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失而求诸野》之“求诸野”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ato20099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礼失而求诸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老话,意为当文献记载不足,亦无实物材料可以辅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视野转向田野。而“求诸野”的过程也就是充实人类学材料时所涉及的田野调查工作,在调查的过程中既需要民族志材料也需要民族地区的实地考察来佐证古史。
  【关键词】:礼失;求诸野;田野调查;民族志
  “礼失而求诸野”出自《汉书 艺文志 诸子略序》,指的是当文献记载不足,支离破碎或语焉不详,难以论证,且现实生活中难以再找寻到相符合的风俗习惯、法规制度、行政区划和疆界,亦无实物材料可以辅证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将视野转向田野,以民族志材料或者民族地区的实地考察佐证古史,大规模的实现史料的尽量扩充,这种方法姑且称之为班固所称的“礼失而求诸野”。
  从《礼失而求诸野》,能看到“求诸野”的过程即是人类学中田野调查的过程,调查前需要充分的民族志材料,调查过程中需要对该地区进行考察。
  (一)首先需要充分的民族志材料
  在田野调查之初,我们首先应根据具体的理论和前人做过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证明或者反驳,选择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调查主题,而在调查点的选择上,则要了解与调查点相关的地理、历史、现状和前人研究知识。
  徐中舒先生在《西双版纳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序言》说:“过去不少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时,着眼于文献史料的钻研,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和应该如此的。但是如果忽视了考古学上的出土资料,包括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忽视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民族学资料,往往导致或多或少的局限性,难于对有关社会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与综合,同时对于古文献上的费解之处难于做出合乎历史实际的解释。”
  因此,在一些习俗问题的解释过程中,不能仅凭纸本材料,而应尽可能多地寻找到其他的史料,否则对于问题的认识和解释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不够而且有局限的。而且不同区域的文化,即使彼此之间并没有文化的交流,仍然可以有一些社会制度或者风俗习惯方面的共通和一致性。而相邻的文化往往有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常情况下,每一个文化圈的中心往往文化发展的变化较快,不容易保留比较古老的风俗习惯,但是周边的区域往往会很神奇地完整或者部分地保留某一风俗习惯。因此引进周边民族田野考察的材料或者民族志材料是很有必要的。
  (二)其次需要地区考察佐证
  进行地区考察时,由于各人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同,可以选择适合的调查方法。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其次,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乡村与城市不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一是不要怕脏,二是拜访当地人遵从礼俗,通常一般都要带礼物。第三,要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在田野调查期间,应注重个人形象的设计: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内在的形象。第四,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着重收集新材料,即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或没有人了解过的新内容。边调查边整理资料这样可以发现哪些方面调查不足,可以随时补充。
