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李志铭出版处女作《半世纪旧书回味》,梳理台湾过去半个世纪的旧书业发展史,调查踏实、资料丰富、情致有味,一时轰动台湾读书界,荣获当年“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十大好书”大奖。我拜读后获益匪浅,得以增长许多关于旧书的知识,遂引颈期待他的下一本书。
大约一年半载之前,于闲谈中得知他正着手撰写一本与台湾早期书衣封面有关的书,闻讯大喜!我很关心进度,进入编辑阶段后,几乎每次见面都要问他何时出版,他总是回答“还要加些东西”或“还要再修正一下”。慢工细活,态度十分谨慎,终于,这本《装帧时代》在2010年10月中旬上市。
要谈论《装帧时代》,首先,可以从我个人收藏旧书的历程来看这本书出版的意义。
虽然在书友们的印象里,我似乎还算是个旧书收藏“家”,然而,追溯当初收藏旧书的起点,只是因经济拮据、贪图二手书的便宜罢了,对于二手书,只在乎书的内容文字合意否,以最新、最正确、最完整者为佳,不在乎书况脏污、划线、写字,未注意版本流变、珍稀与否。
但是书买多了,不知不觉买到一些很古旧的书、很奇怪的书、甚至快掉页的烂书,直到与诸位书友交流,潜移默化,东偷西学,才知道我家的藏书里竟然有所谓的“初版本”、“绝版本”、“珍本”,这才知道此中是有一门学问在的,遂关心起版本问题,开始走上所谓“藏书”的道路,但是这阶段还没进入主干线,只是刚刚开上匝道而已。
因为我欠缺美学素养,故一向不懂欣赏花花绿绿的书籍封面,不知其奥妙之处;对于封面设计者不甚留意,即使看到大名,也不认识这些美术家、画家、摄影家,如果书上没注明,我更不知道谁是谁了。但是一些老书、旧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很难令爱书人忽视它的存在。有的美,有的怪,有的像调色盘,有的只有色块,参考他人藏书心得,并于旧书店观摩各种旧书老书,才跳出对书本“文字”内容的在意,也放下追求“版本”的执念,把视线移转到书籍封面设计这个领域。
虽然有这样的领悟,然而得到的资讯都是破碎、零落的。想了解书衣封面这题目,却无从学起。台湾出版过不少书评书、书介书、读书心得的书,也出过一些书话、极少量的出版史,但几乎没有让藏书新手可以掌握台湾往昔出版品“书衣设计”与其演变历史的入门书或工具书。虽然书市确曾出现过几本以教学为目的的装帧设计书,例如曾尧生于1998年出版的《封面设计》,但此书系纳于商业设计丛书中,偏向实用的操作技术,主要讲解今时现代的作品,并未针对前人作品进行系统化解析。这缺失的一块,如今由《装帧时代》补上了。
《装帧时代》就是这样一本适合设计界、美术界、书界从业人员等内行人及我这外行人共赏的书。内行看门道,温故以知新;外行看热闹,看书封面的花花草草足矣!我这不懂美术更不懂书的门外汉,总算也能够按图索骥,藉由这本书,回头翻翻我家藏书,看看隐藏了哪些艺术家的作品及他们的书衣人生。
这本书也把我带回上世纪50~70年代的台湾,书中打印的书衣封面,有些根本是我小时候买的书,不但读过了,甚至如今仍完整地保存在我的书架上。即使陌生的,也好像初识而投契的朋友,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直想浮一大白。把这些各有风采的书衣封面集结起来,就是一段设计艺术史,一段书籍出版史,也是诸位设计家半生辛劳的生活史,这正是书名“时代”的意义。
《装帧时代》书写书籍封面及其设计者的历史,它本身也创造了历史。在此书之前,台湾没有出版过这类书,此书诞生之后,势必将引起学界及社会大众对于书籍装帧的兴趣,进而进行更有系统、更具深度广度的整理研究。说不定将来会出现“黄华成评传”或“台湾木刻版画书籍封面史”或“书衣符号学”这样的书。也可能有志之士会接手继续探讨吴璧人、曾尧生、凌明声几位大师的书衣作品,写出另一本“装帧时代”。
同时,此书可能在无意中也给藏书人指出一条收藏书籍的新方向。将来或许会有人专以书衣为目标,甚至以某一书衣设计者、装帧家作品为主题来收藏。藏书家的书架上可能会特辟一个“廖未林”专区或“黄华成”专柜,甚至出现“版画封面区”、“人像封面区”或“设计摄影封面区”也说不定。
