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的教学设计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m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教学设计
  
  巧妙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教学设计怎样才能做到巧妙?结合本节课,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先进的教学理念。本节课可以建立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科教兴国的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法)的获取。
  (2)对教学内容(结构、难点、重点)的准确把握和处理。本节内容为理论性较强的经济类知识。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是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前夜。这一时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进而引起了双方力量对比的逐渐变化。这种变化正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在17~19世纪70年代间的发展简况,特别是英国、美国的发展简况,得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加剧的根源”、“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的认识,以利于知识的前后衔接。为此,我设计了“回顾17~19世纪70年代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发展概况”这一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原因。教材在阐述这一问题时,知识点多,琐碎而且重复。如果按教材顺序逐一讲述,不但耗时,而且学生负担过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发展情况及原因的规律性。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能举一反三,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的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提高认识;二是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来归纳琐碎的知识点。为此。我为课前学生的预习设计了两道问答题。一道为“英法、美德经济发展共同原因的对比分析及启示”:一道为“联系我国政府当前的经济发展政策谈谈你的认识”。前者的解答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者的解决,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现实生活的学习习惯。本节课的难点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国家特点。教材在介绍这一问题时。简明扼要。但是,因为其中的名词生涩、深奥,如托拉斯、容克、高利贷等,学生不易理解。我的设计是从国家特点的形成原因人手,将国家特点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一些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3)符合学生情况的学法指导和教学方法。高二年级文科班学生,以高考升学为目标。这决定了教学的要求是:既要讲清知识点、历史概念,还须弄清知识点间联系的方法和对历史规律的总结、认识。本节课的学法指导,我概括为:找规律,教方法。建立联系。“找规律”就是依据史实得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加剧的根源”、“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性认识。“教方法”主要是针对重点、难点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法,我推崇的是眉目分明的列表法。“建立联系”就是通过导入、习题等环节。建立由外而中、从古至今、从历史到现实之间的联系和联想。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实施
  
  有了巧妙的教学设计不等同于能上好课。课堂教学是生命个体之间在特定情景下的交流与对话,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正因为如此,即便是非常优秀而又有经验的老教师,也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体现自己教学设计意图的情况。
  本节课在我提出“回顾17~19世纪70年代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发展概况”这一问题后,就出现了意外。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感到迷惘,因为他们尚未养成纵向、横向联系知识的思维习惯,对大跨度问题缺乏必要的解题方法。这让我感到为难。如果要解决此问题,必定要花较多的时间,而这一问题又不是本节的重点。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课文中“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结论的理解就不很完整。我决定调动学生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我付出了25分钟的代价,以至于在处理本节的重点“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原因”时。显得仓促,而本节课的难点“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国家特点”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是有心而无时间了。
  
  三、课后思考: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一节课内,教师未能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对此,教师们往往有两种无奈的处理办法:要么不顾学生感受,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拖堂将问题讲完:要么教师带着遗憾离开讲台。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之间产生了矛盾。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一矛盾、顺利地实现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
  (1)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置于核心地位,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符合学生的实际。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大多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程度。也会考虑全体学生及个性的差异,但是,较少去考虑学生的情绪、心理变化。每节课学生们的情绪和思维会因为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教学的情景、学生的心理变化有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措施。
  (2)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虽然说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上,但是。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调整,例如,原来设计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问题,这一问题并非教材的重点、难点,本想交代一下就过去的。没有料到,以学生的现有水平,掌握不容易。而这一问题能突出本课在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地位。从建立大历史观及知识的联系要求出发,学生又必须要掌握。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将此问题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解决,帮助学生把理解教材的立足点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上。
  (3)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灵活机动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现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复杂多变的过程。课堂教学的魅力和挑战性就在于它的未知性。课堂教学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时间的限制性。当未能意料的情况发生时,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地作出判断和选择。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力争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好的效果。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化险为夷”的教师。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二中学,广西南宁530022)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06年12月20日,广西教育学会与本刊在南宁市举办了“学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研讨会”,共有38个本刊理事单位代表与会。会上代表争相发言,有理论上的阐析,有具体措施的介绍,也有对前景的展望,从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坚定的信心和务实的精神。本刊特刊发部分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林 红(广西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基础教育研究杂志社社长、总编、
期刊
因材施教是班主任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实施的思想教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及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往往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班主任只有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不同类型学生的提高和转化,才能使所有学生真正得到发展。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想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应当掌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期刊
责任障碍,是各种不负责任心理和行为的统称。这些障碍,有的表现为某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有的表现为某些行为的失常。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责任障碍,如破坏公物、乱扔纸屑、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沉迷网络等。责任障碍,不仅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处理不当还会引起不良后果,甚至酿成悲剧。因此,学校和教师重视研究学生的责任障碍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小学生责任障碍的主要表现    1.对自己不负责任
期刊
摘要 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本次新课改提出的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倡导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不管教学的实际情境,为了生成而生成。这是对生成的误解和滥用,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是在应有的预设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对教学主题的升华。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是实现生成性教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生成性课程 开发 冷思考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反映到具体的课堂
期刊
语言积蓄的问题,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惑:下了功夫,为什么没有成效?为什么学生积蓄的语言缺少活性,会成为僵硬、冰冷、沉睡的石头?学生对于积蓄的语言为什么难以融会贯通,常常发育不良,成为无奈的侏儒?要提升语言积蓄的品质,增强语言积蓄的有效性,我们就必须启用“三化积蓄”——多样化、活动化、恒常化的积蓄范式。    1.归类图式型积蓄。乔姆斯基认为,小孩子的语言中枢内先天就具有一种接受与识别千变万化的表层语法
期刊
愉快教学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语文教学模式立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摆脱乏味的学习,让学生走出一个惟有“四角的天空”的狭窄的天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到一个广阔的世界里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走进了“情境教学”的实验田。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作为教师,要借助这些媒体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可以使声、形、色融为
期刊
北京市十一学校2004级初二(1)区的近300个孩子,都是青春迷茫、躁动成长着的少男少女。在家校联系中,老师听到这样的故事:父亲出差半年之久,回家推门进屋,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的儿子,只抬头看了他一眼,一句问候的话也没说,就接着看电视。一个男生在打球的时候跟同学产生了磨擦,来校参与解决问题的母亲“护犊”心切,而站在一旁的儿子却一脸冷漠。这些发生在家长与子女间的问题,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严重的。通过一
期刊
今天下午是作文课,题目是《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作文收上来了,有两封信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位叫晓梦(化名)的女孩这样写道:亲爱的妈妈:  您在那儿忙吗?女儿好想你呀!  今天给您写信是想说说我的心里话。您还记得吗?从我1岁起您和爸爸就把我扔在家里,让爷爷、奶奶抚养我。条件虽好,但是一个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呀!我知道您在北京工作很辛苦,您是为了让我们过幸福的生活,为了让我和弟弟长大后能考上大
期刊
中学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厌烦心理严重,教师也有“束手无策”之感,现有各种方法大都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虽然学生写作水平受自身知识技能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但我想更多的是与指导的失误有关。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作文教学的特性,一味地强调技巧,而对学生而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写作技巧都受制于材料、语言的匮乏。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越教越差,越学越差,是语文教师停下来反思的时候
期刊
片段一:  [预设]  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品读悟情,反复诵情,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教学进行到互换角色呼喊“再见了,亲人”时,学生个个精神抖擞,情感发自肺腑。  [生成]  突然教室一角传来“哇”的哭声,所有同学都转过去看他(生1)。原来他的爸爸几天前刚刚过世。  师:(深情)亲人啊,你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快乐,感到幸福。目睹此情此景,相信大家对亲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