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与优雅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y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中国油画本土化的探索中,陈钧德以其梦幻、神奇、瑰丽、清新、优雅和恬淡的新海派油画风貌而令人耳目一新,他是继刘海粟、林风眠、关良、吴大羽之后将20世纪上半叶至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海派油画在90年代后推向一个新里程并影响了其同时代画家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相对于以现实主义油画为主潮的中国北方,上海从民国建立新式美术教育开始就一直对西欧流行的印象派及印象派之后的现代主义情有独钟,不论是游法的刘海粟,还是留法的林风眠、方干民、吴大羽、周碧初,抑或是留日的陈抱一、关良、倪贻德等,他们一方面在这个东方时尚之都掀起了和其时世界艺术中心的巴黎相近的艺术潮流,追随世界艺术的步伐;另一方面则是试图将中国传统文人画对于表现性的追求转用到现代主义油画的中国画风的探索上。刘海粟将后印象派与石涛进行的跨文化比较与研究,就是典型的从中国文人画角度探寻油画进行现代性转变根据的思想方法。这既表明了他对艺术发展潮流的一种世界性的判断,也是他自己将后印象派绘画进行中国化探求的一种理论依据。林风眠的油画在追求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同时,更是从中国民间美术与陶瓷绘画上找到直觉主义的皈依与营养,从现代主义反观中国民间艺术,使他获得了现代主义的外在形式与中国文化内在诗性的统一。陈抱一、关良、关紫兰、倪贻德等都因学得被日本和化了的后印象派画风,而使他们对油画现代性的追求和中国绘画具备了某种天然的亲和性。
  显然,海派油画的生成是和上海这座具有浓重殖民文化传统的城市文脉与文化氛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独特的艺术样貌也是其追随世界艺术风潮与游娱寄兴、放逐自我的中国传统文人画审美理想相结合的产物。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油画以苏俄现实主义油画为一种声音之后,上海几乎成为保全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蛰居之地,这使得刘海粟、林风眠、关良、吴大羽、周碧初和闵希文等能够在被现实主义的时代美学遮蔽之外,获得他们各自并不容易的艺术生存。正是他们的艺术坚守,形成了这座城市一直把印象派之后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东方化与自我化作为其油画艺术崇尚的鲜明标识。
  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陈钧德,正是在这所久负盛名的学校接收了颜文樑、闵希文、杨祖述等美术前辈的亲授,也正是在60年代初,他才通过社会环境接触到其时文艺界已噤若寒蝉的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而在国门尚未打开的六七十年代,通过与这些油画前辈的交集与求教,使他获得了远比新潮艺术涌入中国都要早的印象派与印象派之后的现代主义艺术启蒙。这可以从他70年代的几幅油画作品里获得某种印证。
  作于1973年的《山景》是典型的印象主义画风的风景,天空的湖蓝一直被大胆地沿用到山体前后空间关系的表现上,这和被夸张了的橘红加赭石的骄阳暖色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冷暖对比,而不是远近关系的明暗处理。作于1977年的《雪霁》颇得刘海粟画《复兴公园雪景》的意趣。以群青和赭石勾廓打底,再浅蓝、灰白堆雪而逐步覆盖;公园近前的椅子和林木所形成的勾线,是地道的碑学书法用笔,显得沉滞而有力。这种海粟老人式的群青勾线,还在其1978年的《花房》、1981年的《寒秋》和1997年的《花房》体现得较为显著。此种勾线,一方面是碑派书法的用笔,勾出的植物繁茂、苍拙而具有节奏感;另一方面,在此勾线基础上的敷色并不完全覆盖线条,其间的空隙起到了色彩自然融混和流光溢彩的透气效果。1979年,他还画了两幅上海景观的油画——《有过普希金铜像的街》和《上海的早晨》。前者仍存有些许群青勾线,但描绘的冬日暖阳已增添了橙黄与橙褐的暖色系,使画面显得特别灿烂,并且,也因小笔触的勾写而具有印象派画家西斯莱笔色的风韵。后者仍以群青勾廓,只不过将这些勾廓隐藏在外滩建筑群那些结构性的体面关系的构筑中,并因此而具有立体主义的倾向。显然,这些画作都体现了陈钧德深受刘海粟影响所习得的用笔与用色方法,这为他日后创作如何整体地、主观地把控色彩与自由地运用线条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從这里不难看出,陈钧德接受后印象派的艺术是在“85美术新潮运动”之前,而且是直接从第一代中国油画前辈那里接续而来的,这和那些在新潮美术运动中才开始进行现代性探索的油画家不同,而是较早地从前贤那里将中国文人画的一些有益元素自然地融入到后印象派绘画的创作中,这使他不会在80年代狂飙突起的中国前卫艺术运动中茫然地迷失自己或贸然地形成剧烈的心理叛逆,而始终是以一种平和心态沿着海派油画既有的路向继续寻找自己探索的路。实际上,相对于其时中国画坛大多数画家方兴未艾的艺术反思与观念更新,陈钧德已经开始显露出自己鲜明的艺术追求。如果说1981年《寒秋》用的是刘海粟的勾廓法而铺出画底,那么,敷于其上的蓝紫色则显然属于他自己的单纯与浓烈的用色。他开始自觉地增强了色彩的单纯性与饱和度;这种蓝紫色的单纯与饱和在1983年的《山野幽翠》里,获得了更加饱满的显现,并且,树冠被概括出简化的蘑菇形,蓝色、绿色、紫色、橙色与黄色形成了主观性极强的冷暖对比色系,而这些色系也几乎成为他成熟风貌的基本元色。
  此作的重要,还在于画面在形的平面性简化与粗朴线条相结合的运用上。这种似乎是有些卢奥式的从彩色玻璃镶嵌画中获得的灵感,也深深影响了陈钧德此后的构形方法,而《教堂》(1983)、《街心花园》(1984)和《帝王之陵》(1986)等,几乎就是这种构形方法的扩大运用。《教堂》沿用了《山野幽翠》画面里那些圆浑的蘑菇式的构形图式,将教堂穹顶、树丛和云朵都改变为这种浑圆的气团图形,将《山野幽翠》中出现的蓝色、绿色、紫色、橙色与黄色任意填充在这些气团图形内,只是增加了白色“气团”和黑色“气团”在画面上的比例。《帝王之陵》同样也是《教堂》“气团”图形与色彩谱系的变体,并在色构上增加了天空黑色的比重,由此产生和正常视觉习惯相反的头重脚轻的倒置视觉体验。《街心花园》将其构形的“气团”幻化为各种树的符号与姿态,填充其间的色彩仍以蓝色、绿色、紫色、橙色、黄色、白色与黑色为主,只不过他用了更多的橙色、黄色和红色为穿插,改变了人们习惯了的绿树成荫的视觉印象而形成了奇特、幻化的浪漫感。应当说,《教堂》《街心花园》和《帝王之陵》的问世,已标志着陈钧德个性风貌雏形的完成。
其他文献