  对话体的文化著作《礼失求诸野》是作家张石山和鲁顺民围绕民间久远流传并且依然活体传承的风俗、传统、礼仪、规矩以对话的方式完成的。它是对民间文化的一次巡礼,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文明片段的捡拾寻找、归类、总结、不惟对当代读者有所提醒、启示、確认的意义,它还应该具备晓谕后人的民俗文化史料性价值。
  1、无庙不成村
  有句老话说:“无庙不成村”。说出了自古而然的存在,成为某种法则。即便有几十年的强力破除迷信、诛神拆庙运动,庙宇依然伴随着广大乡野的点点村落劫后余生、挺然崛立。这些建筑是大文化,除了内部格局的宜居舒适、整体环境的协调和谐,还承载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中国人多数不信教,不能说中国人没有类乎宗教的情感需求。不妨说,敬天法祖,就是中国人信奉的宗教。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可以看出庙宇在整个村落建设中属于非常重要的公共设施。至少从建筑规划的角度来看,村落里庙宇佐罗的位置以及本身的建筑格局,成为村落民居安排的一个重要参照。山西人建筑有讲究,“庙前穷,庙后富,庙左庙右出寡妇”,这样的民谚不必当真事实上反映的是一种建筑理念。民居建筑与庙宇保持适度的距离,这就让村落拥有相对开阔的公共活动空间。所以,山西的好多古村落都呈现出一种节奏与旋律感,庙宇建筑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
  翻开明朝的旧地图,发现如今山西的村落分布,几乎跟五百年前没有什么太大的变更。当初守边屯垦的边民,逐渐定居当地形成村落,与内地相比,这些村落也许不那么古久传统,但是每一个村里都有庙。确实是无庙不村、无村不庙。城垣与庙宇,这样的村庄建筑配合可能相对特殊,但恰恰烘托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默契配合。一为物的护卫,一为精神上的护卫。城垣拱卫,御匪防盗;庙堂迎神,禳灾祛难。
  2、婚嫁禁忌
  婚嫁方面禁止同宗同族甚至同姓结亲,在山西被称为“骨血倒流”被视为乱伦。在《婚姻法》颁布之前几千年,华夏民族已经对近亲结婚的害处有所认识,而且上升到道德礼法层面。对生育繁衍的认识,是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审视内容之一。
  延请媒人正式提亲之前,双方家长都会在心在意打听对方的“人家”。人家,在这里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一个含义丰赡的文化概念。这家人为人如何,乡评好坏,父母是否双全,祖辈是否正气,都是“人家”范畴里的内容。最最要紧的是,人们心知肚明特别要打听对方家族“酸不酸,臭不臭”——就是一定要弄明白这家人是否有狐臭。狐臭即胡臭,含义相当明白。元灭金、金灭辽,清又灭了大明朝,民族灭亡的记忆化在民俗中间隐而不露。
  打听过人家,两家都有结亲的意愿,就暗暗请人前来合婚。合婚,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呈上,看两家是否犯冲,是否相克,属相合不合。两家相互不那么满意,不好直接拒绝,借用属相不合,可以婉拒。反过来,两家都乐意结亲,即便八字相克,合八字的又有破解之法。
  3、圆锁习俗
  在晋东南地区,孩子年满十二岁时,家人会为孩子准备“圆锁”仪式,也即是所谓的成人礼。过去,在孩子降生后,家人怕不好养活,千方百计的寻求途径和方法,于是把思路扩展到了宗教信仰领域,即寄名神佛。因为世人都认为佛门乃“净地”,受菩萨、神灵保佑。到十二岁时,家长认为举办这样一场“圆锁”仪式,一来意味着孩子能够独立抵挡外来的侵害;二来是为了答谢神佛和寺僧。
  仪式的过程中家里会在祖宗牌位前摆设一些祭品,点燃供桌上香炉里的香,全家老少开始聚集到祖宗牌位前磕头。被开锁的孩子在牌位前跪拜时,由舅舅担任开锁人向祖宗祷告,并用钥匙打开事先挂在孩子脖子上的锁。这样,“圆锁”仪式宣告结束,全家人聚在一起摆设一顿家宴,以示庆祝。
  (三)结语
  “礼失而求诸野”是人类学发展下去的重要方式。因为当文献记载不足以论证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视野转向田野,也就是“求诸野”。而“求诸野”的过程正是人类学充实材料时所需的田野调查,在这个调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的民族志材料的辅助,也需要地区考察的佐证,这样才能使最终的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实际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庄孔韶. 人类学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石山. 鲁顺明. 礼失求诸野[M]. 北岳文艺出版社,2013.
  [3]张晨霞. 家乡田野调查之民俗思考[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
  [4]赵焕军. 礼失而求诸野[J]. 神州,2012.
