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认同既是组织凝聚力产生的前提,也是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是农业高职学院文化建设研究的核心。立足于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分传统,从文化认同之文化认知、情感归属、行动卷入三维度切入,运用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分析框架,对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情况展开问卷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行为卷入与认知水平高低和情感归宿感强弱密切相关,存在认同危机。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分析框架与数理统计的相关性基本契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调查研究;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6-0023-06
组织凝聚力是一个组织是否有战斗力,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它对组织行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化认同既是组织凝聚力产生的前提,也是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农业高职学院文化建设中,文化认同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环,不仅要把文化认同培养作为增强学院凝聚力的基本策略,还必须将文化认同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物质、制度、精神三维度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充分体现“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理念。基于此,本文坚持“以工作研究深化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推动实践探索”的研究思路,围绕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文化认同分析框架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的分析维度
在社会科学领域,文化的概念一直就是一个争议不断、歧义纷繁的概念。“文化”一词的本质涵义,是十九世纪随着民族学、人类学的产生而赋予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 B. Tylor)首次将“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1]然而,泰勒的文化定义明显缺少了物质文化的内容,为此,后来美国的一些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学家如奥格本、亨根斯、维莱等对泰勒的定义予以修正,补充了“实物”一词,使文化成了“实物、知识、信仰、艺術、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研究也按照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的三分传统,对文化的分析也是从表层文化(物质)、中间层次文化(制度)和深层次文化(精神)来展开调查,对高职学院文化认同建构策略也是基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维度来展开讨论的。
(一)文化认同维度
文化认同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感),也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从本源上来看,认同意味着一种“同一性”。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作为识别象征体系,用来界定“自我”的特征,以示与“他者”的不同。威廉·康纳利指出:“差异需要认同,认同需要差异……解决对自我认同怀疑的办法,在于通过构建与自我对立的他者,由此来建构自我认同。”[3]
文化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接受、学习、获得和运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等文化内涵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不仅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宿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卷入情况,当然也涉及到个体对其他群体(比如民族、社团)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情况。对农业高职学院而言,对学校的文化认同也同样要包括师生员工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农业高职学院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培养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文化认同。
(二)文化认同结构
对于文化认同结构,有的研究者从“文化投入”“文化归属”“文化综合”加以研究分析;有的学者则从“认知”(了解文化及其传统)、“情感”(产生归属感)、“知觉”(喜爱文化并在其中自得其乐)、“行为”(以具体的行为支持该文化的发展和壮大)等四方面加以分析。[4]综合以上观点,根据社会认同经典三原则,即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原则,笔者对农业高职学院的文化认同研究调查与分析从“认知”、“情感-归属感”、“行为-文化卷入”三个方面展开。
二、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分析框架构建
我们认为,在文化三维度的框架下,文化认同最终表现为行为卷入程度,也就是说文化意义要通过个体的文化行为表现、解释。行为卷入与认知水平高低和情感归宿感强弱(或者说是情绪的起伏)密切相关。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初步设计出了“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分析框架”(见图1)。
该分析框架图式表示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它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成。这个文化系统中有积极和消极、先进和落后之分。第一象限代表先进的有活力的文化,表示文化认知越多,归宿感越强,行动卷入越积极、主动,参与面越大,活动越深入,文化认同度就越高;第二象限代表有活力但认知度不高的“新”文化;第三象限是落后甚至反动的文化;第四象限则是因循守旧缺乏活力的保守文化。在二、三、四象限的文化生活中,要么是缺乏认知或认知不全面、深入,要么就是没有归属感,而文化卷入维度要么是退缩、停止,要么是转向对立面,进而引发认同危机。没有正面积极的认知抑或是负面的认知,组织活力缺乏,必然难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组织缺乏吸引力,文化卷入的积极性、卷入度都将难以为继。文化认同建构中,文化认知是基础,情感归属是关键,行动卷入是目的。
