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高效养殖试验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211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近年来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单养出现的病害频发与减产现象,亟需探索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混养的新模式。通过对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的混养搭配比例、投放时间、病害防控等养殖管理要点进行试验发现,按7∶1的密度比例放养,2种虾养殖达到相对平衡点,混养效果较好,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且产量和规格较单养要高,养殖收益比较稳定,可生产南美白对虾5 190 kg/hm2、罗氏沼虾1 530 kg/hm2,平均收益87 315元/hm2。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高效养殖
  中图分类号S96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1-118-02
  阜宁县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河网密度,淡水资源充足,全县有养殖水面约6 666.67 hm2,其中仅南美白对虾主养面积超过2 000 hm2,产业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40%,为全县渔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近年来养殖池塘老化、模式更新滞后、种苗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白斑病、偷死病等疫病频发,导致整个虾塘全军覆没,严重阻碍了该地区南美白对虾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以省级水产三新工程项目—“多品种主养模式研究与集成示范”为载体,与阜宁县水产技术指导站合作,在沟墩镇水产养殖场开展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主养模式试验示范[1],运用生物学原理探索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适宜的搭配比例,进行病害生态防治、混养品种捕捞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挖掘水体生产潜力,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池塘的整体综合效益。
  1材料与方法
  1.1养殖环境及塘口条件
  试验塘口选择在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沟墩镇水产养殖场地,环境符合NY/T 52812004的规定,养殖用水符合NY 5361的规定[2]。试验塘口5个,每个试验塘口面积2 hm2,东西走向的长方形,用水充足、
  排灌方便,三相电力线路安全可靠。每2个塘口配套7.5 kW
  罗茨鼓风机,盘式纳米微孔曝气增氧盘均匀布置在塘底。配有发电机组1套。
  1.2清塘消毒
  2月下旬将养成池、沟渠等积水排净,清除池底的淤泥、杂物,使池底淤泥不超过10 cm。在放苗前7~10 d,施用生石灰2 250 kg/hm2带水(保持池水深20~30 cm)全池泼洒消毒。
  1.3肥水
  “肥水”又称“养水”,是为了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构建优良的藻相和菌相,形成良好的水色和透明度,给虾苗下池后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同时通过浮游动物、单细胞藻类、有益菌等基础饵料生物,为虾类前期健康生长提供优质活饵料,提高虾苗的成活率。
  虾塘清污整池消毒结束7 d后,选择晴好天气,使用生物肥水素或育藻素,适量搭配优质有机肥,培养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在38 cm左右,pH 7.8~9.0,试水确定无毒后即可考虑放苗。
  1.4苗种放养
  4月中旬投放体质健全、活力强、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淡化苗,其中罗氏沼虾可以提前南美白对虾7~10 d放养,或放养苗种规格要适当大于同期南美白对虾苗种[3]。苗种放养情况见表1。
  1.5投饲管理
  以选投质量稳定的南美白对虾专用配合饲料为主,养殖期间罗氏沼虾不单独投喂。饲料质量应符合NY 5072规定。投喂饲料规格随虾的生长从开口料虾片、0#、1#、2#之间逐渐过渡。放苗30 d内全池投喂。养殖30 d后在由增氧机形成的无污物环流带投喂,同时应力求均匀;日投喂次数原则上2~3次。中后期每7 d停饵1~2餐,日投喂量为虾重的3%~5%。根据摄食情况和天气状况,确定当天投喂量,投饵后以1~2 h吃完为宜,以检查料台为准。
