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英民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www.miwen.com)上发表了《焦母为何视兰芝为“眼中钉”?》一文,看后颇有感触,现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一点浅见。
诚如宋老师所说,刘兰芝确实是一个传统贤良淑女形象。她勤劳,“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善良,知道家里气氛不合,阴云笼罩,就主动提出“及时相遣归”,旨给丈夫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她有礼有节,明明错不在己而被婆婆驱遣,却在离去时“上堂拜阿母”,话语温温而雅;她宽容,面对不能容忍自己的婆婆,却仍向小姑交待“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善解人意,面对丈夫的讥讽,心灰意冷的她却温和地提醒了丈夫“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她坚毅,而对种种逼迫,她从无半句牢骚,只是在心里默默做着选择。
她几乎具备了所有人类应该有具有的美德,是近乎一个完美的形象。这样一个女子何以会遭人驱遣呢?
难道是因为她尤如无盐女一样,仅有美德而无美貌吗?看文中的描绘,“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此看来,她的美貌又是无与伦比的。
难道真的如人们所说,是焦母内心潜在的“恋子情结”使之产生嫉妒之情,要将兰芝从视野中清除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她一定不会容下比刘兰芝还要贤惠、还要貌美的儿媳,但是,在驱遣刘兰芝之前,恐怕她已做好打算,不然的话,她也不会在儿子面前许诺:“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这样一个“体无比”的女子,是焦母理想中的“接班人”。要是她出于嫉妒的话,她会这样做吗?
所以,我们还是应从其它角度人手,弄清楚这个疑惑。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看看焦母驱遣兰芝的理由吧。仲卿闻得兰芝心中悲苦后,上堂向阿母求情,焦母不应,回话如下:“此妇无礼节,行动自专由。”当然我们不会听信焦母的,但这也绝不是焦母在情急之下临时找的借口,在她眼中。兰芝就是一个行动自专,无礼无节的人。那么她何以会歪曲事实,产生这样的看法呢?这恐怕得从兰芝的话中寻找答案。兰芝拜别焦母时也说“本自无教训”,她也认为自己“无教训”,举止失仪。但这也绝不是顺应焦母之言,因为她有她的理由,“生小出野里”,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与社会现状直接相关的事实,那就是兰芝的出身——她是一个平民。
说到兰芝的平民身份,恐怕有人还要提出疑问:既然兰芝为平民,仲卿为官吏,门不当户不对,再加上焦母如此势利,这桩婚事一开始就不该成。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还反过来思考一下为好:门不当户不对,对于势利的人来说,肯定不能成就一桩婚事,但婚事既成了,就说明起初是门当户对的。这点我们应该注意文中的那一句话:君既为府吏,“既”古汉语中表示动作的完成,常见义为“已经”或“以后”,这就说明仲卿一开始并不是府吏,确切点说,在他和兰芝成婚前,他不是府吏,这样,他便也是平民。
但如果两个人仅仅都是平民,这故事便没有意味了。我们还应注意到文中有这样一句:“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课本注释为错简,说“兰家女”为别家的女子,这里我们稍微思考一下便不难发现:此处是在说兰芝被遣后受人尊宠的情况,所以此句不应提及别的女子;再者,我们也可以品味一下这四话: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这其实在说两人身份相当,是天作之合。不然的话,不会有“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贵门”,无疑为刘兰芝家。因此,势利的焦母才会看中刘家,才会同意这门亲事。
当然,这就又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刘兄也是势利的,如果不是,他也不会逼着妹妹赶快再嫁。那么,他会看上像焦家这样地位不如自家的家庭吗?别忘了,文中焦母在听到儿子准备寻短见时,有这样一句劝慰的话:汝是大家子。这样,问题就明确了,焦家也一定像刘家那样,祖上有人做官,也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做为长子的焦仲卿,也一定有机会步入官场,冲着他的未来,刘兄也是默许了这门亲事。
事情就是因为出现了变化而出现了转折,随着焦仲卿的高升,两家地位发生了变化,焦母当然也就日益不满起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无论兰芝再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
一个“嫌”字,道出了焦母对兰芝的全部情感,也含蓄的告诉了读者她视兰芝为“眼中钉”的真正原因。
而兰枝被遣后,县令太守些“高”官的求亲,结尾的“化鸟”,都是文学手法的运用,是在针锋相对的嘲讽焦母的“目光短浅”,整首诗的主题也正应该像唐驶在《<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一文中提到的那样,“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不是教参中所说的“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以上理解,都是由文章本身出发,沿着行文思路进行的。而文章的理解也只能依据文章本身,否则,好作品的深刻和巧妙都会被我们忽视甚至歪曲。
2,成绩显现方式。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补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教师总评要根据学生四项评价总成绩确定学生本月课外阅读的成绩。设置四个等级:未达标、达标、良、优。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可记为达标,否则为未达标。优与良两个等级用作区别课外阅读质量。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在本学期四次的总成绩确定自己本学期的课外阅读成绩。以优为主的评为“优”,以良为多数的评为“良”。如果学生的阅读成绩越来越好,可以把最后一次作为学期成绩。教师的评语要以鼓励为主,优点肯定要充分,指出一两点不足,提出今后发展目标。
诚如宋老师所说,刘兰芝确实是一个传统贤良淑女形象。她勤劳,“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善良,知道家里气氛不合,阴云笼罩,就主动提出“及时相遣归”,旨给丈夫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她有礼有节,明明错不在己而被婆婆驱遣,却在离去时“上堂拜阿母”,话语温温而雅;她宽容,面对不能容忍自己的婆婆,却仍向小姑交待“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善解人意,面对丈夫的讥讽,心灰意冷的她却温和地提醒了丈夫“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她坚毅,而对种种逼迫,她从无半句牢骚,只是在心里默默做着选择。
她几乎具备了所有人类应该有具有的美德,是近乎一个完美的形象。这样一个女子何以会遭人驱遣呢?