文化认同的实质是在深刻了解组织文化的内涵、价值观、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以及特色、宣传词的基础上培养成员的忠诚度,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维护集体声誉的过程。
三、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
组织是一种正式的稳定的结构,组织成员相对稳定同时不乏流动,这决定了组织文化认同兼具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对组织文化认同状况的把握需要有较为稳定的文化负荷主体。对学校这个组织而言,最稳定且可靠的人员构成当属广大教职工。为此,我们确定了以教职工为主要调查对象来开展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分析框架源于理论分析,指导调查设计,服务调查分析,主张用数理统计分析、比对来检验文化认同分析框架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因此,本文从问卷设计、调查统计与分析以及文化认同三维度相关性分析来检验分析框架的可行性。 (一)问卷调查设计
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问卷内容分两大板块:基本情况和调查内容。基本情况部分由性别、身份、教(工)龄、职称、文化程度和学位等六个方面组成;调查内容主要从认知、情感归宿、行为卷入三个方面来设计,共40题。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认知情况。认知或认识在心理学中是指通
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本研究对于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知主要关注教师对学院办学理念、历史、人才培养、办学条件以及校徽的了解、认知情况。
对所属组织认知是对组织认同的先决前提。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调查对象整体上对学院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格及定位、办学历史、办学条件、校徽等有着比较积极的认知。“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学院“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办学理念的占76.47%,“不太了解”及“不了解”的仅占3.71%;了解学校办学历史的总体上占到97.65%,没有“不了解”的;此外,对人才培养定位、办学条件及校徽涵义,表示了解的分别达到91.77%、85.89%和89.49%(见表1)。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一方面,能感受到学校发展艰难与辉煌;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融入学院文化的关键。
与此同时,调查中也暴露出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辦学条件以及校徽涵义不甚了解或者不了解的情况。有1.18%的不了解学院的办学理念;2.35%的对“立足成都,面向四川,辐射西南,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缺乏应有认知;还有2.35%的不清楚学院的办学条件。认知缺乏以及以“不太了解”所隐含的消极认知无可避免地会引发认知危机,可能会直接导致归属感的减弱。
2.情感归属。归属感属文化心理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该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学校归属感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对自己所就在学校在认知上、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并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乐于参与学校活动。正如Tajfel和Turner所发现的一样,一旦人们把自己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他们会对该群体做出积极的评价。进而在与外群体的比较中,积极的社会认同使得本群体成员更加偏好自己所属的群体,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所属的群体,以具体的行为参加各种活动,积极支持本组织的的发展和壮大,维护组织声誉。本研究对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情感归属方面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人文环境、自我效能、激励机制、工作氛围、自豪感和荣誉感等方面。
积极正面的态度是催生文化认同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讲,广大教职工对学院发展持比较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办学理念的实践、学院文化精神展现、科研育人、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对学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评价以及个人发展机遇方面持保留意见,这几项无人“完全赞同”。这种“不赞成”或“不赞同”的态度在“您是否愿意参加教学科研团队并乐于与其他同事交流心得”的调查中有所体现:13.5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沟通,没有表示“非常愿意”的(见表2)。信息交流是一切组织活动的基础,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才能把组织三要素中的“做贡献的意愿”和“共同的目标”[5]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缺乏信息交流就难激发出协作的意愿,就难以达成基于为了共同目标而促成的共同了解。[5]简而言之,交流意愿降低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组织认同感、归属感的降低。归属感缺乏会导致行为卷入的消极、滞后以至于回避甚而抵制。
3.行为卷入。文化认同不仅是心理悦纳,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行动上的主动参与。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归属感,可以影响他对这事物的忠诚度。学校之于教职工需要的忠诚,就意味着教职员工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行为规范作为自己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只有当个人融入学校,个人的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契合时,才可能求得更长远的进步与发展。一旦个人自我感觉隶属于某个文化团体,并把团体的价值观、社会规范视为自己价值体系的一部分,那么才会像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所表述的那样:当“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6]调查表明,大多数教职工表示“非常愿意”“比较愿意”和“愿意”参与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参政议政、各种会议以及工会活动,但是也有少部分人表示“不太愿意”甚至“不愿意”参与学院的各项工作,尤其是科学研究、专业建设、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及示范建设等重要工作(参见表3)。