  1.6水质调控
  养殖全程避免大体积换水,采取只加水(补充渗漏和蒸发)、不换水的半封闭式管理。前期不换水,随着温度升高,逐步加注达到最高水位。每次加(换)水量为养殖池塘总水量的5%~15%,同时用聚维酮碘等消毒剂全池消毒,消毒3 d后及时用EM复合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4]来调节水质,保持池塘水环境的相对平衡,避免虾引起应激反应,从而引发虾病。开启微孔增氧设备,保持池水溶氧量维持在5 mg/L以上,池塘底层溶氧在3 mg/L以上。
  1.7日常管理
  虾苗放养后,每天巡塘1~2次,应坚持每天测量水体的水温、pH、亚硝酸盐、氨氮等各项指标,观察虾活动及吃食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记录填写天气、水温、饲料投喂、用药、起捕上市等养殖档案数据。
  1.8病害防治
  虾病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放养模式采取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主养,罗氏沼虾能吃掉体弱的病虾或死虾,自身不受感染的生物防治措施。同时,每15 d投喂VC、大蒜素及多糖类免疫增强剂等增强虾体质,每10 d使用二溴海因、碘制剂进行水体消毒,再隔2 d施用EM菌或速效生物底改等调节水质,营造良好的水环境。整个养殖期间未出现严重养殖病害,用药符合NY5071规定[5]。
  2结果与分析
  2.1养成收获
  养殖过程中在部分南美白对虾生长达到商品规格,可选择地笼、拉网等方式分批捕捞上市,原则上以地笼网具张捕上市为主,这样可以达到减少虾体损伤、捕大留小的目的,严控池内虾类存塘量,后期通过降低水位、拉网集中捕捞上市。养殖的罗氏沼虾和成鱼主要通过拉网、干塘捕捞上市。1#~5#塘口收获及销售情况见表2。
  2.2养殖效益分析
  1#塘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苗种搭配比例为7∶1,平均成本141 165元/hm2,平均效益87 315元/hm2,产投比1.62;2#塘搭配比例为15∶1,平均成本142 470元/hm2,平均效益56 250元/hm2,产投比1.39;3#塘搭配比例为10∶1,平均成本146 910元/hm2,平均效益64 740元/hm2,产投比1.44;4#塘搭配比例为7∶1,平均成本141 960元/hm2,平均效益87 030元,产投比1.61;5#塘搭配比例为4∶1,平均成本149 205元/hm2,平均效益59 595元/hm2,产投比1.4。各试验塘口养殖成本、产值和效益见表3~4。
  3小结
  该试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主养模式利用生物防治,抑制病害,实现稳产增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面上单养池塘长期高密度养殖,使得各类病原体累积,池塘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主养,1#、4#塘口按7∶1的比例搭配放养,利用生物学特性合理搭配,在整个生态环境中杂食性的罗氏沼虾起到“清道夫”作用,既摄食残饵和有机碎屑,提高饵料利用率,又能将一些病死或体弱、濒临死亡的不健康对虾吃掉,却较难捕捉健康对虾,罗氏沼虾自身不感染,有效切断病原传播链。对南美白对虾而言,通过罗氏沼虾进行生物优胜劣汰的法则筛选,剩余为体质好、活力强对虾,生长速度快,发病概率低,养成规格大,生产效益高。2#、3#塘口罗氏沼虾比例较小,达不到吃食病虾的量,抑制南美白对虾病害和增产效果不明显。5#塘口罗氏沼虾比例过大,吃食南美白对虾较严重,导致虾个体大,产量低。
  该试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高效养殖模式以7∶1的搭配比例为佳,病害发生率明显降低,药物成本降低100元左右。虾类生长速度基本持平,饲料成本有所下降,饲料系数降低10%,养殖产量提高8%~10%,平均增产35 kg左右,平均效益增加15 000~22 500元/hm2。这与江苏省地方标准《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淡水混养技术规程》(标准编号:DB32/T 2684-2014)的搭配比例吻合。
  参考文献
  [1] 岑仁勇.南美白对虾套养罗氏沼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3(16):47-51.
  [2] 陆剑林,顾金寿,居文明.南美白对虾的淡水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1(2):6-7.
  [3] 陈薇.罗氏沼虾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初探[J].漁业现代化,2005(4):26-27.
  [4] 王小谷,孙浩波,杨丹.南美白对虾淡养过程中虾池水质测定与分析[J].东海海洋,2002(20):38-42.
  [5] 杨丛海,黄健.对虾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92-195.