据说志铭兄对于封面研究还有成果尚未发表,我将持续密切关注,希望早日看到《装帧时代》的姐妹篇问世。
大约一年半载之前,于闲谈中得知他正着手撰写一本与台湾早期书衣封面有关的书,闻讯大喜!我很关心进度,进入编辑阶段后,几乎每次见面都要问他何时出版,他总是回答“还要加些东西”或“还要再修正一下”。慢工细活,态度十分谨慎,终于,这本《装帧时代》在2010年10月中旬上市。
要谈论《装帧时代》,首先,可以从我个人收藏旧书的历程来看这本书出版的意义。
虽然在书友们的印象里,我似乎还算是个旧书收藏“家”,然而,追溯当初收藏旧书的起点,只是因经济拮据、贪图二手书的便宜罢了,对于二手书,只在乎书的内容文字合意否,以最新、最正确、最完整者为佳,不在乎书况脏污、划线、写字,未注意版本流变、珍稀与否。
但是书买多了,不知不觉买到一些很古旧的书、很奇怪的书、甚至快掉页的烂书,直到与诸位书友交流,潜移默化,东偷西学,才知道我家的藏书里竟然有所谓的“初版本”、“绝版本”、“珍本”,这才知道此中是有一门学问在的,遂关心起版本问题,开始走上所谓“藏书”的道路,但是这阶段还没进入主干线,只是刚刚开上匝道而已。
因为我欠缺美学素养,故一向不懂欣赏花花绿绿的书籍封面,不知其奥妙之处;对于封面设计者不甚留意,即使看到大名,也不认识这些美术家、画家、摄影家,如果书上没注明,我更不知道谁是谁了。但是一些老书、旧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很难令爱书人忽视它的存在。有的美,有的怪,有的像调色盘,有的只有色块,参考他人藏书心得,并于旧书店观摩各种旧书老书,才跳出对书本“文字”内容的在意,也放下追求“版本”的执念,把视线移转到书籍封面设计这个领域。
虽然有这样的领悟,然而得到的资讯都是破碎、零落的。想了解书衣封面这题目,却无从学起。台湾出版过不少书评书、书介书、读书心得的书,也出过一些书话、极少量的出版史,但几乎没有让藏书新手可以掌握台湾往昔出版品“书衣设计”与其演变历史的入门书或工具书。虽然书市确曾出现过几本以教学为目的的装帧设计书,例如曾尧生于1998年出版的《封面设计》,但此书系纳于商业设计丛书中,偏向实用的操作技术,主要讲解今时现代的作品,并未针对前人作品进行系统化解析。这缺失的一块,如今由《装帧时代》补上了。
《装帧时代》就是这样一本适合设计界、美术界、书界从业人员等内行人及我这外行人共赏的书。内行看门道,温故以知新;外行看热闹,看书封面的花花草草足矣!我这不懂美术更不懂书的门外汉,总算也能够按图索骥,藉由这本书,回头翻翻我家藏书,看看隐藏了哪些艺术家的作品及他们的书衣人生。
这本书也把我带回上世纪50~70年代的台湾,书中打印的书衣封面,有些根本是我小时候买的书,不但读过了,甚至如今仍完整地保存在我的书架上。即使陌生的,也好像初识而投契的朋友,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直想浮一大白。把这些各有风采的书衣封面集结起来,就是一段设计艺术史,一段书籍出版史,也是诸位设计家半生辛劳的生活史,这正是书名“时代”的意义。
《装帧时代》书写书籍封面及其设计者的历史,它本身也创造了历史。在此书之前,台湾没有出版过这类书,此书诞生之后,势必将引起学界及社会大众对于书籍装帧的兴趣,进而进行更有系统、更具深度广度的整理研究。说不定将来会出现“黄华成评传”或“台湾木刻版画书籍封面史”或“书衣符号学”这样的书。也可能有志之士会接手继续探讨吴璧人、曾尧生、凌明声几位大师的书衣作品,写出另一本“装帧时代”。
同时,此书可能在无意中也给藏书人指出一条收藏书籍的新方向。将来或许会有人专以书衣为目标,甚至以某一书衣设计者、装帧家作品为主题来收藏。藏书家的书架上可能会特辟一个“廖未林”专区或“黄华成”专柜,甚至出现“版画封面区”、“人像封面区”或“设计摄影封面区”也说不定。
据说志铭兄对于封面研究还有成果尚未发表,我将持续密切关注,希望早日看到《装帧时代》的姐妹篇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