其他文献
【摘要】:应璩,字休琏,建安七子应瑒之弟,与其兄应瑒一度活跃于建安文坛,是建安时期向正始之音过渡的重要人物。由裴松之注引的《文章序录》中对其有所介绍:“璩字休琏,博学好属文,善为书记。”应璩生活在曹魏前后期之间,早期亦有经世治国之志,并在正始时期因政治讽谏组诗《百一诗》闻名文坛,后来因为曹魏宗室与司马氏矛盾全面爆发而酿成高平陵兵变而脱离政治舞台,退居山林之间,生活极度困窘,于嘉平四年卒。应璩一生横
期刊
【摘要】: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明代弘治、正德、嘉靖朝名臣。他生于正统己巳十二月二十八日,然而,清代光绪年间刊刻的《余姚县志》却将其生辰误记为十二月十八日。本文通过谢迁本人自述和其友人及门生转述,证明《(光绪)余姚县志》记载为误。  【关键词】:《(光绪)余姚县志》;谢迁;生辰  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成化乙未进士第一。年八十三而卒。赠太傅,謚文正。  有关谢迁生年,其门人倪
期刊
【摘要】:安东尼·布朗,1946年出生于英国,被公认为图画书界的“超现实派画家”,他的作品构图利落,色彩鲜明,并擅以对比营造画面的戏剧性。他以孩子的思考方式看待世界,作品充满无限的神秘与惊奇,尤其擅于在画面的一角找到令人笑绝的创意与想象,让读者永远有发现宝藏的快感。此外,他的作品勇于反映现实,对当下社会的家庭亲子关系、女性主义、弱势族群等提出深沉批判。  【【关键词】】:绘本;童真;想象  【代表
期刊
【摘要】:2015年7月郭敬明的《小时代4》在很多粉丝的关注中上映,“小时代”系列自从第一部开始就一直受到观众的追捧,虽然有口碑不佳等诟病,但是票房却也一直居高不下。郭敬明与韩寒都是中国当下人气较盛的小说家,都有着一众的追随者和忠诚的粉丝群。所以两个人被放置于同一语境下去比较是不可避免的,不论是比较其小说还是比较其电影。而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比较《小时代》系列和《后会无期》的异同,分别是人物、情节、
期刊
【摘要】:《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用魔幻的手法讲述了新中国五十年的社会变革,情节构思独特,语言荒诞离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隐藏在魔幻形式背后的是作家深刻的现实观照。诸如“折腾”人的“土改运动”,疯狂的“文革”,被金钱埋没的“开放时代”,作家以独特的动物视角展现农民与土地不可分割的关系,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疲劳”的人生存在状态,这是作品做具有的浓厚的现实批判性。  【关键词】:魔幻
期刊
【摘要】:昆曲经典《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可谓家喻户晓,她的形象经典而复杂,本文将从杜丽娘性格中一个小点切入并联系文本对其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鉴于经典形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笔者将杜丽娘的死亡作为分界点大致将她的性格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本文着重分析前期杜丽娘性格特征的矛盾性。  【关键词】:杜丽娘;性格矛盾;封建环境;至情论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
期刊
【摘要】:“五四文学”是长期以来始终为人关注的一个学术话题,随着白话文登上历史舞台,一场全面的文体革命也便拉开了序幕。本文分别从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角度探讨了新文学语言规范下的文体创新。  【关键词】:五四文学;语言;文体   “五四文学”是长期以来始终为人关注的一个学术话题。五四前夕,文言由于无法应对现代生活而失去生命力,由文言所规定的古典诗词、曲、散文及文言小说,也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随着
期刊
【Abstract】:Everyone has a dream, but not everyone has the courage to pursue the dream. Most of people have dreams when they are young, but they are defeated by reality, by age.  【Key words】:Quarrel, D
期刊
【摘要】:《儿子与情人》发生于维多利亚时期与现代主义时期的交界点上,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农村经济濒临全面解体,现代工业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却以人性自然本能的丧失为代价,使人异化为社会的机器,造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破坏。工业化的机器下,每一个男性都充满时代的伤痕,尤其是父亲。而对于那些沉默寡言的男性,劳伦斯对于他们的刻画是深刻而饱满的。生活在乡村和工业社会的夹缝中,因而这样的男性形象就更加具有可读性。
期刊
【摘要】: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歌剧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多种题材的歌剧。在这次歌剧运动中延安新秧歌运动贴近群众生活,喜闻乐见。在此基础上的载歌载舞的广场歌剧奠定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方向。毫无置疑《白毛女》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的作曲家们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五幕歌剧----《小二黑结婚》成为当时经典的演唱剧目。该剧宣扬了中国民众自由平等的一系列进步思想,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