4.三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问卷调查设计是否可行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与否。这也是检验文化认同分析框架的试金石:只有文化认同三维度之间存在关联性,分析框架才有其进一步的研究、应用价值。课题组采用spss10.7分析软件对文化认同三维间进行了相关性统计分析。在问卷中,认知、情感和行动卷入三维度的各变量之间显著相关(见表4、表5),即认知越多,归属感越强,行动参与就越主动;反之,认知越少,受困于“我”与“我们”的“隔阂”甚至“排斥”,因而归属感不强,进而纠结于“为谁”和“何为”[7]的困扰,继而引发心理失衡,产生“认同危机”。文化卷入消极、懈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妄提创造性。文化认同框架能够比较直观地呈现文化认同三维度变量之间相关性,为分析调查结果及对策建议凝练指明了路径。
(三)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课题组对学院教职工文化认同现状有了基本了解:在认知方面,教职工在对学院办学历史、校训、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办学条件方面还是比较清楚的,也乐于去了解;在情感归宿方面,教职工对于自我身份、自我效能感、自豪感、荣辱感、工作氛围的认同度有比较大的差异,在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学院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应表现;在行为卷入方面,对于示范建设、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科技推广、工会活动、各种会议、经验交流和献言建策等各项活动的参与意愿不一、深入程度各异。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卷入的相关性分析中,显示三者呈显著相关性,有认知基础,但也存在“认同危机”。认知、情感和行为卷入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文化认同分析框架”有一定的契合性,说明该分析框架尚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研究源于问题,问题促进思考。作为一项基于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问题的专项研究,研究过程中触发构建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分析框架的初衷也只是为了便于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时能呈现出一个比较直观、明了的分析思路和框架,以期提升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水平,其学理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382.
[2] 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
[3] William E.Connolly, Identity/Difference: Democratic Negotiations of Political Paradox,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4]陈致中,张德.组织文化认同之文献评述与模型建构[J].现代管理科学,2011(3):3-5+27.
[5] (美)C·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 孙耀君,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6,72.
[6] 马成功.自我的实现——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89.
[7] 吴学军.文化认同视野下农业高职学院班集体建设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92-94.
关键词: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调查研究;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6-0023-06
组织凝聚力是一个组织是否有战斗力,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它对组织行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化认同既是组织凝聚力产生的前提,也是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农业高职学院文化建设中,文化认同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环,不仅要把文化认同培养作为增强学院凝聚力的基本策略,还必须将文化认同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物质、制度、精神三维度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充分体现“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理念。基于此,本文坚持“以工作研究深化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推动实践探索”的研究思路,围绕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文化认同分析框架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的分析维度
在社会科学领域,文化的概念一直就是一个争议不断、歧义纷繁的概念。“文化”一词的本质涵义,是十九世纪随着民族学、人类学的产生而赋予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 B. Tylor)首次将“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1]然而,泰勒的文化定义明显缺少了物质文化的内容,为此,后来美国的一些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学家如奥格本、亨根斯、维莱等对泰勒的定义予以修正,补充了“实物”一词,使文化成了“实物、知识、信仰、艺術、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研究也按照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的三分传统,对文化的分析也是从表层文化(物质)、中间层次文化(制度)和深层次文化(精神)来展开调查,对高职学院文化认同建构策略也是基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维度来展开讨论的。
(一)文化认同维度
文化认同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感),也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从本源上来看,认同意味着一种“同一性”。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作为识别象征体系,用来界定“自我”的特征,以示与“他者”的不同。威廉·康纳利指出:“差异需要认同,认同需要差异……解决对自我认同怀疑的办法,在于通过构建与自我对立的他者,由此来建构自我认同。”[3]
