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应用与表现”的图像学分析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rhi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安塞姆·基弗的战争题材为例,以材料的“应用与表现”问题为主题,以基弗的战争作品为辅助。在一定程度上参照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材料的应用表现和材料的存在价值、发展以及表现意义。
  [关键词]材料;图像学;安塞姆·基弗;战争题材
  一、材料的应用与表现
  材料的应用在以往都只是辅助作用,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有所研究。欧洲古代绘画最早是以胶彩画、蜡彩画、镶嵌画、古罗马时期的镶嵌画和壁画以及而后的丹培拉绘画为主,而油画至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早期的艺术家也研究材料,但是都是以绘画为主材料为辅。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油画材料形成了批量生产。由于当时照相技术的成熟,艺术家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新的材料,一直以来材料作为绘画的基础并逐渐被挖掘出来。艺术家们认识到材料自身的价值,进而把艺术语言向材料自身转化,基弗就做到了这一点,运用材料加以战争题材证明了材料的价值。
  材料的表现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间接表现,一种是直接表现。间接表现可以追溯到欧洲早期,那时候宗教绘画盛行更加倾向于写实表现,而且歌颂赞美宗教题材甚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用半透明法使画面更加完美:鲁本斯对于玛蹄树脂、核桃油、亚麻仁油、松节油的运用,形成了亮厚暗薄的技法。文艺复兴时期也正是材料技法的大变革时期,由此从17世纪开始,欧洲的油画技法走向了成熟。而直接表现则是比较直接地把材料应用到画面中,不再是把材料作为辅助之一,而是把材料作为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材料的“应用与表现”是微乎其微的,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应用”只是技法类语言,主要还是绘画。而“表现”则是主观表达,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凌驾于纯粹的绘画之上。所以材料存在于二者之间,这要看每个艺术家的艺术观念表达存在于哪种形态、哪种艺术观念所决定的。第一,对于“应用”的问题,当今的很多艺术家都意识到了材料的使用以及材料所呈现的画面感,但是还是有很多艺术家都局限于绘画,像以往画家一样以画为主,以材料技法为辅助;第二,对于“表现”问题,是把绘画作为辅助,主要体现材料的特质为本,只有把应用与表现相结合,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和德国战后少数几位艺术大师之一,基弗已经享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在材料上,基弗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大量运用油彩、树脂、钢铁、铅、稻草、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树叶等综合材料去表达自己的艺术语言,从而在创作材料和作品样式上真正实现了“综合艺术作品”的理想。基弗作品的基调以灰暗幽深为重,这当然是与这位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艺术家对于物质和自然的玄奥理解相关,用基弗自己的一句话说“我解除物质的外衣而使之神秘化”。同时他的神秘化完全体现在材料的大胆应用上,通过材料去表达他的精神世界,而且恰恰刚好把材料推崇出来,让当代人意识到材料的价值地位、材料的应用表现和思想表达。
  二、《圣像破坏之争》系列作品分析
  第一,用材料“表现”的图像学分析基弗的作品,可以很好地诠释他的绘画语言以及他对材料的完美应用。基弗的代表作品《圣像破坏之争》系列包含了各种绘画因素,完全就是表现的因素所在。这个题材是一系列的作品,其中就有荒野、硝烟、被烧焦的土地、战争残骸等图像的呈现。他想用材料去表现战争,用材料的视觉冲击力直击人的心灵最深处。让绘画成为辅助,以材料为主,他的绘画语言也完全衬托出了“表现”一词的概念。
  第二,用材料“应用”的图像学分析基弗的作品,从作品可以看出基弗应用材料还是比较广泛的,通过各种材料的应用体现一种画面效果,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很好地看到他应用各种材料使画面呈现出厚重的肌理感,加以图像的辅助来表明他的绘画思想。他还有装置类的作品,这也说明了材料也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各种领域里面,不单单是绘画。应用的广泛性证明了材料的价值。正是这种直接的表达,使得绘画有了飞跃,不再局限于架上艺术,而是脱离传统、突破传统。给人以新的艺术语言,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应用”也可以用得好、用得妙、用得恰到好处,所以材料的应用与表现是息息相关的。在基弗的作品里是可以看到表现和应用的,他对画面思想寓意的表达以及他对材料大胆突破的应用,都使得材料得到了它应有的意义,既表现出他要表达的思想又应用了创新的材料,而且还提升了材料的价值地位。
  第三,因为各种系列的战争题材直击德国历史,所以又把基弗称为“德国罪行的考古学家”显得过于简单和笨拙了,至少还不是一个特别到位的规定。正如在画面中随处可以看到的那样,基弗偏爱和重视残余、废墟、灰烬、土地以及被损坏的建筑和飞机之类的图像,确实显示出他对于战争浩劫和历史罪行的反思精神,然而这也是材料的价值所在,运用材料就要体现表达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单一的因素里面,而且画面中包含的图像因素也是有着传统意义的,基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希特勒头像,凌乱嘈杂的画面完全阐释了他要表达的寓意。传统意义通过图像呈现在画面中简洁明了但又深刻地传达着他的精神世界,借用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加以材料的制作表达就是战争系列题材的绘画因素,这一系列巨型油画震撼着我们的思想。基弗不想仅仅停留在民族历史和战争罪恶的历史性批判上,而更想试图通过艺术表现、艺术作品来思考事物和世界的本源。这也说明材料没有局限性,各种题材都可以很好地应用材料表现,甚至延伸到绘画之外的区域,材料的应用具有延伸性、拓展性,正是因为这样材料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当中,才被更多的人发掘应用,被更多的人重视欣赏,以及使更多的人在材料中有所感悟。