难道是因为她尤如无盐女一样,仅有美德而无美貌吗?看文中的描绘,“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此看来,她的美貌又是无与伦比的。
难道真的如人们所说,是焦母内心潜在的“恋子情结”使之产生嫉妒之情,要将兰芝从视野中清除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她一定不会容下比刘兰芝还要贤惠、还要貌美的儿媳,但是,在驱遣刘兰芝之前,恐怕她已做好打算,不然的话,她也不会在儿子面前许诺:“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这样一个“体无比”的女子,是焦母理想中的“接班人”。要是她出于嫉妒的话,她会这样做吗?
所以,我们还是应从其它角度人手,弄清楚这个疑惑。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看看焦母驱遣兰芝的理由吧。仲卿闻得兰芝心中悲苦后,上堂向阿母求情,焦母不应,回话如下:“此妇无礼节,行动自专由。”当然我们不会听信焦母的,但这也绝不是焦母在情急之下临时找的借口,在她眼中。兰芝就是一个行动自专,无礼无节的人。那么她何以会歪曲事实,产生这样的看法呢?这恐怕得从兰芝的话中寻找答案。兰芝拜别焦母时也说“本自无教训”,她也认为自己“无教训”,举止失仪。但这也绝不是顺应焦母之言,因为她有她的理由,“生小出野里”,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与社会现状直接相关的事实,那就是兰芝的出身——她是一个平民。
说到兰芝的平民身份,恐怕有人还要提出疑问:既然兰芝为平民,仲卿为官吏,门不当户不对,再加上焦母如此势利,这桩婚事一开始就不该成。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还反过来思考一下为好:门不当户不对,对于势利的人来说,肯定不能成就一桩婚事,但婚事既成了,就说明起初是门当户对的。这点我们应该注意文中的那一句话:君既为府吏,“既”古汉语中表示动作的完成,常见义为“已经”或“以后”,这就说明仲卿一开始并不是府吏,确切点说,在他和兰芝成婚前,他不是府吏,这样,他便也是平民。
但如果两个人仅仅都是平民,这故事便没有意味了。我们还应注意到文中有这样一句:“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课本注释为错简,说“兰家女”为别家的女子,这里我们稍微思考一下便不难发现:此处是在说兰芝被遣后受人尊宠的情况,所以此句不应提及别的女子;再者,我们也可以品味一下这四话: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这其实在说两人身份相当,是天作之合。不然的话,不会有“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贵门”,无疑为刘兰芝家。因此,势利的焦母才会看中刘家,才会同意这门亲事。
当然,这就又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刘兄也是势利的,如果不是,他也不会逼着妹妹赶快再嫁。那么,他会看上像焦家这样地位不如自家的家庭吗?别忘了,文中焦母在听到儿子准备寻短见时,有这样一句劝慰的话:汝是大家子。这样,问题就明确了,焦家也一定像刘家那样,祖上有人做官,也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做为长子的焦仲卿,也一定有机会步入官场,冲着他的未来,刘兄也是默许了这门亲事。
事情就是因为出现了变化而出现了转折,随着焦仲卿的高升,两家地位发生了变化,焦母当然也就日益不满起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无论兰芝再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
一个“嫌”字,道出了焦母对兰芝的全部情感,也含蓄的告诉了读者她视兰芝为“眼中钉”的真正原因。
而兰枝被遣后,县令太守些“高”官的求亲,结尾的“化鸟”,都是文学手法的运用,是在针锋相对的嘲讽焦母的“目光短浅”,整首诗的主题也正应该像唐驶在《<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一文中提到的那样,“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不是教参中所说的“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以上理解,都是由文章本身出发,沿着行文思路进行的。而文章的理解也只能依据文章本身,否则,好作品的深刻和巧妙都会被我们忽视甚至歪曲。
2,成绩显现方式。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补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教师总评要根据学生四项评价总成绩确定学生本月课外阅读的成绩。设置四个等级:未达标、达标、良、优。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可记为达标,否则为未达标。优与良两个等级用作区别课外阅读质量。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在本学期四次的总成绩确定自己本学期的课外阅读成绩。以优为主的评为“优”,以良为多数的评为“良”。如果学生的阅读成绩越来越好,可以把最后一次作为学期成绩。教师的评语要以鼓励为主,优点肯定要充分,指出一两点不足,提出今后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