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公平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特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关系互动中的公平。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全新的学生观为实施课堂教育公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引起人们对课堂教学公平的思考。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它认为教育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种多样的智能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选择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育强调的知识和经验的灌输,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体,忽视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差异性,偏重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及其它智能的培养。实际上,“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这种看似“公平”的做法,才是最大的不公平。我们可以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以实现微观的教育质量平等。
一、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的现实表现
近年来,在理念上,我们对课堂教学评价作了重大改革,实现了课堂教学评价思想上的根本转变,从以“评教”为主转到以“评学”为主。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不公平的现象仍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参与机会分配失衡
我国课堂教学基本上都实行班级授课制,因而课堂中的交往多为师生交往,且这种交往大多数由教师发起,学生参与交往的过程多半只是被动和反应性的交往过程。从课堂教学总体互动情况来看,教师在交往过程中的支配地位使这种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观察发现,教师对学习成绩好、家庭社会地位高、在班级中担任职务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互动频率,与其他类型的学生则存在较显著的交往差异。教师对学生的这种选择性交往必然导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参与机会分配的不均衡性。
(二)课堂话语带有更多“强势”群体的价值取向
“强势”群体是指那些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实际上规定着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他们的理解才是正确的理解,他们是课堂教学的裁判者。相对于“强势”群体,“弱势”群体在班级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但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强势”群体为标准来预设的,教师更为关注的是他们的课堂反应。对于教学内容难于理解、教学进度过快、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不合理等相当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呼声却充耳不闻。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排外情绪普遍浓厚
人口流动加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因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视流动子女为额外负担而不愿多投入精力,并且普遍带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和心理上的排斥。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促进课堂教学公平
课堂教学中显露出的种种不公平,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教育领域内公平的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反面意义。我们认为,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公平性,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来代替“英才教育”。
(一)要加强公平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既有客观上的根源,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其中教师的个人素质是产生教学不公平现象的一个至为重要的主观因素。由于社会的权利意识、经济意识等已渗透到教育领域,某些从教人员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施以差别对待,尽管是少数人,但仍然不可忽视,若任其发展,必将会造成教育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因此,应该切实加强师资培训,尤其是师德教育。同时以现代教育改革精神培养教师形成新的职业理念,树立民主、公平的职业道德观,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发展的个体,理解、尊重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另外,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稳定教师队伍以抵制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侵扰,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
(二)努力确立多元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和新型的学生观
1. 多元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应指向人文精神。对于教学评价而言,它必须指向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堂教学评价应有的价值取向,以往那种为评价而评价,见物不见人的教学评价不再有存在的合理性。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教育:一是要着眼于每个人一生的发展,二是要着眼于每个人的一切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应实现多向激励型评价机制,应建立多向的师——生、生——生、生——师的以激励为目的评价体制,其评价标准应有一定的弹性。教师要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客观分析学生层次,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正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教学要求,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新型的学生观
学生是具有生命意识人,应注重学生的智慧与活动,关注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潜能,预见每个学生都可以造就;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分层教学。
最后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受过挫折的儿童、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儿童,普遍地被排斥在学校的社会生活之外,被排斥或别人不需要的心情自然增加了他们对学校的厌恶。他们多半是怕羞的、心理退缩的,在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时易于受到挫折。教师要尊重所有的学生,公平地对待和评价所有的学生,特别要平等对待那些处于各种不利地位的学生。他们尤其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爱,需要鼓励和表扬、支持和帮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精神状态。
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条件之多和某些主观因素的不可控制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不过我们可以坚信,随着人们民主平等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入,课堂教学不公平的现象将会得到进一步的纠正,我们的教育一定能保证每个受教育的个体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的现实表现
近年来,在理念上,我们对课堂教学评价作了重大改革,实现了课堂教学评价思想上的根本转变,从以“评教”为主转到以“评学”为主。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不公平的现象仍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参与机会分配失衡
我国课堂教学基本上都实行班级授课制,因而课堂中的交往多为师生交往,且这种交往大多数由教师发起,学生参与交往的过程多半只是被动和反应性的交往过程。从课堂教学总体互动情况来看,教师在交往过程中的支配地位使这种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观察发现,教师对学习成绩好、家庭社会地位高、在班级中担任职务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互动频率,与其他类型的学生则存在较显著的交往差异。教师对学生的这种选择性交往必然导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参与机会分配的不均衡性。
(二)课堂话语带有更多“强势”群体的价值取向
“强势”群体是指那些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实际上规定着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他们的理解才是正确的理解,他们是课堂教学的裁判者。相对于“强势”群体,“弱势”群体在班级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但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强势”群体为标准来预设的,教师更为关注的是他们的课堂反应。对于教学内容难于理解、教学进度过快、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不合理等相当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呼声却充耳不闻。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排外情绪普遍浓厚
人口流动加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因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视流动子女为额外负担而不愿多投入精力,并且普遍带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和心理上的排斥。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促进课堂教学公平
课堂教学中显露出的种种不公平,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教育领域内公平的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反面意义。我们认为,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公平性,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来代替“英才教育”。
(一)要加强公平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既有客观上的根源,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其中教师的个人素质是产生教学不公平现象的一个至为重要的主观因素。由于社会的权利意识、经济意识等已渗透到教育领域,某些从教人员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施以差别对待,尽管是少数人,但仍然不可忽视,若任其发展,必将会造成教育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因此,应该切实加强师资培训,尤其是师德教育。同时以现代教育改革精神培养教师形成新的职业理念,树立民主、公平的职业道德观,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发展的个体,理解、尊重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另外,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稳定教师队伍以抵制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侵扰,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
(二)努力确立多元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和新型的学生观
1. 多元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应指向人文精神。对于教学评价而言,它必须指向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堂教学评价应有的价值取向,以往那种为评价而评价,见物不见人的教学评价不再有存在的合理性。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教育:一是要着眼于每个人一生的发展,二是要着眼于每个人的一切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应实现多向激励型评价机制,应建立多向的师——生、生——生、生——师的以激励为目的评价体制,其评价标准应有一定的弹性。教师要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客观分析学生层次,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正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教学要求,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新型的学生观
学生是具有生命意识人,应注重学生的智慧与活动,关注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潜能,预见每个学生都可以造就;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分层教学。
最后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受过挫折的儿童、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儿童,普遍地被排斥在学校的社会生活之外,被排斥或别人不需要的心情自然增加了他们对学校的厌恶。他们多半是怕羞的、心理退缩的,在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时易于受到挫折。教师要尊重所有的学生,公平地对待和评价所有的学生,特别要平等对待那些处于各种不利地位的学生。他们尤其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爱,需要鼓励和表扬、支持和帮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精神状态。
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条件之多和某些主观因素的不可控制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不过我们可以坚信,随着人们民主平等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入,课堂教学不公平的现象将会得到进一步的纠正,我们的教育一定能保证每个受教育的个体得到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