  第四,基弗的《圣像破坏之争》中有着浓厚而微妙的政治内容,结合了抽象和具象的各种绘画因素,幻觉以及物质性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代表性的图像以及材质象征性表达思想内容,让人往更加深层次的思想意识中思考,领悟另一种表达语言。这种传达也就是画家所想要的一种效果,精神的交流、思想的表达寄托于材料的应用表现当中,成为了画家交流的工具,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寄托,每一种材质中都饱含着人文精神的寓意。
  结语
  在基弗的作品中我们能发现材料的应用价值,材料与图像之间的交织成为基弗的作品特点,材料衬托图像的主体性,图像辅助材料更加具有表现性。材料的价值体现在画面中的应用,也体现在画家心灵上的表达,某种材质也许就是画家某个语言的传递,使得精神传达更加物质化、精神化。所以材料存在于画家的心中,寄托着语言的传达。这也正是为什么当今材料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意识到,逐渐被带入到作品里,也正是这个寓意。寄托于物,言传于表,正是材料成为表达的完美代表。
  [张志强 朱琳 张梦璐,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在当代中国油画本土化的探索中,陈钧德以其梦幻、神奇、瑰丽、清新、优雅和恬淡的新海派油画风貌而令人耳目一新,他是继刘海粟、林风眠、关良、吴大羽之后将20世纪上半叶至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海派油画在90年代后推向一个新里程并影响了其同时代画家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相对于以现实主义油画为主潮的中国北方,上海从民国建立新式美术教育开始就一直对西欧流行的印象派及印象派之后的现代主义情有独钟,不论是游法的刘
期刊
【摘要】虽然观念、装置、行为、影像艺术一直充斥着整个20世纪的后半叶,但热爱架上艺术的画家仍然孜孜不倦地在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其中不乏大卫·霍克尼、基塔伊、贾科梅蒂等这些早已为我们所熟知的艺术家,而身居法国的以色列籍画家阿利卡也是其中的一员。阿利卡是欧洲当代具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素描作品中,坚持以即兴写生的方式,描绘生活中的看似不起眼的角落、身边的朋友和一些生活用品。他的作品中构图新颖、简洁朴
期刊
首先,杨斌是个非常勤奋的学生,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艺术的感受力特别好,尤其是对绘画的色彩、线条、形象、构图、形式感等绘画本体元素更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并且将这种感知与洞察转化在其人物的表现中,使人物形象更具“精神气”和审美内蕴。  在教学上,我最注重的便是对绘画的本体把握,修养、学识、阅历等诸多因素对绘画固然有深刻影响,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画家对绘画有没有直觉悟性,即对绘画的本体语言诸如色彩、
期刊
【摘要】受后现代艺术浪潮的影响,观念艺术为雕塑创作理念打开了大门。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各种雕塑艺术的新型材料的出现,完美地融合了形体与观念。于是,当代雕塑材料开始有了“温度”,有了“情感”。人类的感觉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感知的,注重形体塑造的传统雕塑,解决了视觉的需求,而当代雕塑则会通过材料的变化,加进了触觉和听觉甚至嗅觉的体验。这些新的体验,离不开雕塑的“肌肤”作用。“肌肤”一词在这里指
期刊
甘永川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这是个繁华自由的大城市。他在画院供职,我在高校教书,相仿的年龄、相仿的追求、相仿的性格使得我俩从相识之初就有聊不尽的话题。  可如果细品,他与我的艺术主张并非完全一模一样,各自专业方向的差别使得各自内心都如刺猬般优雅地留有一方田地(法国作家妙莉叶·芭贝里在其小说《刺猬的优雅》里用来形容人内心深处柔软的一面)。所幸互相的宽容与聆听拉近了他与我的距离。想象一下,如果两个人
期刊
广东省梅州人,佛山大学教师。曾就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罗镜泉教授。跟随皮道坚教授探讨新水墨并潜心研究,主持过多项艺术课题,热衷于中國现代花鸟画创作,作品常参加各类画展,并发表在期刊上。
期刊
人在世上,总要思考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想法,设计几种前景。我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三句问话,虽然简单,却是一个哲学命题,让多少学者、志士、有为者、无为者殚精竭虑,难寻答案。这三句话就像一道有无数解的方程,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所以有志者、有心者千方百计去解开这个谜。不知道以后是否有人会给出让世人都满意的答案,但我相信,人们在乎、孜孜以求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寻求答案的过程。  由于这种寻求,成
期刊
木刻是以木板为媒介结合刻刀运动而产生的造型艺术。木刻刀所造成的点、线、面、黑、白、灰的痕迹语言,最大限度地传达出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审美趣味和理想,欣赏者通过画面上“可视”的形象,所表现出的点、线、面、黑、白、灰的抽象意味以及刻痕的运动变化,可以感知到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刀在板之间运动的抑扬、顿挫、徐疾的节奏,以及刀木之间产生的力度,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家的情感变化,因而获得审美的满足。  初学木刻者多
期刊
湖北仙桃人。现为广西师范大學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
期刊
[摘要]《神仙小品》系列画作以道家“神仙”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在似与不似中,对传统文人画的表现对象和技法试图进行突破。这些古拙丑陋的道家人物形象,一个个和蔼可亲,神情怡然自乐。这些“神仙”形象,实际上蕴涵了画家试图对物质时代人类精神家园的迷失寻找出路之深意。  [关键词]张明学;神仙小品;庄子思想;道家思想;人物画  既然张明学将其憨态可掬、神情愉恰的人物画命名为《神仙小品》,鉴赏者有理由预想画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