【摘要】阿尔珀斯美术史研究对艺术人类学方法的使用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为艺术作品有时必须要放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当中才能解释清楚,所以学者应当重视艺术的发生现场、艺术家、艺术作品在当时的意义和作用,关注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本文以阿尔珀斯美术史研究为例,尝试让那些没有读过阿尔珀斯著作的读者也能了解艺术人类学在美术史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对读者的研究和写作产生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艺
期刊
【摘要】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在于人生。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而线条又是艺术表现符号的方式之一。本文将以埃贡·席勒为例,来阐述线条符号在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本篇将主要分四个方面介绍:1.埃贡·席勒的艺术经历;2.线条是艺术创作中情感的表现符号;3.席勒对线条符号的情感追求;4.席勒的绘画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席勒;线条符号;绘画创作;创作情感  一、埃贡·席勒的艺术经历
期刊
【摘要】河南文化的显著特性决定了河南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诸多优秀的艺术都诞生或发展于河南,从出土的实物证明剪纸艺术也起源于河南。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剪纸历史悠久,通观河南民间剪纸,从某种意义上讲,已逐渐突破地域文化的小空间,进入到现代文化的大空间;在继承传统精神的基础上,进入到
期刊
【摘要】在中国,受19世纪艺术精神影响的艺术家及其绘画团体不计其数,其中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它既有印象派的风格又形成于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它就是无名画会。本文旨在通过对无名画会和印象派的组成成员和背景、活动方式和活动周期以及艺术观点和艺术理念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国度和不同政治背景下的先锋艺术家们的创作之欲,通过写生表达了无名画会和印象派艺术家们对自然之爱。  【关键词】印象派;无名画会;风景写
期刊
读李兴杰的作品,第一感觉是时尚的笔墨,干干净净、文文雅雅,一派书生文弱。再看一层是隐隐的一股倔强力量,他的构图新颖,奇崛豪放,灵巧聪慧,似曾相识又隐现着八大、齐白石、潘天寿的某些东西。越往里看,越多的气息感觉就会显现出来,停顿细品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他是辛勤的创造者,他敢于“吃螃蟹”,创立新象,打破山水与花鸟的界限,技法相融,花鸟像山石一样奇绝,在形与气上文武同势、巧拙相生。再加上精于用笔用墨,笔墨
期刊
您觉得中国画在现代社会面临怎样的处境?您是如何看待刘进安老师的水墨在当代艺术中的位置的?  介甫:我喜欢说一个词叫“真相”。我们来探讨一下当代艺术的“真相”,中国画在现代社会的处境的“真相”。“真相”就是探究这个事情本来的面目。  回到艺术的“真相”上来,我个人并不反对传统的梅兰竹菊、高山流水、高士童子。很多人孜孜不倦地在这个领域里埋头苦干,我也很尊敬。其中有一些人像北京的衲子先生,內心极为安静,
期刊
1983年生,广西南宁人。2008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學位。现任职于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工艺美术师。设计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区内艺术设计竞赛并获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于中文核心期刊。2016年参加“全区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荣获艺术设计类作品二等奖;参加“第八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吉祥物征集荣获优秀奖。
期刊
2015年深秋的一个静夜,我在昏昏的灯光下打开一本画册《再造厚土》,一页页地慢慢翻阅,我又一次走进刘建国的水墨人物画世界!  在那一幅幅满含深情的画作中我嗅到了一股源于泥土的芬芳,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笔墨的力量。其实,对建国我并不陌生。我们同为陈钰铭老师“水墨家园”研修班的学员,又是河南老乡,彼此间沟通与了解自然就多了些。但比较全面地看他一个时期完整的探索之作,这还是第一次。  建国生长于豫西北“山水
期刊
作为一位年轻的女畫家,杨平善于思考,想法诸多,有着敏锐的艺术感觉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为可贵的是总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稳步攀登。  她主攻水墨人物画,在关注当代现实生活,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她试图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切入当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角度进行表现,用极富中国传统意味的水墨为媒介,传达对现实的切身感受。在她经历的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情里,讲述与自己有关的生活体
期刊
【摘要】钓源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西郊,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后裔的聚居地。在历史的洗礼中村落的兴衰与变迁可谓一部浓缩的古代庐陵文化史,目前该村保存明、清古建筑大约有150多处,融合山、水、古建筑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成为典型庐陵民居代表。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既非个人作品,又兼顾功能性质,包含地域性、公共性、技术性等特征。故建筑美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是对建筑本身进行鉴赏,还包括了对形式美、空间序列美、自
期刊