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前重庆老妇因拥挤跌倒,初中男生出手扶,却被当成推倒她的正犯告上法庭,判赔巨款。新闻一出,此后再没人敢扶陌生老人。甚至有位老伯受人一扶,立刻自清:“别怕,我不告你。”这项判例,原无立法之意,却行严刑峻法之实,一夕改变了几千年敬老的风俗习惯。
谁是谁非?规则该怎么立?哈佛教授迈可·桑德尔的《正义:一场思辩之旅》透过新闻时事的正反意见,像法庭戏针锋相对的激辩将观众抛掷于两难之间,辩证前进,一览伦理思想演化。不只是精彩好看的抛接杂耍,到末章他号召公共讨论,读者恍然大悟,思辩的肌肉要在与时事、与众人对话往复运动中练成。有你我他参与,才能给我们自己量身订做,产生兼顾所有人需求的舒适环境、调和所有人权益冲突的正义规则。
省略思辨,会让我们住在清朝脑袋里
生于当代,我们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用清朝的头脑,过美国的生活。即使会用ipad、喝红酒、住电梯大楼了,但因西方事物是进口照搬来的,故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停留在肤浅扭曲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不改,绒毛筛检原本是产检胎儿遗传缺陷的进步科技,在台湾竟成了过滤胎儿性别的刽子手,抓到是女胎,便面临堕胎抉择。若我们不懂“欧美先进”从思想、讨论走到立法,如何万丈高楼平地起,就会永远停留在清朝心态,这样的社会,再富裕进步也是假文明,不可能幸福。
改革者动辄抬出“欧美先进”如何如何,保守者则扛出民族主义相抗,沦为“比背景硬”的粗暴角力,根本没触及现实核心,结果只添恶斗,无法减轻痛苦。西方制度,未可照搬,连欧美法政经制度也持续演变,学了旧、赶不上新;重要的是学会制定规则的技术、讨论的技术、思考的技术。照搬是你住了大楼,但大楼老旧裂了缝,成危楼了,你却不知怎么救;无可救药,得打掉重盖,也不知怎么盖、怎么改,因不具备设计建造的技术。《正义》带领我们一览日常居住的大楼地基结构的奥秘;而社会,正是需要每个人投入建造的共栖建筑。
《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说,孝道,来自古代缺乏投资工具,所以父母投资子女作为养老金融工具,故产生“子女有扶养年迈父母义务,而无远游的权利”这种不人道的契约条款。《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中,犹太丈夫则解释,因为孩子不能选择出生与否,所以美国孩子对父母没有责任;因为父母选择了生孩子,所以父母欠孩子,养孩子好比还债,还完了仍旧被丢到养老院,天经地义。我们听了发指:为什么?且慢论断洋鬼子没人性,《正义》回答你:因其思想原则之一“自由至上”,有自主选择,才相对负担责任。
美国立国于一群反英叛徒的呐喊“无投票权,就不纳税”,吶喊声两百年后的余响,仍在定义何谓孝行。正义和我有关吗?正义和一切都有关。
为什么思辨不能外包
为什么我们明明同时住在清朝和美国这两个世界,而这两个世界竟会隔离老死不相往来?犹记小学时候,下课百无聊赖没事做的女生交流:“爱你的人,你爱的人,你选哪一边?”爱情小说、连续剧全在挑战女主角这一题,究竟是死心塌地继续感化心怀创伤的冷漠浪子男一号,还是转投那始终默默守候你身旁、不吝付出关爱的温暖男二号?因为爱情要无私才伟大,所以女主角情归正宫男一;但观众总以丈母娘的势利眼唾弃他、践踏他,嫌得一文不值,反而为男二心疼不已。我也是这群婆妈蠢蛋之一,不明白这有什么好在宝贵下课时间伤脑筋的:“当然是选被爱啊。爱别人多麻烦,他又不一定爱你。”说完就踢球去了。那时我尚不知道这是整个东亚给出的答案:接单代工的出口导向经济。
马克思说“商品化是难以跨越的险渊”,接单当然比研发、自创品牌轻省得多了,成本低、风险低、保证回收。等外国人制订产业规格:“现在不玩上网本了,玩智能手机,又接着玩平板电脑。”并宣布多少吋、价位若干,是为王道。或扶老,或不扶,总之我们等人开规格,自扫门前雪,自己不想、不谈,那只能等着和全球一起分享美国规格。
思辩是自己开规格,和别人谈出大家接受的规格,大家需要的规格。走穴、潜规则,不是面向市场;能谈出规格才是面向市场。
被爱总比爱人轻省得多,但你并不因被爱就会快乐,没人满足于仅仅被爱而不爱。这是舍弃一个死活追求你的马文才,选择爱上一个原本对你没感觉的人。逐步求爱,因为扎实投入,过程的价值不亚于结果。戏里男女主角终成眷属一集就演完了;中间的告白欲语还休、误会错过、赌气斗气,连演十多集不够。无论恋爱、市场或正义,有得谈,才有戏,你说是不是嗄?
