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音乐教学活动中蕴含着许多创新的因素,教师应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音乐艺术表现,不能用生产“标准件”的方法去教授学生。同—个问题,可能有不一样的回答;同一首歌,可能有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不一样的理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每一个“不一样”,正确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重视“不一样”的提问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在课堂上,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提问是理所当然,而学生提出问题,则被视为“捣乱”、“不遵守纪律”、“影响他人学习”,学生受到批评,产生畏惧心理,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敢问、不敢想,久而久之,思想受到束缚,只会呆板地接受知识,“创新”在他们眼里变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
古人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学不问,难有学问,思维从疑问开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学习新歌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如果让学生一遍一遍机械地重复演唱,学生会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就会变得很被动。如《苏珊娜》这首歌是一首弱起小节歌曲,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既能掌握这一难点又学得轻松呢?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一起讨论研究,最后解决问题。我先请学生一边听范唱一边仔细观察歌谱,找出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发问。果然,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这首歌第一小节好像少了一拍,应该怎么唱?”“第二段歌词是从头开始唱的吗?”……同学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一块神奇的魔石,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便有了一种较强的求知欲,迫切想解开这些疑问,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也就特别认真。
也许,孩子的提问有些稚嫩,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有一点看法,有一点问题,就有一点收获,也许只是那么一点点,但是他们所问,是他们所得。学生体验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中既发现了自身的能力价值又激起创造思维,对学习也就更加充满自信。在上课时,如果我们能多听听学生的问题,并适时地给予点拨和引导,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赞赏“不一样”的回答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课的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等审美活动,使学生体验音乐艺术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情感态度。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自由空间。一首乐(歌)曲带给人的感受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如初听了《潜海姑娘》之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纷纷说“河水清澈,缓缓流动,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黄昏,海风轻轻吹来,人们在海边散步……”“海里的水草在高兴地舞蹈……”这些答案都各不相同,但却是学生们自身的真实感受。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这些丰富有趣的想象而高兴,更应该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鼓励他们。这时你会感觉到这些孩子的学习劲头更大了,信心也更足了。有的学生的回答很有主见,很有个性,虽与理想的答案有所偏差,但只要加以引导,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节课是欣赏电子合成器演奏的《灵隐钟声》,这首乐曲引子部分的旋律低沉,使用了一些不谐音程,很多学生都认为乐曲表现出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却有一位同学举手说:“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这段音乐听起来有点儿阴森、恐怖!”教室里发出了笑声,“怎么听的?……”“乱说……”我微笑着对这位同学说:“老师要表扬你,因为你想到大家没有想到的……”同学们都很奇怪地看着我。“大家想一想,这种低沉、不和谐的旋律还可以表现什么?”“烦躁的情绪……”“野兽要出来了……”令人惊喜的回答一个接一个,这些“不一样”的回答就是创造精神的火花在闪闪发光。
三、鼓励“不一样”的实践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也就是说,要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天地,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创作的信心,运用自身的优点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音乐课堂就像一个小舞台,能否让学生尽情地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关键在于教师这个“导演”能否搭好台让学生唱好戏。表演是小学生非常乐意参与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其艺术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尝试表演成功的喜悦。如在教一年级《动物唱歌》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动物,然后鼓励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机灵的小猴子、可爱的小白兔、威猛的大老虎;青蛙“呱呱呱”,小猫“喵喵喵”,花狗“汪汪汪”,鸭子“嘎嘎嘎”。孩子们学得特别开心,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去,把自己扮成了小动物,把课堂当成了“动物园”。又如学习《小雨沙沙》这一课的律动表演,我没有让学生做统一的动作,而是请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有的学生扮演破土而出的种子,有的扮演淅淅沥沥不断落下的小雨,有的扮演浇水的小朋友……同学们没有了束缚,兴趣盎然。教室里充满着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所有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表演中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是同学们比较喜爱的活动,除了利用已有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外,我还鼓励学生寻找一些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如报纸、易拉罐、塑料袋。学生很快发现这些普通的东西也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同学的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玩这些物品,引导他们边玩边听报纸、塑料袋等物品发出的声音有哪些特点,可以模仿自然界中的何种声音。在疑问和好奇的牵引下,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大家一边摆弄这些物品一边交流:“我觉得报纸发出的声音像风声。”“在塑料袋里吹了气以后,一拍,就好像打雷的声音。”同学们在实践中有了不一样的发现。
我曾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高深、抽象的,我经常问自己: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在,我有了答案:关注学生表现出的“不一样”,就有了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动人的艺术世界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体验、感受与表现。只有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不一样”,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提供学生探索、展示的平台与机会,才能为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使他们在音乐的天空自由翱翔!