文化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接受、学习、获得和运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等文化内涵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不仅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宿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卷入情况,当然也涉及到个体对其他群体(比如民族、社团)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情况。对农业高职学院而言,对学校的文化认同也同样要包括师生员工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农业高职学院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培养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文化认同。
(二)文化认同结构
对于文化认同结构,有的研究者从“文化投入”“文化归属”“文化综合”加以研究分析;有的学者则从“认知”(了解文化及其传统)、“情感”(产生归属感)、“知觉”(喜爱文化并在其中自得其乐)、“行为”(以具体的行为支持该文化的发展和壮大)等四方面加以分析。[4]综合以上观点,根据社会认同经典三原则,即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原则,笔者对农业高职学院的文化认同研究调查与分析从“认知”、“情感-归属感”、“行为-文化卷入”三个方面展开。
二、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分析框架构建
我们认为,在文化三维度的框架下,文化认同最终表现为行为卷入程度,也就是说文化意义要通过个体的文化行为表现、解释。行为卷入与认知水平高低和情感归宿感强弱(或者说是情绪的起伏)密切相关。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初步设计出了“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分析框架”(见图1)。
该分析框架图式表示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它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成。这个文化系统中有积极和消极、先进和落后之分。第一象限代表先进的有活力的文化,表示文化认知越多,归宿感越强,行动卷入越积极、主动,参与面越大,活动越深入,文化认同度就越高;第二象限代表有活力但认知度不高的“新”文化;第三象限是落后甚至反动的文化;第四象限则是因循守旧缺乏活力的保守文化。在二、三、四象限的文化生活中,要么是缺乏认知或认知不全面、深入,要么就是没有归属感,而文化卷入维度要么是退缩、停止,要么是转向对立面,进而引发认同危机。没有正面积极的认知抑或是负面的认知,组织活力缺乏,必然难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组织缺乏吸引力,文化卷入的积极性、卷入度都将难以为继。文化认同建构中,文化认知是基础,情感归属是关键,行动卷入是目的。
文化认同的实质是在深刻了解组织文化的内涵、价值观、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以及特色、宣传词的基础上培养成员的忠诚度,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维护集体声誉的过程。
三、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
组织是一种正式的稳定的结构,组织成员相对稳定同时不乏流动,这决定了组织文化认同兼具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对组织文化认同状况的把握需要有较为稳定的文化负荷主体。对学校这个组织而言,最稳定且可靠的人员构成当属广大教职工。为此,我们确定了以教职工为主要调查对象来开展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分析框架源于理论分析,指导调查设计,服务调查分析,主张用数理统计分析、比对来检验文化认同分析框架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因此,本文从问卷设计、调查统计与分析以及文化认同三维度相关性分析来检验分析框架的可行性。 (一)问卷调查设计
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问卷内容分两大板块:基本情况和调查内容。基本情况部分由性别、身份、教(工)龄、职称、文化程度和学位等六个方面组成;调查内容主要从认知、情感归宿、行为卷入三个方面来设计,共40题。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认知情况。认知或认识在心理学中是指通
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本研究对于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知主要关注教师对学院办学理念、历史、人才培养、办学条件以及校徽的了解、认知情况。
对所属组织认知是对组织认同的先决前提。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调查对象整体上对学院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格及定位、办学历史、办学条件、校徽等有着比较积极的认知。“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学院“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办学理念的占76.47%,“不太了解”及“不了解”的仅占3.71%;了解学校办学历史的总体上占到97.65%,没有“不了解”的;此外,对人才培养定位、办学条件及校徽涵义,表示了解的分别达到91.77%、85.89%和89.49%(见表1)。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一方面,能感受到学校发展艰难与辉煌;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融入学院文化的关键。
与此同时,调查中也暴露出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辦学条件以及校徽涵义不甚了解或者不了解的情况。有1.18%的不了解学院的办学理念;2.35%的对“立足成都,面向四川,辐射西南,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缺乏应有认知;还有2.35%的不清楚学院的办学条件。认知缺乏以及以“不太了解”所隐含的消极认知无可避免地会引发认知危机,可能会直接导致归属感的减弱。
2.情感归属。归属感属文化心理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该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学校归属感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对自己所就在学校在认知上、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并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乐于参与学校活动。正如Tajfel和Turner所发现的一样,一旦人们把自己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他们会对该群体做出积极的评价。进而在与外群体的比较中,积极的社会认同使得本群体成员更加偏好自己所属的群体,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所属的群体,以具体的行为参加各种活动,积极支持本组织的的发展和壮大,维护组织声誉。本研究对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情感归属方面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人文环境、自我效能、激励机制、工作氛围、自豪感和荣誉感等方面。
