD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GQOLI-74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与治疗前明显增加且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显著。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社区健身方法,对身心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太极拳疗法可提高外周血液微循环与气体交换机能,提高脑组织代谢能力,增加脑血流量,提高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增强大脑对机体内外环境刺激的调节能力,主动地与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在运动训练中重点强调患者的主观参与和认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有意识主动锻炼的结果是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活动增强,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加,太极拳即反复强化维持这种模式,进而促进患者的心身功能恢复,并重新塑造和改善患者的思维方式方法,因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改善。因此,太极拳对脑梗死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抑郁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与药物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生活质量有较好改善,疗效确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疗法。
  参考文献
  1方敏,贝迎九,崔世兵.大学生参加太极拳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90-291.
  2张楠楠,吕晓标,倪伟,等.长期太极拳锻炼改善中老年人认知能力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26(10):7-9.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20-22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预防老年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年龄>60岁管饲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无腹泻,肝肾功能无异常,患者来源ICU、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58例,對照组60例,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研究组和观察组无差异。研究组采用益生菌制剂(贝飞达)联合能全力,对照组只采用能全力。患者临床均常规治疗,两组均采用鼻喂管连续泵入,营养液由恒温器保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冠向下法与步退法根管预备在一次性根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两组,实验组采用Protaper手用镍钛器械结合冠向下技术进行根管预备;对照组采用手用不锈钢K型銼结合步退技术进行根管预备。评价根管预备和充填效果,术后1周复诊,评价疼痛反应,随访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根管充填后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根管充填后1周后疼痛发生率明显少于对
期刊
摘要目的:探討两种不方法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患者83例,随机分成单切口组和双切口组,对比两种手术的疗效。结果:两组术前眼压、前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前房深度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单切口组和双切口组术前散光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散光值比较无差异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散
期刊
关鍵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宫腔内人工授精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高原肺水肿的特殊临床病理特点和发生心律失常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4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心动过速发生率87.2%(41/47),心率>170次/分12.8%(6/47)。结论:急性高原肺水肿心律失常如需药物干预宜选用钙通道阻滞剂,不宜选用强心苷类药和β受体阻断剂。  关键词急性高原肺水肿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探讨  资料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與治疗。方法:对1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1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围生因素44例,感染因素31例,母乳性黄疸24例,新生儿溶血病17例,多因素混合9例,不明原因3例。治愈112例,好转13例,转诊3例。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复杂,及早的治疗干预可提高治愈率,改善患儿的预后。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42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31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78.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325,P<0.0
期刊
摘要目的:采用连续缝合切口及术中合理腹腔引流等。方法:预防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评价。结果:收治急性阑尾炎伴继发性腹膜炎患者436例,其中术后切口感染12例,较前比较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结论:治疗急性阑尾炎导致腹膜炎病例,首先要严格无菌操作,降低对周围组织的创伤,减少失血,止血彻底,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恰当正确引流,阑尾麦氏切口采用连续全层缝合方法,合理应用抗生素,可明显减少术后切口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患者17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85例,给予常规剂量奥美拉唑治疗,40mg/次静脉推注,2次/日;试验组85例,给予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首次80mg/次静脉推注,之后8mg/小时静滴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止血总有效率、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对照组止血总有效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鲜姜汁在风寒湿痹涂擦治疗中祛寒散湿通中的作用。方法:收治风寒湿痹患者168例,进行详细的入院评估,采用双盲随机分组,实验组(鲜姜汁)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组84例,观察鲜姜汁涂擦治疗后局部整体疗效。结果鲜姜汁涂擦治疗风寒湿痹后,疗效明显69例,好转12例,控制率96.42%,二者之间的效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鲜姜汁涂擦治疗风寒湿痹可提高局部治疗效果好,无任何不良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