一、重视“不一样”的提问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在课堂上,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提问是理所当然,而学生提出问题,则被视为“捣乱”、“不遵守纪律”、“影响他人学习”,学生受到批评,产生畏惧心理,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敢问、不敢想,久而久之,思想受到束缚,只会呆板地接受知识,“创新”在他们眼里变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
古人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学不问,难有学问,思维从疑问开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学习新歌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如果让学生一遍一遍机械地重复演唱,学生会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就会变得很被动。如《苏珊娜》这首歌是一首弱起小节歌曲,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既能掌握这一难点又学得轻松呢?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一起讨论研究,最后解决问题。我先请学生一边听范唱一边仔细观察歌谱,找出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发问。果然,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这首歌第一小节好像少了一拍,应该怎么唱?”“第二段歌词是从头开始唱的吗?”……同学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一块神奇的魔石,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便有了一种较强的求知欲,迫切想解开这些疑问,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也就特别认真。
也许,孩子的提问有些稚嫩,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有一点看法,有一点问题,就有一点收获,也许只是那么一点点,但是他们所问,是他们所得。学生体验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中既发现了自身的能力价值又激起创造思维,对学习也就更加充满自信。在上课时,如果我们能多听听学生的问题,并适时地给予点拨和引导,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赞赏“不一样”的回答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课的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等审美活动,使学生体验音乐艺术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情感态度。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自由空间。一首乐(歌)曲带给人的感受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如初听了《潜海姑娘》之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纷纷说“河水清澈,缓缓流动,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黄昏,海风轻轻吹来,人们在海边散步……”“海里的水草在高兴地舞蹈……”这些答案都各不相同,但却是学生们自身的真实感受。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这些丰富有趣的想象而高兴,更应该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鼓励他们。这时你会感觉到这些孩子的学习劲头更大了,信心也更足了。有的学生的回答很有主见,很有个性,虽与理想的答案有所偏差,但只要加以引导,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节课是欣赏电子合成器演奏的《灵隐钟声》,这首乐曲引子部分的旋律低沉,使用了一些不谐音程,很多学生都认为乐曲表现出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却有一位同学举手说:“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这段音乐听起来有点儿阴森、恐怖!”教室里发出了笑声,“怎么听的?……”“乱说……”我微笑着对这位同学说:“老师要表扬你,因为你想到大家没有想到的……”同学们都很奇怪地看着我。“大家想一想,这种低沉、不和谐的旋律还可以表现什么?”“烦躁的情绪……”“野兽要出来了……”令人惊喜的回答一个接一个,这些“不一样”的回答就是创造精神的火花在闪闪发光。
三、鼓励“不一样”的实践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也就是说,要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天地,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创作的信心,运用自身的优点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音乐课堂就像一个小舞台,能否让学生尽情地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关键在于教师这个“导演”能否搭好台让学生唱好戏。表演是小学生非常乐意参与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其艺术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尝试表演成功的喜悦。如在教一年级《动物唱歌》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动物,然后鼓励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机灵的小猴子、可爱的小白兔、威猛的大老虎;青蛙“呱呱呱”,小猫“喵喵喵”,花狗“汪汪汪”,鸭子“嘎嘎嘎”。孩子们学得特别开心,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去,把自己扮成了小动物,把课堂当成了“动物园”。又如学习《小雨沙沙》这一课的律动表演,我没有让学生做统一的动作,而是请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有的学生扮演破土而出的种子,有的扮演淅淅沥沥不断落下的小雨,有的扮演浇水的小朋友……同学们没有了束缚,兴趣盎然。教室里充满着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所有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表演中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是同学们比较喜爱的活动,除了利用已有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外,我还鼓励学生寻找一些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如报纸、易拉罐、塑料袋。学生很快发现这些普通的东西也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同学的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玩这些物品,引导他们边玩边听报纸、塑料袋等物品发出的声音有哪些特点,可以模仿自然界中的何种声音。在疑问和好奇的牵引下,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大家一边摆弄这些物品一边交流:“我觉得报纸发出的声音像风声。”“在塑料袋里吹了气以后,一拍,就好像打雷的声音。”同学们在实践中有了不一样的发现。
我曾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高深、抽象的,我经常问自己: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在,我有了答案:关注学生表现出的“不一样”,就有了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动人的艺术世界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体验、感受与表现。只有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不一样”,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提供学生探索、展示的平台与机会,才能为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使他们在音乐的天空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