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数学探究”、“合作学习”、“数学建模”等各种各样的课改方案,似乎强烈的影响着我们原本熟悉的教学环境,课时的减少,学习方式的改变,无不对我们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学科,这就要求注重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下面就教改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一、全面了解教学,精心设计是关键
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的方方面面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紧扣教学目的,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层设计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利用身边的具体事实或与同学讨论或与同学共同操作,来挖掘问题的结果并思考、寻找科学规律,总结规律。问题的设计不应只应注重结论,应应注重体现动态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或用操作的方式去寻求问题内在的规律性,故精心设计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所在。
二、课堂教学要有新的理念,彰显教改本色
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贴近素质教育,更加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新课程改革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我们每一位师生面前: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供多元化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基础,着眼创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要求学生主动活泼,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求教师应成为课堂上的主持人,独具慧眼的长者,是学生热情的观众。同时要求数学课的编排设计体现数学的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和人文价值。如教材每章后 都配有“探究与发现”,力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品位,进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三、传统的教学、理性的思考,强化教学基础
新课标教学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合理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合理的采纳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有一个新课引入的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非马上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我们先进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或者介绍生活实例为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能使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教师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由学生得到答案。可以看出,传统教学并不像有人分析的那样是“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的典范,而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不仅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活生生”的教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这一点在新科标的课堂教学中也值得我们学习。
3.以活动促发展,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强化。在传统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也就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老师精心准备的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练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特别强调“精讲多练”、“变式练习”。所以我认为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练习,即课后练习,并非没有有价值的活动。通过练习,使学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它绝不是“机械联系”、“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典型,它能够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因此,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绝不能忽视强化练习的作用。精编练习,反复强化,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四、主动的学习,自主的探究,尽显教改风姿
新课改下,我们习惯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除了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优秀成分的基础我们教师还应该仔细学习研究新课程,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花大力气,使数学课堂教学由统一模式教育向差异教育模式转变;由单一讲授向多样化学习转变。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式、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改变学生学習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②现实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于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内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③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既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④冲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注重“矛盾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愿望,是学生的探索发现艺术在“冲突—— 平衡——再冲突——再平衡”中,不断得到强化。
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微笑带进课堂。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不断提升课堂艺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达到愿学、爱学、乐学的境界。
3.提倡探究性学习
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我们教师过多地采用了接受式学习,听、记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新课标下,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接受式与探究式并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组织和引导,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4.提倡合作式学习
数学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单单靠教师的讲授,小组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方式。留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探究问题,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而且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在小范围内给了他一定的表现空间。合作学习给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而且容易在和同伴合作的同时,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方法是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的体验到课中成功的乐趣。
总之,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应是多样的,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的数学知识的罗列,而是生动活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新知识的场所,否则数学教学将失去生命力。
一、全面了解教学,精心设计是关键
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的方方面面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紧扣教学目的,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层设计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利用身边的具体事实或与同学讨论或与同学共同操作,来挖掘问题的结果并思考、寻找科学规律,总结规律。问题的设计不应只应注重结论,应应注重体现动态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或用操作的方式去寻求问题内在的规律性,故精心设计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所在。
二、课堂教学要有新的理念,彰显教改本色
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贴近素质教育,更加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新课程改革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我们每一位师生面前: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供多元化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基础,着眼创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要求学生主动活泼,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求教师应成为课堂上的主持人,独具慧眼的长者,是学生热情的观众。同时要求数学课的编排设计体现数学的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和人文价值。如教材每章后 都配有“探究与发现”,力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品位,进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三、传统的教学、理性的思考,强化教学基础
新课标教学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合理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合理的采纳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有一个新课引入的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非马上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我们先进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或者介绍生活实例为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能使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教师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由学生得到答案。可以看出,传统教学并不像有人分析的那样是“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的典范,而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不仅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活生生”的教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这一点在新科标的课堂教学中也值得我们学习。
3.以活动促发展,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强化。在传统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也就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老师精心准备的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练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特别强调“精讲多练”、“变式练习”。所以我认为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练习,即课后练习,并非没有有价值的活动。通过练习,使学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它绝不是“机械联系”、“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典型,它能够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因此,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绝不能忽视强化练习的作用。精编练习,反复强化,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四、主动的学习,自主的探究,尽显教改风姿
新课改下,我们习惯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除了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优秀成分的基础我们教师还应该仔细学习研究新课程,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花大力气,使数学课堂教学由统一模式教育向差异教育模式转变;由单一讲授向多样化学习转变。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式、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改变学生学習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②现实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于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内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③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既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④冲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注重“矛盾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愿望,是学生的探索发现艺术在“冲突—— 平衡——再冲突——再平衡”中,不断得到强化。
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微笑带进课堂。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不断提升课堂艺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达到愿学、爱学、乐学的境界。
3.提倡探究性学习
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我们教师过多地采用了接受式学习,听、记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新课标下,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接受式与探究式并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组织和引导,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4.提倡合作式学习
数学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单单靠教师的讲授,小组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方式。留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探究问题,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而且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在小范围内给了他一定的表现空间。合作学习给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而且容易在和同伴合作的同时,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方法是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的体验到课中成功的乐趣。
总之,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应是多样的,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的数学知识的罗列,而是生动活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新知识的场所,否则数学教学将失去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