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许多学校都提倡集体备课,要求备课组成员一起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设计。按这样的话,教师之间就不存在什么大的差异,然而在各项评价中,同备课组之间仍然存在着的极大的差异。当然,这与教师的个人素质相比如:教师的语言魅力、教师的亲和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我觉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备课组的步调尽管一致,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处理同一个课堂细节时,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会不一样。下面,我就通过一些教学实例的对比来谈谈我对课堂细节处理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让肢体语言为教学内容服务
英语课堂教学提倡快速营造出一个学英语的氛围,所以大多数的英语课堂都比较活跃。在上英语课时,学生经常会发现他们的英语老师在讲台上、在学生座位旁边手舞足蹈。但是,有的手舞足蹈能让学生快速理解课堂内容,但是有的却让学生陷入两难的处境,不能明白教师的意图,白白浪费了课堂中的时间。例如,有两位英语老师同时教授“现在进行时”,他们都通过一系列的呈现,顺利过渡到提问的环节。他们向学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What am I doing ?”然而就在这,两位老师就出现了差异,一位站在讲台上,一边手不停地挥动着,一边问着问题;而另一位老师却站在讲台上做着来回跑步的动作。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带来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前者的课堂,学生还云里雾里,不知老师要一个什么答案,学生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学生的思维似乎有了短时间的模糊,使刚刚营造起来的学英语的课堂气氛顿时变得很尴尬;而在后者的课堂中,学生被老师夸张的跑步姿势所吸引,能立刻回答:“You are running.” 这位老师紧接着又用双手做出放风筝的姿势继续问:“What am I doing?” 学生快速回答:“You are flying a kite.”下面的教学活动就在师生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着。这两位教师在这一点的差异上,使得两个班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所以,在备课时除了准备知识性的材料,教师应该注意课堂教学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加入恰当的肢体语言,这样会节约更多的课堂时间,并能营造更好的课堂氛围。
二、让多媒体更多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走进了课堂,不但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且信息量、容量都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很容易被课件中的图片、录像等色彩鲜艳、有动态、有声效的材料吸引,从而使得学生对英语的课堂教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并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但是同样一份课件处理得不一样,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例如,在两位老师教学“过去进行时”时,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他们都进入了相同的环节:Guess.大屏幕中出现了相同的画面,一个小女孩坐在写字台旁,背对着大家。字幕提示:last night 7 o’clock .一位教师问学生:“What was she doing at 7 o’clock last night?” 教室内顿时热闹了起来,学生大胆踊跃地用过去进行时回答。学生回答:“She was doing homework.” “She was drawing.” “She was writing a letter.”……学生们在充分地想象着,同时嘴里还在不停地操练着这个语法项目,兴趣十分浓厚,可以说这种操练语法的方式非常好,而且课堂效果也非常好。但是,另一位教师在此处却有着更好的处理方式。他先提问:“What was she doing at 7 o’clock last night?” 进行简单操练之后,他立刻又增加了提问:“What was she doing at 7 o’clock last night? Was she doing her homework?” 学生再根据老师的点头、摇头提示回答:“Yes /No .” 同时老师鼓励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并让同桌互问互答,及时地进行巩固操练,效果更佳。
当然,这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都很好,但是课堂中可以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充,多给学生各种操练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更牢地掌握知识。
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要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经常在教学中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同一个教师上两个班的英语课,老师在教的过程中会进行比较。例如,同样是上Reading “A lucky escape”,一个班活跃的学生比较多,所以在表演的环节中学生大多比较踊跃,积极参加,在小组活动中并能带动学习成绩较弱的同学较为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在表演环节能力强的学生任务复杂些、能力弱的学生任务简单些,每位同学都为本组的表演尽力付出,并且乐在其中;而在另一个班级,学习能力较强的比较内向,所以在分组表演的时候有好几组不能顺利地进行,导致只有几组学生比较踊跃、兴趣较浓,其余两组的学生总是互相埋怨,这样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那几位同学就更不愿意参与了。
由于学生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班内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受大家“欢迎”,使得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总是沉默寡言,但他们绝不能是被遗忘的角落。对于任课教师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应该有意识地将他们分开,有条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尽可能地让一个班里的这几个孩子慢慢地学。我想到时这几个学生肯定会慢慢融入到课堂中去。
四、让教师自身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无疑是预设的结果,但是教学又是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偶然性的意外事件,比如学生的动态性生成的突发事件可能随时随地充盈其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打破这种格局,不能对这些“意外”视而不见,而是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及时打破这种格局,及时加以调整和利用,使这些“意外”与课前的预设统一起来,为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服务。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正好教“一般将来时”,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语法呈现和口头操练之后,学生正在进行笔头练习,一只小鸟飞到教室里来了,学生顿时被小鸟的叫声吸引住了,甚至有学生产生了抓住小鸟的冲动……老师觉得心里很火,但如果只是大声遏制住学生,学生心里肯定不高兴,甚至会产生反感情绪,只见这位老师微微一笑,转而问学生:“What’s the bird going to do? Can you guess?”这下学生反应可热烈了,什么答案都有。“It is going to play.” “It is going to find its way. ”……然后继续问学生“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学生立刻反应过来了,尽管小鸟依旧在他们的脑袋上飞着,但学生们仍然能认真地做着笔头练习。
当然对于一个课堂的突发事件,每位老师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但只要是心里想着学生的老师,一定不会简单粗暴地解决,而是会站在学生的角度采用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能使课堂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
那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敏锐地发现“细节”,让它成为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切入点,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呢?我认为,除了要不断地完善教师自身素质外,更要精心备课。因此,我们在写教案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例如,设计问题时要想到用怎样的语言、语调、肢体语言将这个问题呈现给学生;要想到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可能有几种回答;要想到,对于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什么评价等。只有我们在备课中注重思考这些细节,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我们的学生时才能真正地让他们享受45分钟的教学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周城初级中学)
