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映。如果外界刺激是重复出现的,那么,儿童反复接收这些刺激信号后,与此相对应的思想与行为会不断地得到巩固与强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强化作用。积极的强化作用具有明显的教育实效性,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科学地采用强化措施,对于做好班主任工作有积极的意义。班级管理中的强化作用,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群体的强化作用
学生个体有机结合形成的群体场,对儿童造成反复影响的过程,称之为学生群体的作用。学生群体的刺激物很多,像良好的班风、学风和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等群体意识及其规范下的共性行为等,都会不断对儿童个体提出暗示,诱发儿童的从众心理,使之无条件地接受群体场的影响,产生合乎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种强化作用的过程,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优良的群体场,可以造就优秀的个体,优秀个体的共性品质,又可形成更优秀的群体场。一般来说,优秀班集体中“后进生”比一般班集体中要少得多,甚至没有。我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两个班学生群体强化作用的正向强度存在着明显差别。所以,要想利用学生群体强化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班主任老师必须致力于班集体大气候的营造,培育良好的班风、学风,把班集体建设成为能够铸造优秀个体的大熔炉,让孩子们每时每刻都接受良好条件的刺激。只有这样,他们的积极行为才能一次次地得到巩固和强化,才会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
2.游戏个体的强化作用
一个班级中,有不少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发展得较好的学生,可作为先进典型树立起来,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树立典型、宣传典型,不仅对典型的先进事迹具有进一步的强化和固定作用,而且对其他人的宣传作用也不可低估。这些优秀个体就生活在儿童中间,他们的先进事迹大家都看得见、学得来;再者,低年级儿童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其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模仿性。他们往往能够顺利接收来自优秀个体先进事迹的刺激,并反复效法,很快形成巩固性行为。这就是优秀个体的强化作用。
3.教师行为指导的强化作用
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行为指导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积极行为的指导,一类是对消极行为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儿童的积极行为表示肯定、赞扬,或者对儿童的消极行为表示批评、抵制,都是对儿童合乎要求的行为强化。它可以促使儿童积极行为的反复出现和消极行为的逐渐消失,起到教育作用。行为指导的次数越多,强度越大,积极行为就越牢固,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时,要不厌其烦地天天讲,周周讲。只要积极行为没有在大多数人身上固定下来,就必须这样做,讲就是刺激,反复讲就是在强化。
4.奖励的强化作用
奖励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一般适用积极行为的结果。奖励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它不但可使受奖的人积极行为的重复出现,而且对非受奖者也同样具有强化作用。没有受到奖励的儿童亲眼看到某种行为受到奖励,他们会主动模仿受奖人的行为,使儿童中积极行为普遍受到强化。所以,开展争夺小星星、小红旗活动,学科竞赛、艺体竞赛活动,争优创三好活动等,给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发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受到刺激和强化的仍然是大多数。
5.教室文化的强化作用
教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室的卫生状况和各种班容班貌的建设,构成了教室文化的特殊氛围。儿童每天6小时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这种氛围中度过的。他们接收教室文化的刺激,并不比接受其他方面的刺激少,如黑板上方的国旗和两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给儿童带来的不间断的长时间刺激,能够促进儿童对祖国的理解,由感性向理性深化。黑板报、图书角是班级宣传和课外阅读阵地,其大量的信息辐射,左右着班级舆论,并且有力地推动着儿童的发展。另外,“明星苑”“优秀作业园地” “表扬台”等班级阵地,名人画像,《守则》和《规范》宣传等,都非常富有文化特色,它们赋予儿童视觉的、心理的、思想的、行为的反复刺激,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可充分强化自身合乎要求的思想和行为。所以,优秀的班主任都非常重视教室文化的建设。
1.学生群体的强化作用
学生个体有机结合形成的群体场,对儿童造成反复影响的过程,称之为学生群体的作用。学生群体的刺激物很多,像良好的班风、学风和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等群体意识及其规范下的共性行为等,都会不断对儿童个体提出暗示,诱发儿童的从众心理,使之无条件地接受群体场的影响,产生合乎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种强化作用的过程,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优良的群体场,可以造就优秀的个体,优秀个体的共性品质,又可形成更优秀的群体场。一般来说,优秀班集体中“后进生”比一般班集体中要少得多,甚至没有。我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两个班学生群体强化作用的正向强度存在着明显差别。所以,要想利用学生群体强化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班主任老师必须致力于班集体大气候的营造,培育良好的班风、学风,把班集体建设成为能够铸造优秀个体的大熔炉,让孩子们每时每刻都接受良好条件的刺激。只有这样,他们的积极行为才能一次次地得到巩固和强化,才会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
2.游戏个体的强化作用
一个班级中,有不少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发展得较好的学生,可作为先进典型树立起来,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树立典型、宣传典型,不仅对典型的先进事迹具有进一步的强化和固定作用,而且对其他人的宣传作用也不可低估。这些优秀个体就生活在儿童中间,他们的先进事迹大家都看得见、学得来;再者,低年级儿童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其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模仿性。他们往往能够顺利接收来自优秀个体先进事迹的刺激,并反复效法,很快形成巩固性行为。这就是优秀个体的强化作用。
3.教师行为指导的强化作用
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行为指导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积极行为的指导,一类是对消极行为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儿童的积极行为表示肯定、赞扬,或者对儿童的消极行为表示批评、抵制,都是对儿童合乎要求的行为强化。它可以促使儿童积极行为的反复出现和消极行为的逐渐消失,起到教育作用。行为指导的次数越多,强度越大,积极行为就越牢固,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时,要不厌其烦地天天讲,周周讲。只要积极行为没有在大多数人身上固定下来,就必须这样做,讲就是刺激,反复讲就是在强化。
4.奖励的强化作用
奖励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一般适用积极行为的结果。奖励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它不但可使受奖的人积极行为的重复出现,而且对非受奖者也同样具有强化作用。没有受到奖励的儿童亲眼看到某种行为受到奖励,他们会主动模仿受奖人的行为,使儿童中积极行为普遍受到强化。所以,开展争夺小星星、小红旗活动,学科竞赛、艺体竞赛活动,争优创三好活动等,给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发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受到刺激和强化的仍然是大多数。
5.教室文化的强化作用
教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室的卫生状况和各种班容班貌的建设,构成了教室文化的特殊氛围。儿童每天6小时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这种氛围中度过的。他们接收教室文化的刺激,并不比接受其他方面的刺激少,如黑板上方的国旗和两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给儿童带来的不间断的长时间刺激,能够促进儿童对祖国的理解,由感性向理性深化。黑板报、图书角是班级宣传和课外阅读阵地,其大量的信息辐射,左右着班级舆论,并且有力地推动着儿童的发展。另外,“明星苑”“优秀作业园地” “表扬台”等班级阵地,名人画像,《守则》和《规范》宣传等,都非常富有文化特色,它们赋予儿童视觉的、心理的、思想的、行为的反复刺激,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可充分强化自身合乎要求的思想和行为。所以,优秀的班主任都非常重视教室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