其他文献
摘要‘宁运3号’是南京农业大学葫芦科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亲本M002146253104与B006103919811进行杂交配制,经过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筛选获得的综合性状优良的黄瓜新品种组合,于2012年获得了品种权。该品种可以进行爬地栽培,免除搭架,适合规模化的机械化生产。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该品种,文章在多年制种实践基础上,初步总结了其配套的网室人工制种技术。  关键词‘宁运
期刊
摘要首先,分析了造成蔬菜连作障碍的原因;然后,介绍了用于克服蔬菜连作障碍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最后,对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在克服蔬菜连作障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蔬菜连作障碍;土壤生态修复技术;自毒物质;应用  中图分类号S34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1-070-01  蔬菜连作障碍是设施栽培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最主要的瓶颈问题之一,造成蔬菜病害严重、产量和质
期刊
摘要 以中水集团为例,结合国家的相關政府补助项目,对其远洋渔业在新阶段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比较分析2010~2015年的数据可知,中水集团的远洋捕捞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渐趋合理,产业链不断延长,但不容忽视的是其毛利率出现了下滑,企业越来越依赖于政府的补助。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扶植、人才培养与后备渔场开拓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远洋渔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远洋渔业;经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赭曲霉毒素A毒素的替代ELISA检测。[方法]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赭曲霉毒素A模拟表位,得到赭曲霉毒素A(OTA)模拟表位序列为IR(V)PMV(L)XX (X为任意氨基酸),化学合成法体外合成OTA 模拟表位肽,通过化学交联法将OTA模拟表位肽与BSA连接,做成无毒抗原,建立无毒OTA 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同样通过化学交联法将OTA多肽-BSA与HRP 相联,建立OTA
期刊
摘要[目的]降低草鱼池塘养殖生产成本,提高池塘水体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益,增强养殖模式的抗风险能力以及示范推广作用。[方法]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开展了草苗种、泥鳅池塘双主养模式养殖试验。[结果]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180 000尾/hm2,放养2 000尾/kg的草苗种60 000尾/hm2的养殖模式,以及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120 000尾/hm2,放养2 000尾/kg的草
期刊
摘要为探索主养河蟹池塘套养翘嘴红鮊的增效技术和套养模式,在主养河蟹池塘中进行了套养翘嘴红鮊的试验。于2月底至3月初,投放100 ~ 200只/kg规格的蟹种9 000~9 750只/hm2;2月底至3月初,套养翘嘴红鮊鱼种300~375尾/hm2;3月,套养尾重150 g的大规格鲢鳙鱼种750~900尾/hm2,以白鲢为主。结果表明,平均产商品蟹1 252.5~1 275.0 kg/hm2,翘嘴红
期刊
摘要[目的] 为麋鹿小种群管理工作中麋鹿普通病的防控提供借鉴。[方法] 以江苏大丰麋鹿种群为例,在麋鹿引种扩群、野生麋鹿种群恢复过程中长角血蜱寄生虫病、瘤胃膨胀、营养性衰竭症、食毛症、难产等常见普通病病例进行了总结。[结果] 在麋鹿小种群饲养管理过程中加强前期防控,对有效降低和避免麋鹿普通病的发生尤为重要。[结论] 该研究对动物园等麋鹿小种群管理起到借鉴作用,也为麋鹿的健康养殖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烟蚜茧蜂在大棚内的繁育数量及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在育苗大棚内栽培烟株繁殖烟蚜茧蜂,研究不同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烟蚜茧蜂繁殖数量及释放到烟田的防治效果。[结果]蚜虫的繁殖速率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以空气相对湿度为70%处理效果最优,处理第30天蚜虫数量达到14 616.7头/株;接种烟蚜茧蜂后,烟蚜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在接种烟蚜茧蜂15 d后达到峰值,以空气相对湿度为
期刊
摘要[目的] 为了探索水稻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方法] 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水稻“山”型配方施肥技术。[结果] 该技术特点是氮肥在水稻基肥、分蘖肥、穗肥的分配比例为30%、40%~50%、20%~30%,呈“山”字型分布,穗肥要求在水稻幼穗分化期1~2期施下。应用该施肥技术能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实粒数,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提高水稻产量。[结论]与习惯施肥相比,水稻“山”型
期刊
摘要糜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栽培作物,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农业用水的短缺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日益重视,其在农业生产中必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旱区糜子高产高效生产体系的构建和栽培技术的研究,成为未来糜子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此重点介绍了糜子播期、密度、施肥技术、节水种植等栽培技术,阐述了糜子逆境生理、光合生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糜子产业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糜子;栽培技术;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