一、让肢体语言为教学内容服务
英语课堂教学提倡快速营造出一个学英语的氛围,所以大多数的英语课堂都比较活跃。在上英语课时,学生经常会发现他们的英语老师在讲台上、在学生座位旁边手舞足蹈。但是,有的手舞足蹈能让学生快速理解课堂内容,但是有的却让学生陷入两难的处境,不能明白教师的意图,白白浪费了课堂中的时间。例如,有两位英语老师同时教授“现在进行时”,他们都通过一系列的呈现,顺利过渡到提问的环节。他们向学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What am I doing ?”然而就在这,两位老师就出现了差异,一位站在讲台上,一边手不停地挥动着,一边问着问题;而另一位老师却站在讲台上做着来回跑步的动作。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带来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前者的课堂,学生还云里雾里,不知老师要一个什么答案,学生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学生的思维似乎有了短时间的模糊,使刚刚营造起来的学英语的课堂气氛顿时变得很尴尬;而在后者的课堂中,学生被老师夸张的跑步姿势所吸引,能立刻回答:“You are running.” 这位老师紧接着又用双手做出放风筝的姿势继续问:“What am I doing?” 学生快速回答:“You are flying a kite.”下面的教学活动就在师生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着。这两位教师在这一点的差异上,使得两个班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所以,在备课时除了准备知识性的材料,教师应该注意课堂教学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加入恰当的肢体语言,这样会节约更多的课堂时间,并能营造更好的课堂氛围。
二、让多媒体更多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走进了课堂,不但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且信息量、容量都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很容易被课件中的图片、录像等色彩鲜艳、有动态、有声效的材料吸引,从而使得学生对英语的课堂教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并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但是同样一份课件处理得不一样,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例如,在两位老师教学“过去进行时”时,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他们都进入了相同的环节:Guess.大屏幕中出现了相同的画面,一个小女孩坐在写字台旁,背对着大家。字幕提示:last night 7 o’clock .一位教师问学生:“What was she doing at 7 o’clock last night?” 教室内顿时热闹了起来,学生大胆踊跃地用过去进行时回答。学生回答:“She was doing homework.” “She was drawing.” “She was writing a letter.”……学生们在充分地想象着,同时嘴里还在不停地操练着这个语法项目,兴趣十分浓厚,可以说这种操练语法的方式非常好,而且课堂效果也非常好。但是,另一位教师在此处却有着更好的处理方式。他先提问:“What was she doing at 7 o’clock last night?” 进行简单操练之后,他立刻又增加了提问:“What was she doing at 7 o’clock last night? Was she doing her homework?” 学生再根据老师的点头、摇头提示回答:“Yes /No .” 同时老师鼓励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并让同桌互问互答,及时地进行巩固操练,效果更佳。
当然,这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都很好,但是课堂中可以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充,多给学生各种操练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更牢地掌握知识。
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要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经常在教学中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同一个教师上两个班的英语课,老师在教的过程中会进行比较。例如,同样是上Reading “A lucky escape”,一个班活跃的学生比较多,所以在表演的环节中学生大多比较踊跃,积极参加,在小组活动中并能带动学习成绩较弱的同学较为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在表演环节能力强的学生任务复杂些、能力弱的学生任务简单些,每位同学都为本组的表演尽力付出,并且乐在其中;而在另一个班级,学习能力较强的比较内向,所以在分组表演的时候有好几组不能顺利地进行,导致只有几组学生比较踊跃、兴趣较浓,其余两组的学生总是互相埋怨,这样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那几位同学就更不愿意参与了。
由于学生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班内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受大家“欢迎”,使得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总是沉默寡言,但他们绝不能是被遗忘的角落。对于任课教师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应该有意识地将他们分开,有条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尽可能地让一个班里的这几个孩子慢慢地学。我想到时这几个学生肯定会慢慢融入到课堂中去。
四、让教师自身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无疑是预设的结果,但是教学又是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偶然性的意外事件,比如学生的动态性生成的突发事件可能随时随地充盈其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打破这种格局,不能对这些“意外”视而不见,而是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及时打破这种格局,及时加以调整和利用,使这些“意外”与课前的预设统一起来,为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服务。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正好教“一般将来时”,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语法呈现和口头操练之后,学生正在进行笔头练习,一只小鸟飞到教室里来了,学生顿时被小鸟的叫声吸引住了,甚至有学生产生了抓住小鸟的冲动……老师觉得心里很火,但如果只是大声遏制住学生,学生心里肯定不高兴,甚至会产生反感情绪,只见这位老师微微一笑,转而问学生:“What’s the bird going to do? Can you guess?”这下学生反应可热烈了,什么答案都有。“It is going to play.” “It is going to find its way. ”……然后继续问学生“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学生立刻反应过来了,尽管小鸟依旧在他们的脑袋上飞着,但学生们仍然能认真地做着笔头练习。
当然对于一个课堂的突发事件,每位老师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但只要是心里想着学生的老师,一定不会简单粗暴地解决,而是会站在学生的角度采用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能使课堂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
那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敏锐地发现“细节”,让它成为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切入点,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呢?我认为,除了要不断地完善教师自身素质外,更要精心备课。因此,我们在写教案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例如,设计问题时要想到用怎样的语言、语调、肢体语言将这个问题呈现给学生;要想到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可能有几种回答;要想到,对于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什么评价等。只有我们在备课中注重思考这些细节,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我们的学生时才能真正地让他们享受45分钟的教学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周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