积极正面的态度是催生文化认同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讲,广大教职工对学院发展持比较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办学理念的实践、学院文化精神展现、科研育人、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对学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评价以及个人发展机遇方面持保留意见,这几项无人“完全赞同”。这种“不赞成”或“不赞同”的态度在“您是否愿意参加教学科研团队并乐于与其他同事交流心得”的调查中有所体现:13.5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沟通,没有表示“非常愿意”的(见表2)。信息交流是一切组织活动的基础,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才能把组织三要素中的“做贡献的意愿”和“共同的目标”[5]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缺乏信息交流就难激发出协作的意愿,就难以达成基于为了共同目标而促成的共同了解。[5]简而言之,交流意愿降低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组织认同感、归属感的降低。归属感缺乏会导致行为卷入的消极、滞后以至于回避甚而抵制。
3.行为卷入。文化认同不仅是心理悦纳,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行动上的主动参与。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归属感,可以影响他对这事物的忠诚度。学校之于教职工需要的忠诚,就意味着教职员工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行为规范作为自己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只有当个人融入学校,个人的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契合时,才可能求得更长远的进步与发展。一旦个人自我感觉隶属于某个文化团体,并把团体的价值观、社会规范视为自己价值体系的一部分,那么才会像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所表述的那样:当“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6]调查表明,大多数教职工表示“非常愿意”“比较愿意”和“愿意”参与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参政议政、各种会议以及工会活动,但是也有少部分人表示“不太愿意”甚至“不愿意”参与学院的各项工作,尤其是科学研究、专业建设、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及示范建设等重要工作(参见表3)。
4.三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问卷调查设计是否可行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与否。这也是检验文化认同分析框架的试金石:只有文化认同三维度之间存在关联性,分析框架才有其进一步的研究、应用价值。课题组采用spss10.7分析软件对文化认同三维间进行了相关性统计分析。在问卷中,认知、情感和行动卷入三维度的各变量之间显著相关(见表4、表5),即认知越多,归属感越强,行动参与就越主动;反之,认知越少,受困于“我”与“我们”的“隔阂”甚至“排斥”,因而归属感不强,进而纠结于“为谁”和“何为”[7]的困扰,继而引发心理失衡,产生“认同危机”。文化卷入消极、懈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妄提创造性。文化认同框架能够比较直观地呈现文化认同三维度变量之间相关性,为分析调查结果及对策建议凝练指明了路径。
(三)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课题组对学院教职工文化认同现状有了基本了解:在认知方面,教职工在对学院办学历史、校训、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办学条件方面还是比较清楚的,也乐于去了解;在情感归宿方面,教职工对于自我身份、自我效能感、自豪感、荣辱感、工作氛围的认同度有比较大的差异,在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学院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应表现;在行为卷入方面,对于示范建设、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科技推广、工会活动、各种会议、经验交流和献言建策等各项活动的参与意愿不一、深入程度各异。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卷入的相关性分析中,显示三者呈显著相关性,有认知基础,但也存在“认同危机”。认知、情感和行为卷入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文化认同分析框架”有一定的契合性,说明该分析框架尚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研究源于问题,问题促进思考。作为一项基于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问题的专项研究,研究过程中触发构建农业高职学院文化认同分析框架的初衷也只是为了便于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时能呈现出一个比较直观、明了的分析思路和框架,以期提升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水平,其学理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382.
[2] 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
[3] William E.Connolly, Identity/Difference: Democratic Negotiations of Political Paradox,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4]陈致中,张德.组织文化认同之文献评述与模型建构[J].现代管理科学,2011(3):3-5+27.
[5] (美)C·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 孙耀君,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6,72.
[6] 马成功.自我的实现——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89.
[7] 吴学军.文化认同视野下农业高职学院班集体建设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