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 随着高等院校及普通高中不断扩招,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卫校”)的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逐年下降。进入中职卫校学习的学生智力水平并不差,他们文化知识水平之所以不高,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以至于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常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策略,提升其学习能力,将消极学习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自我激励和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学习成就感,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1]
1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学会思维是学习的核心,而学会思维应该从学会质疑开始,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2]。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以训练思维为中心,巧妙设疑、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并适时引导、点拨,点燃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最终学会思维,善于思维,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如讲到“尿液的酸碱度影响到药物的排泄”,让学生思考有人服用巴比妥类安眠药中毒时应碱化尿液或是酸化尿液?讲过“抗贫血药”后让学生思考乙胺嘧啶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能否用叶酸,恶性贫血病人能否口服维生素B12? 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还应让学生做好预习和及时复习,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我给普护班讲课时,发现很多学生在背一些名词解释时,死记硬背且背后一会儿就忘,甚至遇到一名学生背“副作用”的概念时,区区十几个字竟然用了十几分钟。笔者在讲课时就注意引导学生用掌握关键词法进行记忆。因此,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把学法指导和传授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将来奠定扎实的学习和发展基础。
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如讲“影响血凝过程药物”时,笔者常给学生复习体内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正常人体内两者处于动态的平衡,平衡一旦打破会患有什么疾病呢?经过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栓塞性疾病,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出血性疾病如何止血?”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让凝血因子生成多点儿,让凝血系统占优势可以止血。”接着再引导学生发散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凝血系统占优势?”通过思考,部分学生提出了“抑制抗凝系统也可以让凝血系统占优势”。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如何不让血栓形成?学生轻而易举地说出两种方案,一是增强抗凝系统,二是抑制凝血过程。通过调动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同类药物的不同作用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调动课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提供口头表达机会,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的理解、表达以及运用语言进行各种思维活动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的知识表达清楚。每学一个章节都要进行此方面的训练。例如,让学生简述副作用与毒性反应有何不同?应用磺胺类药物时为什么要同服等量的碳酸氢钠?为什么青霉素随用随配?根据药物作用,按病情需要交代具体服药时间等等,在每一节课上, 教师应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多组织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表达,经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透彻理解,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4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美国奥苏贝尔说过:“在教学活动中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中要及时唤起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并在其中添入新的成分,扩大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其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比如,在介绍“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时,与前面讲述的“阿司匹林降温作用”相比较,让学生自己从作用部位、机理、强度、与环境温度改变等多方面比较。这些知识点的比较,既形成了一个令人喜爱的新的知识版块,又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通过思考总结归纳,知识点之间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易学易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好药理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陆代弟,刘建华. “教学生会学”的方法探究科技创新导报,2008(36):46.
陈景勇药理教学中激发与维持学习兴趣之我见卫生职业教育,2004(16):69.
1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学会思维是学习的核心,而学会思维应该从学会质疑开始,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2]。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以训练思维为中心,巧妙设疑、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并适时引导、点拨,点燃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最终学会思维,善于思维,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如讲到“尿液的酸碱度影响到药物的排泄”,让学生思考有人服用巴比妥类安眠药中毒时应碱化尿液或是酸化尿液?讲过“抗贫血药”后让学生思考乙胺嘧啶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能否用叶酸,恶性贫血病人能否口服维生素B12? 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还应让学生做好预习和及时复习,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我给普护班讲课时,发现很多学生在背一些名词解释时,死记硬背且背后一会儿就忘,甚至遇到一名学生背“副作用”的概念时,区区十几个字竟然用了十几分钟。笔者在讲课时就注意引导学生用掌握关键词法进行记忆。因此,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把学法指导和传授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将来奠定扎实的学习和发展基础。
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如讲“影响血凝过程药物”时,笔者常给学生复习体内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正常人体内两者处于动态的平衡,平衡一旦打破会患有什么疾病呢?经过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栓塞性疾病,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出血性疾病如何止血?”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让凝血因子生成多点儿,让凝血系统占优势可以止血。”接着再引导学生发散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凝血系统占优势?”通过思考,部分学生提出了“抑制抗凝系统也可以让凝血系统占优势”。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如何不让血栓形成?学生轻而易举地说出两种方案,一是增强抗凝系统,二是抑制凝血过程。通过调动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同类药物的不同作用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调动课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提供口头表达机会,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的理解、表达以及运用语言进行各种思维活动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的知识表达清楚。每学一个章节都要进行此方面的训练。例如,让学生简述副作用与毒性反应有何不同?应用磺胺类药物时为什么要同服等量的碳酸氢钠?为什么青霉素随用随配?根据药物作用,按病情需要交代具体服药时间等等,在每一节课上, 教师应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多组织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表达,经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透彻理解,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4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美国奥苏贝尔说过:“在教学活动中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中要及时唤起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并在其中添入新的成分,扩大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其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比如,在介绍“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时,与前面讲述的“阿司匹林降温作用”相比较,让学生自己从作用部位、机理、强度、与环境温度改变等多方面比较。这些知识点的比较,既形成了一个令人喜爱的新的知识版块,又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通过思考总结归纳,知识点之间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易学易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好药理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陆代弟,刘建华. “教学生会学”的方法探究科技创新导报,2008(36):46.
陈景勇药理教学中激发与维持学习兴趣之我见卫生职业教育,2004(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