谁是谁非?规则该怎么立?哈佛教授迈可·桑德尔的《正义:一场思辩之旅》透过新闻时事的正反意见,像法庭戏针锋相对的激辩将观众抛掷于两难之间,辩证前进,一览伦理思想演化。不只是精彩好看的抛接杂耍,到末章他号召公共讨论,读者恍然大悟,思辩的肌肉要在与时事、与众人对话往复运动中练成。有你我他参与,才能给我们自己量身订做,产生兼顾所有人需求的舒适环境、调和所有人权益冲突的正义规则。
省略思辨,会让我们住在清朝脑袋里
生于当代,我们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用清朝的头脑,过美国的生活。即使会用ipad、喝红酒、住电梯大楼了,但因西方事物是进口照搬来的,故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停留在肤浅扭曲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不改,绒毛筛检原本是产检胎儿遗传缺陷的进步科技,在台湾竟成了过滤胎儿性别的刽子手,抓到是女胎,便面临堕胎抉择。若我们不懂“欧美先进”从思想、讨论走到立法,如何万丈高楼平地起,就会永远停留在清朝心态,这样的社会,再富裕进步也是假文明,不可能幸福。
改革者动辄抬出“欧美先进”如何如何,保守者则扛出民族主义相抗,沦为“比背景硬”的粗暴角力,根本没触及现实核心,结果只添恶斗,无法减轻痛苦。西方制度,未可照搬,连欧美法政经制度也持续演变,学了旧、赶不上新;重要的是学会制定规则的技术、讨论的技术、思考的技术。照搬是你住了大楼,但大楼老旧裂了缝,成危楼了,你却不知怎么救;无可救药,得打掉重盖,也不知怎么盖、怎么改,因不具备设计建造的技术。《正义》带领我们一览日常居住的大楼地基结构的奥秘;而社会,正是需要每个人投入建造的共栖建筑。
《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说,孝道,来自古代缺乏投资工具,所以父母投资子女作为养老金融工具,故产生“子女有扶养年迈父母义务,而无远游的权利”这种不人道的契约条款。《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中,犹太丈夫则解释,因为孩子不能选择出生与否,所以美国孩子对父母没有责任;因为父母选择了生孩子,所以父母欠孩子,养孩子好比还债,还完了仍旧被丢到养老院,天经地义。我们听了发指:为什么?且慢论断洋鬼子没人性,《正义》回答你:因其思想原则之一“自由至上”,有自主选择,才相对负担责任。
美国立国于一群反英叛徒的呐喊“无投票权,就不纳税”,吶喊声两百年后的余响,仍在定义何谓孝行。正义和我有关吗?正义和一切都有关。
为什么思辨不能外包
为什么我们明明同时住在清朝和美国这两个世界,而这两个世界竟会隔离老死不相往来?犹记小学时候,下课百无聊赖没事做的女生交流:“爱你的人,你爱的人,你选哪一边?”爱情小说、连续剧全在挑战女主角这一题,究竟是死心塌地继续感化心怀创伤的冷漠浪子男一号,还是转投那始终默默守候你身旁、不吝付出关爱的温暖男二号?因为爱情要无私才伟大,所以女主角情归正宫男一;但观众总以丈母娘的势利眼唾弃他、践踏他,嫌得一文不值,反而为男二心疼不已。我也是这群婆妈蠢蛋之一,不明白这有什么好在宝贵下课时间伤脑筋的:“当然是选被爱啊。爱别人多麻烦,他又不一定爱你。”说完就踢球去了。那时我尚不知道这是整个东亚给出的答案:接单代工的出口导向经济。
马克思说“商品化是难以跨越的险渊”,接单当然比研发、自创品牌轻省得多了,成本低、风险低、保证回收。等外国人制订产业规格:“现在不玩上网本了,玩智能手机,又接着玩平板电脑。”并宣布多少吋、价位若干,是为王道。或扶老,或不扶,总之我们等人开规格,自扫门前雪,自己不想、不谈,那只能等着和全球一起分享美国规格。
思辩是自己开规格,和别人谈出大家接受的规格,大家需要的规格。走穴、潜规则,不是面向市场;能谈出规格才是面向市场。
被爱总比爱人轻省得多,但你并不因被爱就会快乐,没人满足于仅仅被爱而不爱。这是舍弃一个死活追求你的马文才,选择爱上一个原本对你没感觉的人。逐步求爱,因为扎实投入,过程的价值不亚于结果。戏里男女主角终成眷属一集就演完了;中间的告白欲语还休、误会错过、赌气斗气,连演十多集不够。无论恋爱、市场或正义,有得谈,才有戏,你说是不是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